暗紅栒子

暗紅栒子

暗紅栒子,薔薇科、栒子屬植物。暗紅栒子,落葉灌木,高1.5--3米,多分枝;枝條開張,小枝圓柱形,暗棕褐色,幼時被帶黃色糙伏毛,以後逐漸脫落無毛。產湖北、四川、雲南。生於海拔1500—3000米的山谷、河旁叢林內。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暗紅栒子暗紅栒子

種中文名:暗紅栒子
種拉丁名:CotoneasterobscurusRehd.etWils.
種別名:暗紅果栒子(經濟植物手冊)
系中文名:全緣系
系拉丁名:Ser.IntegerrimiPoiark.
組中文名:疏花組
組拉丁名:Sect.Cotoneaster
命名來源:[Sarg.Pl.wils.1:161.1912]
中國植物志:36:154
英文植物志:9:96

植物形態

暗紅栒子暗紅栒子

暗紅栒子,落葉灌木,高1.5--3米,多分枝;枝條開張,小枝圓柱形,暗棕褐色,幼時被帶黃色糙伏毛,以後逐漸脫落無毛。葉片橢圓卵形或菱狀卵形,長2.5—4.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漸尖。稀急尖,基部寬楔形,全緣,上面微具柔毛,側脈5—7對,稍下陷,下面具黃灰色絨毛,側脈突起;葉柄長2—4毫米,具稀疏柔毛;托葉膜質,披針形,有稀疏柔毛。聚傘花序生於側生短枝上,具花3—7朵,總花梗和花梗具短柔毛;花直徑7—8毫米;萼筒鍾狀,外面具柔毛,內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漸尖,外面有稀疏柔毛,內面近無毛;花瓣橢圓形至卵形,長3—4毫米,寬2--3毫米,先端圓鈍,基部有爪;帶紅色雄蕊;飛6---20,比花瓣短;花柱2—3,離生,稍短於雄蕊;子房先端具白色柔毛。果實卵形,長7—8毫米, 直徑5—6毫米,暗紅色,通常有3小核。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國內分布

湖北四川雲南。生於山谷、河旁叢林內,海拔1500—3000來。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巴郎山。

本種提示

此種與尖葉栒子C.AcuminatusLindl.近似,惟後者葉片下面毛茸較少,果實亮紅色,有2小核,可以區分。本種和西南栒子C.FranchetiiBois的主要異點在於後者花序上花朵較多(5--11),果實桔紅色,嫩枝及花梗密被短柔毛。A.Rehder與E.H.Wilson曾發表暗紅栒子大葉變種C.OhscurusRehd.D(Wils.Var.CornifoliusRehd.&Wils.InSarg.Pl.Wils.1:162.1912.----C.cornifoliusFlinck&HylmoinBot.Not.115(4):379.1962,和前者區別在於葉片較大,長4—7厘米,寬2—3.5厘米,下面毛較少, 上面葉脈較深陷;果實紫黑色,5小核。產四川西部。根據模式照片觀察,本變種近似寶興栒子C.MoupinensisFranch,不應列為本種的變種。KarlEvertFlinck和BertilHylmo根據HarrySmith在原西康所采標本12928號的種子進行栽培和長期觀察後,發表C.SikangensisFlinck&Hylm6inBot.Not.115(4):376,1962。根據原記載該種和暗紅栒子C.ObscurusRehd.&Wils,近似,區別在於該種植株直立,高2—3米,葉近革質,較厚,橢圓狀卵形,果實亮桔紅色,有4—5小核。而暗紅枸子的植株較矮,不超過2米,枝條開展,具寬卵形葉和褐紅色果實,有(3)4(5)小核。作者在近期檢查了模式產地的標本後,發現兩者不易區分,是否合併成一種,尚待考訂。

薔薇科·栒子屬植物

栒子屬(Cotoneaster Medik. ),薔薇科,90種,分布於東半球北溫帶,我國約50餘種,分布甚廣,但主產地為西南部,大多數可作觀賞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