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圖通變

易圖通變

《易圖通變》,五卷。元初道士雷思齊(1231~1303)撰。《正統道藏》收入太玄部。此書是在《易》“圖書之學”勃興的背景下問世的。雷思齊把《易圖通變》的“河圖”之說套用到《易》學“筮法”的解釋之中,認為筮法本身包含著數,數之推演就能導出河圖來,這就把占筮之學與《易》的宇宙發生模式統一起來,初步具有世界統一論思想和辯證法思想。他以“圖”來演示《易》的象數之學,又由此而伸發其發展的觀點,較少神秘成分,對道教方術和教理的建設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易圖通變》,五卷。元初道士雷思齊(1231~1303)撰。《正統道藏》收入太玄部。此書是在《》“圖書之學”勃

《易圖通變》、《大易輯說》合本《易圖通變》、《大易輯說》合本

興的背景下問世的。“圖書之學”其源甚久。先秦史書《尚書·顧命》篇有云:“天球、河圖在東序”,這是目前所知最早涉及“河圖”的行文,估計“河圖”在周代以前是先民傳世之寶。可是,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已不見“河圖”,嘗慨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而《易·繫辭》則稱:“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可知先秦人以為《易》之著作系與“河圖”有關。漢代人更堅信此說。如劉歆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成八卦。由於“河圖”系秘傳於方外,秦漢以來,儒家學派基本上不知河圖為何物,故只能紙上談兵,爭相猜測。到了唐末宋初,華山道士陳摶以“五十五點”之河圖授其徒,遂廣為流傳。與此同時,陳摶還傳出“四十五點”的洛書。陳摶稱河圖、洛書乃《易》之本源。但許多儒者不信此事,遂引起爭端。宋以來之學者,除了鬧不清河圖,洛書的真正年代外,其形狀的辨別亦多有分歧,或以為河圖乃一至十數之和,洛書為一至九數之和;或以為相反,莫衷一是。此等爭論至元代仍未停息。雷思齊的《易圖通變》正是此學術之爭的產物。
此書以“河圖”為綱,開篇首列“河圖”,繼而解說論證。其最大特色就是把“河圖”的五十五數分為本數與虛數。所謂“本數”,就是布於圖之四方、四維之數,共為四十。四方即東西南北;四維即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北方之數為一,東方之數為三,南方之數為九,西方之數為七,東南方之數為四,西南方之數為二,東北方之數為八,西北方之數為六。四個奇數一、三、七、九之和為二十,四個偶數二、四、六、八之和亦為二十,所以稱“四方、四維共四十”。所謂“虛數”,是指居於河圖中央的“天五”與“地十”。
本來,這兩個數也是一奇一偶,與其他自然數並無區別。謂之“虛”,是說它們既存在,又不存在。從河圖的卦位上看,東西南北均無五與十之數;再從八卦之數看,坎為一,離為九,震為三,兌為七,艮為八,乾為六,巽為四,坤為二,亦不見十與五。這就是所謂“四象無五,八卦無十”。但從八卦陰陽奇偶的內在聯繫看,五與十這兩個“河圖”之虛數又是存在的。例如,坎卦之數為一,向乾卦方向運行,成六,中含五。再如離南一數、坎北九數相合便是十。其餘類推。
雷思齊把《易圖通變》的“河圖”之說套用到《易》學“筮法”的解釋之中,認為筮法本身包含著數,數之推演就能導出河圖來,這就把占筮之學與《易》的宇宙發生模式統一起來,初步具有世界統一論思想和辯證法思想。他以“圖”來演示《易》的象數之學,又由此而伸發其發展的觀點,較少神秘成分,對道教方術和教理的建設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