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活性污泥法

生物處理的目的是去除有機物和植物性營養物,以及通過生物絮凝去除膠體顆粒,同時也可以獲得能量和產品,主要機理是微生物代謝。

介紹

生物處理的目的是去除有機物和植物性營養物,以及通過生物絮凝去除膠體顆粒,同時也可以獲得能量和產品,主要機理是微生物代謝。

1912年,英國的Clark和Gage發現對污水進行長時間曝氣會產生污泥,同時水質會得到明顯的改善。繼而Arden和Lockgtt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  

最初的曝氣試驗是在錐形瓶中進行的,每天試驗結束時把瓶子倒空,第二天重新開始。他們偶然發現,當瓶子清洗不完善,瓶壁附著污泥時,處理效果反而更好。從而意識到了瓶壁留下污泥的重要性,他們把它稱為活性污泥。

隨後,他們在每天結束試驗前,把曝氣後的污水靜止沉澱,只倒去上層淨化清水,留下瓶底的污泥,供第二天使用。這一方法大大縮短了污水處理的時間。

依據這一試驗結果,1916年世界上第一個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廠建成了。

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褐色的絮狀污泥,可以見到大量的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它們組成了一個特有的生態系統。這些微生物(主要是細菌)以污水中的有機物為食料,進行代謝和繁殖,從而降低了污水中有機物的含量。

原生動物,如鍾蟲等的出現,是水質達到一定標準的標誌。

活性污泥可分為好氧活性污泥和厭氧顆粒活性污泥。

傳統活性污泥法

conventionalactivatedsludgeprocess
傳統活性污泥法又稱傳統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廢水生物處理系統的傳統方式。系統由曝氣池、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管線及設備三部分組成。

工藝原理

液流有回流的推流式。初次沉澱後的廢水與二沉池回流的活性污泥混合後進入曝氣池,大約曝氣6小時,進水與回流污泥通過擴散曝氣或機械曝氣作用進行混合。流動過程中,有機物經過吸附、絮凝和氧化作用等作用被去除。一般地,從曝氣池流出的混合液在二沉池沉澱後,沉澱池內的活性污泥以進水量的25~50%返回曝氣池(即污泥回流比為25~50%)。這種方法常用於低濃度生活污水處理,對衝擊負荷很敏感。生化需氧量(COD15)的去除率達85~95%。

工藝特徵

有機污染物在曝氣池內的降解,經歷了第一階段的吸附和第二階段代謝的完整過程,活性污泥也經歷了一個從池端的對數增長,經減速增長到池末端的內源呼吸期的完全生長周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