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悼公興復霸業之戰

晉悼公興復霸業之戰

周簡王十三年至周靈王十四年(公元前573年—前558年),晉悼公為在中原復興晉國霸業而進行的戰爭。縱觀晉悼公復霸之經過,其首要目的在於征服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鄭國,並最終得以實現。在此過程中,晉採取的一系列策略,特別是其三分四軍擾敵疲敵戰術,為後世兵家提供了借鑑。

簡介

春秋中晚期,中原諸侯盟主晉厲公屢屢失信於諸侯,致使中原各國多懷叛逆之心。當時,晉國欒氏、邵氏、中行氏三個卿族的勢力日益膨脹,逼迫國君,晉因此陷入內憂外患之境,其霸業亦隨之呈現中衰現象。周簡王元年(前585年),晉遷都新田(今山西侯馬西)。晉厲公為加強君權,企圖剷除各強族,改用親信執政。在擊敗強敵楚軍(參見鄢陵之戰)後,晉厲公乘卿大夫互爭之機,殺郤氏三卿,並盡滅其族。欒氏及中行氏恐禍及身,遂弒厲公。十三年春,年僅14歲卻頗具雄材謀略的晉悼公繼位後,即致力於重振晉國霸業。他重用有才幹的呂相、士魴、魏頡、趙武等人,制定了諸如整頓內政,救濟災患,薄賦寬刑,用民以時及嚴格訓練軍隊等一系列旨在富國強兵的法律、法令,並努力貫徹實施,頗見成效。晉霸業中衰之時,晉之宿敵楚國乘機從晉手中奪取了對地處中原腹地的鄭國及南部的陳、蔡等國的控制權。十二年,楚又發兵攻滅其東方小國舒庸(參見楚滅庸之戰)。晉悼公元年(即周簡王十三年)六月,楚共王乘晉君新立之機,發兵會同鄭軍攻占晉之與國宋國的東部要邑彭城,藉以壓迫宋國,並企圖以此截斷晉、吳兩國的聯絡。同年冬,發兵收復彭城未果又遭受楚大兵壓境威脅的宋國遣使赴晉求援。晉主政卿士韓厥認為晉應針鋒相對,發兵救宋,以取威諸侯,重振霸業。悼公從之。此後,國勢復振的晉國開始展開一系列的外交會盟與武力進攻。

晉悼公復霸的方略主要是保宋、和戎、聯吳及疲敵戰法。鑒於中原南部、中部地區已先後被楚國控制,只有地處中原東部及北部的宋、衛兩國依然聽命於晉。而宋國襟帶河、濟,禁止淮泗,地勢開闊,若落入楚國之手,其可直趨曹、衛,進逼齊、魯,鉗擊晉國。故悼公將宋作為其與楚抗爭的重要據點而予以格外重視。為此,晉於周簡王十四年春率諸侯之師收復彭城。同年五月,晉再率諸侯之師進攻鄭、楚、陳三國,以取威諸侯。次年冬,晉乘鄭成公新喪,率齊、魯、宋、衛、曹等國之師在靠近鄭西北邊境的戰略要地虎牢築城,迫使鄭復歸入晉控制之下。晉悼公四年(即周靈王二年,前570年)夏,晉悼公偕同周卿士單子與齊、魯、衛、鄭、宋、陳、邾等國之君盟於衛邑雞澤。悼公的霸主地位重新得到確認。為擴大成果,周靈王三年冬,晉悼公採納大夫魏絳“和戎”的建議,首先與晉東北方的山戎無終國修好,繼而善待諸戎,這既解除了晉後顧之憂,又可集中兵力對付強楚。同時,為進一步牽制、削弱楚國,悼公堅持晉景公時“聯吳制楚”的戰略,繼續與吳國交好,並於周靈王九年夏派兵會同諸侯軍隊攻滅在地理上阻礙晉、吳兩國交往的夷族小國倡陽。楚懾於晉勢正盛,不敢與其輕易決戰,故在與晉爭奪對宋、鄭、陳等國控制權的過程中,採取了晉來則退,晉去則進的策略。為此,晉於悼公十年(即周靈王八年)冬,在以武力服鄭後,依照卿士荀罃的建議,將晉上、中、下、新四軍分作上、下、新三軍,每軍均配合一定的諸侯軍隊,輪番南下作戰,要求速進速退,不求取勝,旨在疲勞楚軍。同時,為配合疲敵戰略的實施,晉大力推行魏絳提出的減輕勞役、改革經濟的建議,出現了“國無滯積,亦無困人,公無禁例,亦無貧民”的富強局面。隨後,晉於悼公十一年、十二年利用其較楚近於鄭的有利條件,三度發兵會同諸侯之師攻打叛服無常的鄭國,使楚軍為救鄭而疲於奔命。在此過程中,晉始終掌握著戰局的主動權,史載“晉三駕而楚不能爭”。周靈王十年九月,晉悼公親率諸侯聯軍攻鄭。楚無力救援。鄭從此誠心歸服晉國,此後二十餘年間不再叛晉。楚亦無力再與晉爭奪鄭、宋。十四年十—月,晉悼公卒,其復興晉國霸業之舉亦隨之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