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寅亮

易寅亮

易寅亮:1917年9月生於湖南湘鄉縣。雷達技術專家。長期從事無線電與電子設備的設計製造與管理工作,組織領導研製成功了多型炮瞄雷達、盲目著陸雷達、艦載雷達以及飛彈無線電控制系統,成績顯著。在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工作期間,為學院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圖)易寅亮易寅亮

易寅亮,雷達技術專家。長期從事無線電電子設備的設計製造與管理工作,組織領導研製成功了多型炮瞄雷達、盲目著陸雷達艦載雷達以及飛彈無線電控制系統,成績顯著。在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工作期間,為學院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簡歷

(圖)雷達雷達

1917年9月 生於湖南湘鄉縣。

1931年 在長沙育英國小畢業。

1934年 在湖南省聯立長郡中學國中畢業。

1937年 在湖南省聯立長郡中學高中畢業。

1941年 在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

1941-1945年 任原資源委員會中央無線電器材廠昆明分廠助理工程師。

1946-1948年 任中央無線電公司南京無線電廠副工程師。

1949-1956年 任南京無線電廠(即714廠)三級工程師,設計科長。

1956-1962年 任西安786廠(即黃河機器廠)設計所長。

1962-1973年 任寶雞782廠(即長嶺機器廠)副總工程師。

1973-1980年 任貴州都勻4110廠(即長洲無線電廠)總工程師兼第一副廠長。

1980-1983年 任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副院長。

1984-1987年 退居二線。

1988-迄今 退休。

生平介紹

易寅亮,1917年出生於湖南湘鄉縣。其父易洪疇,一生從事會計工作,工作認真,廉潔奉公,孝悌忠信有口皆碑。易寅亮為其長子,自幼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7歲入私塾。1934年在湖南聯立長郡中學國中部畢業,參加湖南省第一屆中學會考得第二名。1937年7月在長郡高中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系。1941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同年8月進入當時的中央無線電廠昆明分廠。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6年隨廠東遷,最後在南京板橋建廠復工。1948年12月此廠要搬台灣,易寅亮不願隨往,於是申請遣散回家。1949年3月工廠在南京城內復工,遂又返廠任職。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後不久,此廠改稱為南京無線電廠。此後,由於易寅亮成績突出,被委任為設計科科長,技術職稱為三級工程師。

南京無線電廠接到新中國的第一個任務是支援第二野戰軍解放西南用的20W發報機和7管收訊機。7管收訊機任務由易寅亮負責設計。由於深知該任務關係到解放大西南的偉大意義,所以所有參加工作的人員積極性都很高,100部收訊機從設計到交貨總計不過6個月。易寅亮接著組建電氣元件車間,解決真空密封工藝問題。1952年“三反”運動期間,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工礦企業人民法庭,易寅亮被任命為企業系統人民法院審判員。1952年的第四季度,工廠總結新中國成立後3年來的成績,易寅亮被評為二等功臣。1955年3月4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年2月易寅亮被調到西安786廠。此廠1953年開始籌建,是國家重點建設的156個項目之一。易寅亮調去時主要廠房已基本竣工,亟待開展生產技術準備工作。由於當時的廠長和總工程師均在蘇聯實習,因此產品與技術上的開發工作自然就由擔任副總設計師兼生產準備辦公室副主任的易寅亮負責。他根據黨委決定的“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為輔”的原則,積極開展工作,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1958年10月試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松-9A型炮瞄雷達。這樣,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的雷達廠遂告初步建成。

786廠在試製之初請有蘇聯專家,易寅亮按組織指派向蘇聯專家學習,最主要的是掌握了一套科學工作方法和嚴謹的工作作風。這為他以後任總工程師抓技術工作很有幫助。1960年,蘇聯專家撤走以後,易寅亮帶領廠內技術人員,依靠自身的努力,在生產技術和科學管理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辦法,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為了搞好設計和試製工作,成立了機構比較齊全、技術力量比較雄厚的設計所。

1958年“大躍進”時期,786廠開始試製pn-5全天候機載雷達。當時只有一部樣機,沒有圖紙,設計人員就帶著樣機下到車間,按照測繪的圖紙投產了20部。後來蘇聯資料來了,經過圖紙的核對和已投零件的檢驗,發現大大小小的問題有2000多個。經過認真分析和實事求是處理,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全數完成了試製任務。1961年6月試飛鑑定合格後,移交綿陽780廠,即該廠以後生產的201機。

1960年12月開始質量整風。1961年5月易寅亮參加廠的質量整頓,總的原則是不停產,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但當時國內的元器件廠,很多是停產整頓,生產任務很難如期完成,直接影響到786廠的整機生產。1961年7月,786廠決定由易寅亮帶隊,奔赴各元器件廠協商解決按期交貨問題。總計在外3個半月,行程1萬km,走訪8個城市的30個工廠,將存在的質量問題一一分析,實事求是地各個解決。結果做到了元器件廠心情舒暢,整機廠拿到了合格的元器件,786廠也於當年底保質保量的完成了生產任務。

1962年11月,易寅亮調到寶雞782廠任副總工程師。782 廠同為國家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之一。782廠雖比786廠早一年開工,但由於深受大躍進高指標瞎指揮之害,致使產品質量存在問題,積壓在廠。易寅亮到職後,經過調查研究,著重抓了技術關鍵的解決和基礎建設兩個要害,包括以總工程師為首的技術責任制、設計所作用的發揮、每種產品的實施計畫安排、明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等。經過全廠職工的努力,使當時的1號、2號和3號產品一一按要求出廠。1963年全面完成任務,1964年全廠的各項經濟指標又都超額完成,形勢大為好轉。

東二飛彈無線電控制系統歸國防部五院設計,782廠負責生產。該產品為地面設備,結構複雜,工作量大,已有試製方案和總的進度,但具體計畫未落實。工廠和設計單位對職責分工有不同看法,工廠認為設計單位對產品的設計和工藝卡得過死,工廠沒有一點主動權。對此,易寅亮提出在工藝方面一定要以工廠為主,經過多次協商與討論,達成了共識。雙方在認真履行己責的同時,主動徵求對方的意見,擇優吸納。結果雙方相處得比較融洽,工作開展得也較為順利,產品質量得到了保證,使得東二飛彈於1967年5月30日一次發射成功。

1964年,四機部給782廠下達了試製盲目著陸雷達的任務。易寅亮認為將要仿製的蘇聯樣機結構太複雜而且性能也並不先進,因此要求自己進行設計。但使用單位認為蘇聯產品畢竟已裝備部隊,性能可靠,並且要急於拿到產品。四機部領導在這種情況下只好決定由工廠先按仿製型生產。易寅亮也只好表示服從部領導的決定,但保留同時進行自行設計的意見。後來自行設計的樣機和仿製型的樣機在臨潼機場對比引導飛機,發現自行設計的樣機畫面直觀,圖像清晰,結構簡便,轉動靈活,能適應風向的隨時變化,其總重量比仿製品減輕近50%。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在上海機場降落,用的就是這種雷達。由於性能優良穩定,屢立戰功,後來國務院批准授予該產品國家質量金質獎章。

1973年8月,易寅亮調到貴州都勻4110廠任總工程師兼第一副廠長。這是一個新建的三線海軍雷達廠,尚處在創業階段,其主產品343型艦載雷達雖已進行試製並完成分機,但由於廠內技術人員不少來自通訊機廠,對雷達技術不大熟悉。因此有人向四機部建議改為通訊機廠,部里也下達了試製800W單邊帶通訊機的任務,致使工廠的方向不能確定。易寅亮到廠以後,決定首先把已試製的分機調試起來,並做整機聯調的準備。1973年11 月,王諍部長聽取易寅亮的匯報後,決定撤消原已下達的生產通訊機任務,並指示可先參加小322型海岸炮瞄雷達的試製,從此明確了全廠的努力方向。小322型雷達的試製工作從1973年11 月下旬正式開始。

原由天津電錶廠試製、津華無線電廠生產的小322型雷達,在設計上有不足之處。為穩妥計,廠里決定按原樣仿製型與改進型同時並進,同時將摸清了原委的132個問題,列出包括解決措施、完成日期和負責人的方案。1974年春節一過就逐項檢查落實。經過全廠上下共同努力,終於在1974年12月30日按原樣仿製和改進設計的兩套樣機均如期完成。1975年開始調試,1976年6月由駐廠軍代表驗收,12月改進型4部交付出廠,隨之投入小批量生產。1977年貴州083基地召開工業學大慶會議,評定4110廠為大慶式企業,進入了三線廠的先進行列。到1980 年,批量生產的有小322雷達,開始試製的有343雷達,已取得圖紙開始試製準備的有341雷達。誠如當時雷達局所形象描述的:“有吃的,有看的,有想的”。同時還有地面通訊設備331工程接收系統和民品功率因數補償儀及工業電視等。此外,生產技術管理上也形成了一套成文的規章制度。就一個當時在三線比較困難的雷達廠而言,可以說是任務飽滿,形勢大好。

1980年9月10日,易寅亮調到桂林電子工業學院任副院長。這是一所在20年中專基礎上籌建的高等學院,工作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如何調動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團結和發揮各種力量,關鍵在於領導有開闊的胸懷和排除萬難的才能和勇氣。在院領導中,分管科研工作的易寅亮,明知不幾年即屆讓賢的年齡,但他仍然本著一如既往的奮進精神,接手此前未曾經歷過的工作。他認為高等學院必須開展科研工作,走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道路,才能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在部教育局的支持下,建立了實驗室,改善了實驗條件,開展了科研工作。在完成了教學任務,使近300名首屆畢業生獲得了學士學位的同時,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通過部級鑑定並交付生產的有邏輯功能測試儀和污水處理裝置2項,經過院級鑑定並已實際使用的有曲線振子天線和衛星廣播電視接收機等3項,完成協作任務的有橡膠機械廠的硫化器應力測定等10餘項,得到了部局的好評,上級撥給的科研經費也逐年增加。

工作原則

在大型電子企業的技術領導崗位上歷練了近40年的易寅亮,他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廠總工程師工作的:

1.重視產品方向

一個企業一定要有明確的產品方向。企業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在不斷改進老產品的同時努力試製新產品,因此擁有一個力量比較充實的設計所是非常必要的。易寅亮在786廠擔任過設計所所長,對此有深刻的體會。他認為一個發展的企業,不僅要有正在生產的產品,還應有經過試製通過樣機鑑定正在試生產的產品,有正在設計的產品,更要有適應客戶長遠發展或市場需要的產品,要密切注意世界上新出現並能用於產品更新換代的新技術,真正做到“嘴裡有吃的,眼睛有看的,心裡有想的”。為了不斷開發新產品,就必須狠抓人才培養,使技術力量迅速成長,包括定期選派技術人員外出進修,鼓勵他們參加有關的學術會議等。

2.重視產品質量

產品質量關係工廠的生命,沒有質量就沒有數量。要搞好工廠產品質量,一定要樹立嚴格要求的作風。對技術問題的處理,一定要尋根問底,要求技術主管人員將問題吃透,從理論上得到明確解答,樹立起“全面質量”的觀念。

3.重視安全生產

“生產必須安全,安全為了生產”是20世紀50年代就樹立起來的觀念。《安全生產規程》是從血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至關重要。他曾形象地提出:“對安全事故要大事敲鐘,小事敲鑼,無事敲木魚”。一旦出了工傷事故,必須徹查事故發生的原因,並據以採取有力措施,防止今後再犯。

4.重視科學管理

管理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是科學、技術藝術三結合的產物。管理水平的高低與生產力息息相關。一個企業由過去的生產型變成生產經營型,管理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首先要管理現代化,包括管理方法、管理原理和管理觀念,要由過去的小生產觀念轉變為大生產觀念,進而樹立起大經濟觀念。把市場觀念和競爭觀念放在第一位,並在管理方法上有所創新,使管理最終體現為經濟效益。1988年12月,易寅亮在管理工程學會第二屆年會上,發表了《用系統工程觀點探討教育管理與企業管理》的論文,受到大會的好評。

有了好的規章制度,還需要領導者以身作則才能貫徹執行。在執行中,各有關單位必須互通情報,各個單位各個人之間必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這樣才能使三結合的管理得以實現。

在集體領導、分工負責的原則下,重大問題應多商量多通氣,力求認識一致,同心同德。在搞好共同事業的前提下相互支持,形成有力的領導核心,才能發揮集體領導的作用。政治思想工作與業務工作必須密切配合:抓業務從政治思想入手,抓政治思想從業務出發。

《鞍鋼憲法》的精髓是兩參一改三結合。易寅亮認為通過勞動可以了解車間生產情況,和工人建立感情,幫助工人解決生產問題。在工人參加管理方面,他提出開展車間算活賬活動,使工人知道自己勞動成果的價值,從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效果非常顯著。

作為總工程師還必須重視生產技術準備中的關鍵部門,對設計所(科)、工藝科的工作固然應該重視,但同時還應重視其他的基礎單位,如研究新品開發一定要情報室人員參加,靠他們提供信息查找資料。新產品試製的快慢、生產進度的安排落實、產品質量的保證和工裝設計製造、專用儀器與特種器件的設計製造關係密切,總工程師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並加強領導。加強標準化工作,編制好廠標,努力貫徹國家標準,對加速新產品試製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作為總工程師還必須重視資料室的工作。圖紙資料是工廠進行生產的依據,如何存檔分發和更改都應有一套嚴格的制度,而對新產品試製階段的圖紙資料如何管好又必須有另外的辦法。易寅亮在多年工作實踐中曾為之建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與制度。

電子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圖紙資料的信息化管理已進入實施階段。硬體設施的改變對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革命性的意義,但如何使原有、行之有效的資料存檔分發制度躍上一個新的台階,易寅亮也給予密切的關注。

5.重視深入實際

“千言萬語聽匯報,不如現場轉一轉”,這是易寅亮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得出的結論。作為領導者多到現場了解真相,做到心中有數,並通過會議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按組織分工發揮各業務部門的作用,使問題得到解決。為此,他認為一個領導者有必要學一點“行為科學”,研究點人際關係理論,吸收其合理部分,以使工作做得更為切合實際,更有成效。

老年生活

1983年,易寅亮退居二線,1987年退休,此時已年屆70。在1985年至2003年期間,他以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心態,為了能使自己得之不易的治(科學技)術治廠的得失經驗和重在述懷言志的治學心得,有可能供同好和後人共享或參酌,先後編著並自費印製了如下5種文本或文集:《一個電子工程師的四十年》、《人生哲學英語名篇選》、《回首集》、《音塵集》、《餘韻集》。在這些文集中,不乏對黨的改革開放、科教興國戰略及其成就的謳歌;有對於曾經和自己一道、一而再、再而三地為完成各類軍用電子設備研製任務而奮戰不已的同仁們的稱頌;有對於曾經使他這位從蒙童成為一位合格人才的大學教授、中國小教員乃至塾師的不盡追思與緬懷;更有關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對孔子學說的認知和如何從中汲取有益成分,並使之傳承下去的見解;還有對中外人生哲學的理性感悟和由於對矛盾鬥爭欠有辨證認識而造成事與願違的自嘲,以及在每一履新之初懷有美好願望,由於估計不足或措施不力而招致損害的失落與自責的反思。其間雖有過氣餒,但從不言敗。概以言之,他以理性心智駕馭自己言行修養,很有值得時人與後人仿效之處,這也是對他本性的一種寫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