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報修院

領報修院

領報修院百歲教堂8秒被摧毀在彭州市白鹿鎮書院村,有一座獨特的西方天主教教堂———領報修院(俗稱“白鹿上書院”),它始建於1908年,今年剛剛度過百歲,但不幸在這場大地震中坍塌。目擊者稱,5月12日大地震當天,只用了8秒,這座老教堂就被摧毀。

基本信息

簡介

領報修院領報修院

領報修院(SEMINARIUM ANNUNTIATIONIS)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鎮以北2.5公里回水村(一稱書院村)。距彭州30公里,成都77公里。是一所成都市教區培養天主教傳教士的神哲學院,俗稱“白鹿上書院”。

領報修院修建完工於1908年。坐西向東,由正堂、南北耳房和西樓(包括禮拜堂)構成四合院布局,具有獨特的羅馬式與歌特式混合建築風格。上書院修建在“學堂山”半山腰的山坳里。白色的立柱和灰黑色的屋瓦,顯示書院別具一格的西式建築風格。

正門的門檐鐫刻著一排法文和完工的年份——1908,法文含義是“聖母領報修院”。上書院的主建築高大挺拔,共有4層,法式的穹頂、過廳,四圍有兩層共8間學習用的教室和許多單間的修士、學員的臥房,地下還有儲藏室。

興建歷史

1865年,一個名叫洪傳廣(一稱洪廣化)的傳教士,帶著聖經和他法國式的浪漫理想,千里迢迢來到彭州白鹿古鎮,開始興建白鹿上書院。這個法國傳教士帶著圖紙、資金和他的夢想來到白鹿鎮,大理石、木材和彩色玻璃都是從遠方運來的,見多識廣的工匠在這裡匯聚,上千的民工和義工為一個他們心中並沒有清晰輪廓的建築物揮灑著汗水,而迷惑的村民就在不遠的田地里徘徊。他要建一座教堂,他還要在河對面修建“備修院”。然而,這一乾就是11年,這位傳教士終於不知去向。

據《白鹿鄉志》和《彭縣誌》記載,光緒九年(1884年),成都主教杜昂指派了谷布蘭到白鹿重修備修院(俗稱“下書院”),光緒十一年落成後,取名“無玷書院”。

在1895年動工興建“中修院”,1908年竣工,歷時13年,定名“領報書院”(俗稱“上書院”)。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中修院改為神哲學院
1933年改為神哲學院,成為當時培養全川乃至中國西南天主教神職人員的重要場所。
1988年,白鹿鎮的居民在鎮上又修建了一個新教堂,便於人們的禮拜活動。
1989年10月23日彭州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被毀後的領報修院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2006)19號文公布白鹿領報修院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為迎接2008年5月24日白鹿領報修院建院100周年,成都教區正在籌備領報修院建院百年大慶。計畫籌建四川天主教博物館、教會展覽廳。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大地震中垮塌。

前期旅遊開發

在2008年以前,隨著彭州旅遊的升溫,白鹿鎮已日漸成為一個很具潛力的旅遊區。但是因為沒有一條好路通往山中,加之破損的上書院還有待修繕,遊客來白鹿上書院還不太方便。彭州市還曾積極修路,準備修一條水泥路直接從白鹿鎮通到上書院,吸引更多遊人前來。

同時,有關方面曾啟動上書院的保護性開發工作。前期曾請來四川蜀西地質工程勘測院的專家,完成了對上書院地區地質災害的勘測及白鹿鎮的地形圖繪製等工作。為了儘快形成接待能力,曾擬啟動輻射景區的打造,輻射景區將包括上書院外圍、下書院、白鹿河兩岸以及6公里外的塘壩子等地。通過借用市場資源,引資包裝,強化景區資源的整合,讓百年上書院真正迎來旅遊的春天。

汶川大地震的影響

受災文物——四川彭州領報修院受災文物——四川彭州領報修院

汶川大地震後的領報修院領報修院不幸於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8.0級汶川大地震中坍塌。目擊者稱,四川汶川大地震當天,只用了數秒,這座老教堂就被摧毀。

由於山體滑坡,道路阻斷,2008年5月16日下午通往白鹿鎮的道路疏通後,成都市文化局文博工作者冒著餘震和山體滑坡的危險前往現場調查,發現建於1905年中西結合磚木結構的領報修院兩樓一底四合院前廳和兩側兩層廂房,1928年因自然災害(土石流)殘存禮拜堂以及入口建築全部被夷為平地,垮塌建築面積約10000平方米,直接經濟損失約5000萬元人民幣。

此後,彭州市文物部門已分派人員看守領報修院,以待對領報修院進行調查搶救。

2008年6月,記者深入災區採訪時,看到震後的領報修院已是一片廢墟,除1層尚有部分廊柱挺立外,2層和3層已全部倒塌,禮拜堂正面牆體殘破地矗立著,只有破碎的建築構件尚標示著其原有的四合院輪廓。

領報修院在汶川地震中受到毀滅性破壞,是受損最為嚴重的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專家認為這和它在修建中使用韌性較差的磚砌立柱有關。據彭州市博物館館長丁武明介紹,領報修院曾經是成都境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天主教教堂建築,因為別具一格的風光,地震前,這裡是成都有名的婚紗拍攝地。

地震中消失的文物古蹟

天災不可避免,祖輩留下來的物件兒在天災中消失。盡數百年來的災難事件,讓我們努力尋找在天災中消失的文物古蹟。並展現它原來的風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