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載雷達

艦載雷達

裝備在艦艇上的各種雷達的總稱。用於探測和跟蹤海面和空中目標,為武器系統提供目標坐標等數據,引導艦載機飛行和著艦,保障艦艇安全航行和戰術機動等。

簡介

裝備在艦艇上的各種雷達的總稱。用於探測和跟蹤海面和空中目標,為武器系統提供目標坐標等數據,引導艦載機飛行和著艦,保障艦艇安全航行和戰術機動等。

分類

按戰術用途,可分為:①警戒雷達,有對空警戒雷達和對海警戒雷達,用於發現和監視海面、空中目標,與敵我識別系統相配合判定目標的敵我屬性,給飛彈制導雷達和炮瞄雷達提供目標指示等。對海警戒雷達通常還具有抑制海浪雜波的能力,還可用於探測低空、超低空飛機和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②飛彈制導雷達,有艦艦飛彈制導雷達和艦空飛彈制導雷達,用於跟蹤海面和空中目標,為飛彈武器系統的計算機或射擊指揮儀提供目標的坐標和運動數據,並配合飛彈武器系統控制飛彈飛行。③炮瞄雷達,用於跟蹤海面和空中目標,為火炮射擊指揮儀或火控計算機提供目標的坐標數據和炸點偏差數據,以控制火炮射擊。④魚雷攻擊雷達,裝在魚雷艇潛艇上,用於搜尋、跟蹤海面目標,為魚雷攻擊指揮儀提供目標的坐標和運動數據,以控制魚雷攻擊。⑤航海雷達,用於觀測島岸目標,以確定艦位,並根據航路情況,利用計算機進行避碰解算和顯示,引導艦船安全航行。有些航海雷達還配有詢問器,能與直升機上的應答器協同工作,以指揮引導艦載直升機的飛行。⑥艦載機引導雷達,一般裝在航空母艦上,用於對艦載機進行指揮引導。⑦著艦雷達,一般裝在航空母艦上,用於在複雜氣象條件下引導艦載機安全著艦。

各種艦艇上裝備的雷達種類和數量,取決於艦艇的戰鬥使命、武器裝備和噸位大小。通常小型戰鬥艦艇裝1~2部;大、中型戰鬥艦艇裝10多部,有的多達20餘部。為減小各雷達之間和雷達與艦上其他電子設備之間的相互干擾,採取了合理分配頻率、統籌天線布局以及禁止、濾波等電磁兼容性措施。艦載雷達的天線,通常安裝在桅桿上或專設的平台上(見圖);對海、對低空警戒雷達的天線,通常安裝在桅桿頂部,以增大探測距離。雷達天線多採取縱橫搖機械穩定或波束指向校準,以減少艦艇搖擺對雷達性能產生的影響。為適應海洋環境,艦載雷達還具有良好的防潮、防霉、防鹽霧性能。

艦載雷達艦載雷達

簡史

1938年,美國海軍研究試驗室最早研製出頻率為195兆赫,對飛機探測距離達137公里,對水面艦艇探測距離大於20公里的XAF型艦載警戒雷達,安裝在“紐約”號戰列艦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蘇、日等國海軍的部分艦艇,陸續裝備了對空、對海警戒雷達,主要用於及早發現敵方飛機和艦艇,以保障適時和有效的攻擊。如在1941年3月28日馬塔潘角海戰中,英國艦隊由於裝備了艦載雷達,得以在黑夜中探測到義大利艦隊的位置,爭取了主動,取得了擊沉意巡洋艦3艘、驅逐艦2艘的戰果。

大戰末期至20世紀50年代,各國海軍艦艇先後裝備了炮瞄雷達、 魚雷攻擊雷達和飛彈制導雷達。60年代,有些艦艇裝備了三坐標雷達。這種雷達既能擔負警戒任務,又能為武器系統指示目標和對艦載機導航,成為艦艇作戰指揮系統中的重要設備。

70年代,許多國家的海軍十分重視對電子干擾和掠海飛行反艦飛彈的防禦,套用了頻率捷變、單脈衝跟蹤、脈衝壓縮、動目標顯示、脈衝都卜勒、多目標跟蹤,數位技術和光電技術(電視、紅外、雷射)等先進技術成果,先後研製並裝備了一些抗干擾性能比較好、具有探測低空飛機和掠海飛行反艦飛彈能力的新型警戒雷達和跟蹤雷達。

發展趨勢

發展多功能雷達,以提高雷達效能,減少艦上雷達的數量;進一步提高抗干擾能力,抑制海浪雜波,克服低空多路徑效應,改善低空探測和跟蹤性能等。

國產新型

國產新型艦載雷達國產新型艦載雷達

國產新型艦載雷達是裝備在船舶上的各種雷達的總稱,它們可探測和跟蹤海面、空中目標,為武器系統提供目標數據,引導艦載機飛行和著艦,躲避海上障礙物,保障艦艇安全航行和戰術機動等。各種艦艇上裝備的雷達種類和數量,取決於艦艇的戰鬥使命、武器裝備和噸位大小。通常小型戰鬥艦艇裝1~2部 ;大、中型戰鬥艦艇裝10多部,有的多達20餘部。

德國“貝雷”號

1935年,德國在 “貝雷”號試驗船上首次進行艦載雷達試驗,這是一種對海警戒雷達,當時對海上艦船的探測距離僅8公里。世界上最早實用艦載雷達的是德國研製的 “海上節拍”式對海警戒雷達。它在1936年夏首先裝備了 “海軍上將施佩爾伯爵”號袖珍戰列艦等3艘大型軍艦。第一部艦載對空警戒雷達是美國海軍研實驗室於1938研製成功的XAF型雷達,它對飛機的探測距離達137公里,首先裝備了 “紐約”號戰列艦。對空、對海警戒雷達的裝備使用,可及早發現敵方飛機和艦船,以保障適時和準確地進行攻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