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四川青城山]

普照寺[四川青城山]

青城山普照寺坐西朝東,四合布局,分為南北兩院。南院門額曰“普照禪林”。院內正殿3間,面積90平方米,明間後檐牆處增建有神龕。院內有明代所植古銀杏樹一株。寺內原有明、清時建、修該寺之後碑多塊。附近有貝家花園、周家墳、大覺寺和塔林等。

基本簡介

四川青城山普照寺四川青城山普照寺

普照寺位於四川簡陽市普安鄉的臥龍山麓,距縣城10多公里遠,四周群峰環抱,林海茫茫。該寺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間,歷史上曾香火鼎盛,十分壯觀。史載,清初寺廟廟產占地達4000多畝,僧侶多達上百人。據說在文革“破四舊”時,從菩薩身上刮下的金粉多達數公斤重。1997年普照寺恢復重建,寺廟布局小巧緊湊,古樸裝重。

青城山因環列的三十六峰終年青翠、壯如城廓而得名,如果從空中俯瞰,在青城三十六峰之外,緊臨川西平原有六座蓮花排列的淺山拱衛著一主峰,人們形象地稱為七峰山,後來的文人認為七字不夠文雅,七峰山被正式稱為青峰山,蓮花排列拱衛的地輿顯然是“天為青城增勝跡”,佛教勝地普照寺就座落在主峰頂。

歷史溯源

四川青城山普照寺四川青城山普照寺

普照寺自清康熙甲子年誅茅開基數椽,到雍正七年始有心蓮和尚由昭覺寺來此掛單,因見寺左有先朝已故僧人碑塔,知為古寺屬禪宗臨濟一脈,遂發心重振。其九世祖心蓮和尚始為開山祖師,十世傳真、十一世海汶均能守成;十二世印廣與師兄印宗及徒正文勤苦積累、協力經營;法堂,精舍,齋寮以及寶塔金碧木石次第修飾,一躍成為蜀中叢林後起之秀。到了十三世正文、正獻祖師時代更是廣大佛門,請得聖旨傳受三堂大戒。鹹豐初年傳十四祖靈峰又置田兩千畝,屬庵二處,及至建國初年,寺內殿宇僧舍大小24院,房屋365間。近三百年的苦心耕耘,使青城山的佛教建築以普照寺的建築最有特色,她依山傍水構思奇特,其規模之宏偉,布局之精巧,與佛教經典及浮屠靈異結合之緊密。據重建藏經樓碑記載,鹹豐初年,即於是冬,天示神奇,山裂石出,不勞雕琢,不煩輦運,自致良材以顯神跡……倖存建築藏經樓,據今三百年余,由四十七根大青石和一根小杉木構築而成,取其“物無盡善”之意。其石柱上精工雕刻的文人楹聯,書法,佛教故事人物依然蒼頸有力,栩栩如生,屋頂上傳說中有避塵珠故而終年不落樹葉;樓側有石雕普同塔全部用青石板嵌合而成,製作精美,造型獨特,雕工頗為絕妙!惜乎文革中(1972年)普照寺浩劫難免,被拆毀大部,僅存藏經樓及周圍建築共61間。普照寺原始的宏偉格局雖大部分被毀,但藏經樓及船形石舫式的普同塔,對於研究佛教文化及建築仍具有較高的價值。

傳法世系

四川青城山普照寺四川青城山普照寺

1949年前,普照寺純屬禪宗五宗七派中的臨濟宗
1949年至香火復興約四十年間。自原有寺僧星流雲散之後,先是鄉政府指派全村治安員鄭國安看守寺廟並護林;約在1953年,縣文物保管委員會招來一名僧人,法名海濱,俗家姓余,鄉鄰不稱他法名,只叫“余和尚”,政府給予“城市居民”待遇,不久又招來一名叫廣泰的僧人,尋即清理出此人兼反動會道門點傳師,遂遣去。

中興鎮上元村山麓地段為部隊徵用後,其征地範圍內的九龍庵僧尼如清、法信師徒及一位俗家女子,被縣委統戰部宗教科安排到此寺與余和尚共同守廟。海濱圓寂後,恢復宗教活動漸趨正常。於是法信廣納諸山女眾,並招收自願出家女子。就在此時,圓果居士來山寓居,協助復興及恢復六月十三鎣華會朝山廟會,其時萬眾奔趨,人流熙攘。在圓果居士等的建議下,改子孫叢林制為十方叢林制。
現常住僧尼大體上仍屬臨濟宗。
普照寺能突起河西,稱秀青城,實非幸至。是因出過幾位頗具事業心的僧侶。
第一代方丈印廣,法號崑崙。此前只有當家住持,沒有方丈。得力助手有印宗、印寬、徒正文、正現。
第二代方丈正文,法號華山。得力助手有正容、正陽及其徒果時、果秀。
第三代方丈正現(刻作正獻的文物有一具),法號?山,得力助手主要是果秀,次則其徒洪鼎。
第五代方丈果秀,法號崇峰。
此五僧師徒,相繼主座七十餘年,所謂叢林蓊鬱,傑閣連霄,不假募助,未受捐施,不辭胼胝,慘澹經營,終成大業者,俱賴此五僧之力。
印廣,天全縣人。在此寺出家,幼受戒律,接對法幢。正文,溫江縣人。正現不詳。果時是正文之徒,即鄉人傳說中的“紅鼻子和尚”,是五僧中功業卓著之尤者。上助華山,鑒山經營,下開師弟果秀之悟,因而其弟果秀法號崇峰,即崇拜靈峰之取義。兢兢業業四十餘年,竟成大業,功成不居,尋即傳燈弟子而去,其行已達何種境界。
圓果居士(即作家何潔),乃正果法師的皈依弟子,是普照寺從衰落到復興過渡期繼往開來的人物。1984年前後旅居此寺,大力協助當時住持如清師徒,清理散於山下各單位、農戶的普照寺桌椅家具、文物石像,並請準縣政府資助寺院排險維修,使普照寺由子孫叢林實現十方叢林,成績卓越著。
現住持比丘尼——弘法沙門釋果證,乃普照寺由子孫叢林改制為十方叢林的第二任住持,雙流縣人。1992年拜監院聖宏於此寺出家。1993年在江西廬山東林寺受俱足戒,1997年接任住持,是位富有開拓精神的年青住持,在她的奔走下,普照寺先後投入了近千萬元進行了修繕。她連續被選為市人民代表。

宗教信仰

四川青城山普照寺四川青城山普照寺

改革開放,國運大昌,宗教信仰政策得以落實,1982年普照寺得以恢復香火,1988年6月29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人首次造訪青城山普照寺,並為普照寺留下墨寶“普照寺女眾道場”正式將普照寺的歷史乾坤扭轉,煥然成為蜀中女眾道場,首任住持比丘尼通文法師偕護法居士何潔殫精竭慮,為普照寺成為十方女眾叢林投入了全部心力,維修和保護了餘存建築,居士何潔更是在海內外報刊雜誌發表普照寺文章,讓普照寺佛地重光。1996年開始恢復修建大雄寶殿,並從緬甸請回玉佛供俸,1998年居士樓竣工。在2000年五觀堂落成期間,普照寺因其人傑地靈迎來了香港慈善家、隱世高人陳伯的護持,影星呂良偉捐資完成了山門的建設,謝霆鋒,黎姿,劉嘉玲,香港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等海內外大眾各發善念,垂重三寶,各捐己財,不辭辛苦,雕像裝金,重修寶殿,重播福田,得已成功。陳伯從海內外不惜重金,請回佛像,供奉於普照,使普照寺文物藏品珍品成為川內之最。而今的普照寺環境優雅、歷史文化沉澱厚重。可謂山有千年楠木,人無一點塵土;梵宇王宮開啟覺悟之路,敲醒迷人,普濟十方,同歸善果。對欲尋幽探勝、欣賞藝術之雅士,崇拜觀音欲修身養性之信士,此乃靈山福地極佳之去處。

傳奇故事

四川青城山普照寺四川青城山普照寺

普照寺早期叫“金花廟”,供奉的是鎣華祖師,是由一座家族棄祠改建而成的貧窮小廟,“無食以養僧,無房以妥神”。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窮廟子,卻在乾隆三十年以後,突然大興土木,廣置田產,到道光二十九年前後,經百餘年間的連續擴建,普照寺一躍成為川西四大叢林之一,遠近聞名。據估算,這段時間普照寺修建費用在萬兩金銀以上,而普照寺碑文載:未受捐施,不假募助。那么,這巨大的耗資從何而來呢?這便是令後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普照寺突然興旺之謎。

成都民間曾經流傳過一首民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這首民謠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歷史之謎。傳說明末張獻忠起義,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農民政權“大西國”。後來清兵入關,四川境內發生連年混戰,張獻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國”被吳三桂滅亡。民謠就是說的張獻忠兵敗退出成都時,把“大西國”的金銀財寶秘藏起來,為了將來能找到所藏之寶,不至於因年代久遠而迷失,便設計了石牛和石鼓作藏寶記號,誰發現了石牛石鼓,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國”的神秘寶藏。

圍繞藏寶之謎,就有許多傳說和猜想。有說財寶埋在錦江河底的,也有說寶藏隨船沉入岷江的,也有認為張獻忠的財寶埋在青城山的,等等。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成都還掀起過尋寶熱,甚至有人還拿出了藏寶圖,一時間許多人躍躍欲試,要成立尋寶機構。其實尋找張獻忠寶藏已非一日之事,也話自大西國滅亡以後,民間就有人開始尋寶,在抗日戰爭期間,成都就成立過錦江淘銀公司,在九眼橋下大張旗鼓地淘銀,經過一年多努力,果然在河底淘出一隻石牛,一隻石鼓,著實讓人們興奮不已,證明民謠傳說不假。但繼續淘下去,卻見不到寶藏影子。淘銀行動不了了之。

暴富緣由

四川青城山普照寺四川青城山普照寺

普照寺是坐落在青城山大觀鎮境內的著名佛教寺院,最早建寺的年代已無從考察,只知原寺明末毀於兵燹。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873年)都江堰貢生高履和曾在《普照寺源流記》中說:“寺歷數朝,世有傳人,明末火於獻。”明確指出普照寺是被張獻忠焚毀的。清代康熙年間開始恢復,是一座僅占地半畝的簡易小廟。乾隆中期,約在1776年左右,普照寺開始擴建。道光年間,方丈鑒山在未向社會各界民眾化緣的情況下,突然大興土木,修成占地400畝,殿宇五重,與二十四諸天暗合的24個天井,與黃道貌岸然周天同數的365間堂舍的宏偉大寺院。如果沒有數萬銀子是很難建成的。按正規渠道的說法,是因為有神相助。清同治年間(1868年)任灌縣知縣的錢璋在《重建普照寺並建藏經樓記並贊》的文章中說:“道光庚子,接代鑒山主方丈事,念累世之祖劬思懋建,真功德精誠所結,可格蒼穹,即於是冬天示神奇,山裂石出,不勞雕琢,不煩輦運,自致良材以顯名勝。靈峰於是因舊基而重新之,不加募助,添修廣廈數十楹。”一下子修起幾十幢房子,都是“天示神奇”,石頭自己裂開,不雕刻、不搬運,自己就到工地上了,而且憑空就造成了一座大寺院,這絕對是不可能的。而民間流傳的另一種說法是當時普照寺有一個叫果時的小和尚,到與普照寺相鄰的雪山寺割豬草時,發現一處地方青草長得十分茂盛,而且今天割了第二天又很快長出來。此事被方丈知道了,心知有異,不事聲張,暗地組織寺內各尚挖掘,卻挖出一窖金銀!這才有了普照寺大興土木的資金來源。

易名之爭

四川青城山普照寺四川青城山普照寺

相傳雪山寺開山立廟後,代代僧人皆喜好練武。雪山寺的承傳方式也很特別,並不像其它寺廟傳袈裟之類的衣缽,而是像江湖幫會一樣傳信物。這信物就是以開山祖師嘯雲淨命名的“嘯雲劍”。此寶劍不足二尺,劍鞘和劍柄鑲有七顆寶石,為雪山寺鎮廟之寶。凡據有此寶劍者,即為雪山寺主。可是到了清朝中葉後,鄰近的普照寺突然崛起,其間雪山寺的“嘯雲劍”不幸被人盜去,住持方丈自責退位,雲遊四方,發誓不尋到寶劍絕不回來,從此杳無音信,雪山寺也就此衰落下來,一蹶不振。後來,雪山寺僧人認為這是旁邊的鎣華廟改名普照寺相剋所致:普照之下,雪山焉能不化?於是更換牌匾,將雪山寺更名為“烏雲堂”,意在“烏雲”遮擋“普照”,倒克普照寺。普照寺僧人也不甘示弱,在寺名前加上山名,換作“青峰山--普照寺”,取“清峰”諧音“清風”,意即“清風驅散烏雲”,再反過來倒克雪山寺……

地方特產

四川青城山普照寺四川青城山普照寺

青城四絕:一絕“洞天貢茶”,唐時蜀州味江是全國七大產茶區之一。宋時青城“紫背龍芽”、“白背龍芽”就被列為貢品。洞天貢茶茶質優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二絕“白果燒雞”,成都青城山地區的傳統名菜,湯汁濃白,雞肉異常鮮美;三絕“青城泡菜”,俗稱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產的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蔔、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為原料,放入用山泉水、精鹽、花椒等配製而成的特殊汁液中,脆嫩清鮮,深有回味;四絕“洞天乳酒”,以青城山所產的獼猴桃鮮果為原料,按道家傳統工藝榨取果汁,再配以醪糟汁、冰糖水和少許麯酒釀造加工而成。酒味濃而不烈,甜而不膩。

長生宴:中國名宴—長生宴是青城山鶴翔山莊上善堂餐廳推出的道家滋補特色美食。自三國蜀漢時期,范長生在此建范氏莊園,修煉長生久視之術,采山之精、水之靈、珍林香草之花寶,巧妙烹飪,食之本色、本味,得享天年,壽齊彭祖。之後,藥王孫思邈居青城,又將川芎。青城道家自古多美食。山莊特級廚師依據《青城山道家食譜》等文獻中的道家菜品及融入民間的道家善生美食進行了精心的選料與烹飪。

後山老臘肉:煙香味濃、肥而不膩、口感獨特。

南安普照寺

 又名“觀音院”。坐落於官橋鎮竹口村東部,紫帽山脈的“靈水寺”西南端,與紫帽名勝“金粟洞”遙相呼應,為晉南交界處之名勝古剎。
唐代天佑年間(904-907年),僧人善操法師遊覽至此,見此地茂林修竹,山青水秀,地勢優雅,一臨此地,便知是非凡神居之所,故而四方募緣資金,決意在此建造寺宇,並在寺內供奉觀音菩薩。宋代治平年間(1064-1067年),曾易名為“普照院”。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名“普照寺”,以示佛光普照,備蔭黎民之意。
清代光緒二十七年(1901),有個妙月禪師,俗姓邵,名丕恩,晉江人,初剃度於廈門靈湫亭,鏇住安海觀音寺。妙月禪師參禪練武,被譽為泉州少林拳術高手,名聞武林。他游遍江南各地名剎古寺,有一天路過紫帽山時,順便在普照寺塌中石柱旁休息,被這遠隔喧譁的清靜幽雅之地所吸引,決意劈荊斬棘,隱居在寺後的山洞之中,修煉其身,精心研究禪拳意性而暫留此地。
普照寺歷經滄桑風雨,年久歲長,寺後牆傾塌,荒蕪失修。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在當地政府支持之下,崇福寺發起捐資。重修之後的普照寺硬山式青瓦翹脊,磚石木構造,室內牆壁白灰粉刷。大門橫額“普照寺”三字,為當年妙月禪師所題,左右兩根石柱,刻有當年太虛法師贈妙月禪師以“雙拳鐵羅漢,千畝老農禪”之句,重修時採用舊構件。顯得古老簡樸。寺院四周花果四時飄香,流泉淅淅,林濤陣陣,清風徐徐,遠離鬧市,另有一方天地,難怪當年妙月禪師選擇此地參禪練武,難怪今日香客遊人不怕峰高嶺遠,山道難走,獨愛此地僻靜清幽,禮拜觀音,回歸自然,呼吸山寺清新氣息。

地震中消失的文物古蹟

天災不可避免,祖輩留下來的物件兒在天災中消失。盡數百年來的災難事件,讓我們努力尋找在天災中消失的文物古蹟。並展現它原來的風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