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果栒子

黑果栒子

黑果栒子(學名:Cotoneaster melanocarpus)為薔薇科栒子屬的植物。落葉灌木,高1~2m,花為粉紅色,3~15朵簇生。果實藍黑色分布在蒙古、歐洲、亞洲、俄羅斯以及中國大陸的吉林、新疆、甘肅、河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生長於海拔700米至2,600米的地區,多生在疏林間、山坡和灌木叢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黑果栒子黑果栒子

種中文名:黑果栒子
種拉丁名:cotoneastermelanocarpusLodd.
種別名:黑果栒子木(東北木本植物圖志),黑果灰栒子(華北經濟植物志要)
國內分布:產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河北、甘肅、新疆。生於山坡、疏林間或灌木叢中,海拔700—2600米。
國外分布:蒙古北部、蘇聯西伯利亞、亞洲西部至歐洲東部均有分布。
海拔:700-2600
命名來源:(經濟植物手冊)[Bot.Cab.16:.1828]
中國植物志:36:156
英文植物志:9:98
系中文名:全緣系
系拉丁名:Ser.IntegerrimiPoiark.
組中文名:疏花組
組拉丁名:Sect.Cotoneaster
屬中文名:栒子屬
屬拉丁名:Cotoneaster
亞科中文名:蘋果亞科
亞科拉丁名:MaloideaeWeber
科中文名:薔薇科
科拉丁名:Ros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黑果栒子黑果栒子

落葉灌木;高1—2米;枝條開展,小枝圓柱形,褐色或紫褐色,幼時具短柔毛,不久脫落無毛。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寬卵形,長2—4.5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或微尖,有時微缺,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上面幼時微具短柔毛,老時無毛,下面被白色絨毛;葉柄長2—5毫米,有絨毛;托葉披針形,具毛,部分宿存。花3—15朵成聚傘花序,總花梗和花梗具柔毛,下垂;花梗長3--7(9)毫米;苞片線形,有柔毛;花直徑約?毫米;萼簡鍾狀,內外兩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先端鈍,外面無毛,內面僅沿邊緣微具柔毛;花瓣直立,近圓形,長與寬各約3—4毫米,粉紅色;雄蕊20,短於花瓣;花柱2—3,離生,比花瓣短;子房先端具柔毛。果實近球形,直徑6—7毫米,藍黑色,有蠟粉,內具2—3小核。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

產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河北、甘肅、新疆。生於山坡、疏林間或灌木叢中,海拔700—2600米。蒙古北部、蘇聯西伯利亞、亞洲西部至歐洲東部均有分布。

生長習性

喜光,也稍耐陰,多散生於海拔2000-4000m的高山濕潤多石坡地,喜空所濕潤環境。耐土壤乾旱、瘠薄,也較耐寒,但不耐濕澇。

園林用途

適於庭院栽植

繁殖培育

繁殖以扦插為主,也可播種和分株。

本種提示

本種與全緣栒子C.IntegerrimusMedic;近似,分布地區大致相同,惟後者花序較短;僅有2--4(6)花,果實紅色。可以區分。

薔薇科·栒子屬植物

栒子屬(Cotoneaster Medik. ),薔薇科,90種,分布於東半球北溫帶,我國約50餘種,分布甚廣,但主產地為西南部,大多數可作觀賞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