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陳繼儒扇面畫墨梅圖

明陳繼儒扇面畫墨梅圖

明陳繼儒扇面畫墨梅圖,文物,縱17.3厘米,橫51.6厘米。

基本信息

簡介

金箋、墨筆,縱17.3厘米,橫51.6厘米。

特點

自古詩人常詠梅,畫家常畫梅。王安石曾在《梅花》中道:“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人寄情志於梅花,表現梅花那傲人之美。在中國繪畫史上,畫梅的畫家層出不窮。南宋揚無咎畫梅,枝幹清瘦,人稱“村梅”,寄託著文人士大夫的野逸之情。南宋馬麟畫梅,瓊花冷艷,人稱“宮梅”,體現著宮廷崇尚冶麗的審美情趣。

明末的陳繼儒也同樣是一位善畫梅花的畫家。畫史上對陳繼儒有記載:“善寫水墨梅花,即其制創,無不堪垂後世也。”(《圖繪寶鑑·續纂·卷一》)陳繼儒的墨梅作品數量比較多,多取卷、冊形式,軸式較少。

摺扇最早出現於北宋。其扇骨多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貴材料製成,而形狀有琴式、如意頭式、竹節式等。時至南宋,摺扇的生產已有了一定的規模。明代,摺扇更為盛行,文人墨客精於扇面畫者,燦若繁星。扇面畫雖然尺幅

不大,但由於其形制特殊,加上有的扇面材料是色紙、金箋等,其落墨、設色性能更難把握,對落墨要求較高,往往難於掌握,再加上扇面要求小中見大,畫家在構圖布局時須胸有成竹,所以一般書畫家望而卻步,不敢隨意染指。

陳繼儒的這幀《墨梅圖》扇面畫,作於天啟四年(1624),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畫面構圖呈反“c”型,枝幹曲折的地方,稜角較多。可能是由於陳繼儒書法蘇軾的緣故,在這幅扇面畫中仍可見其書法中倔強、生拙的筆法,氣格遒朗、蒼逸,獨標高格。作者不注重枝幹肌理描繪,而是用點皴法,與清勁的細枝、靈秀的勾花相結合,頗具意境。花朵疏落有致,微妙的墨色變化,使整幅畫面的格調更加清新。他曾說:“儒家作畫,如范鴟夷(蠡)三致千金,意不在此,聊示伎倆。又如陶元亮(潛)入遠公社,意不在禪,小破俗耳。若色色相當,便與富翁俗僧無異。”(《明畫錄》卷四)可見他的畫意多在筆墨之外。此扇面畫是典型的文人戲墨之作。

陳繼儒與同郡董其昌齊名,是一位積極倡導文人畫的著名畫家,在中國繪畫美學思想史上很有影響。在繪畫理論方面,他與董其昌的藝術見解最為接近,是董氏“南北宗”理論的有力支持者。陳、董二人各方面的學養、藝術造詣最為接近,經常在一起論書論畫,友誼最深。董其昌曾這樣評陳繼儒:“眉公胸中素具一丘壑,雖草草潑墨,而一種蒼老之氣豈落吳下畫師恬俗魔境。”陳繼懦在繪畫理論和實踐方面,表現了典型的文人畫傾向。他善畫水墨梅、竹、水仙,點染精妙;亦畫山水,涉筆草草,蒼老雅逸,神韻兼備。

陳繼儒(1558--1639),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字仲醇,號眉公、麇公、雪堂、白石樵等,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少有高才,長於詩、古文辭,短翰小詞皆有風致,善於鑑別書畫。年二十一補諸生,二十八棄去,並燒掉儒衣冠,退居小崑山南。但有關旱澇或國計民生者,往往慷慨陳詞。晚年築別業於佘山,致力書畫著述,屢征不仕,有“山中宰相”之名。傳世作品有《梅花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梅花圖冊》、《雲山幽趣圖》軸,藏遼寧省博物館;《亭皋木葉圖》軸,藏上海博物館;《梅花圖》冊(八頁),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著作頗富,有《明書畫史》、《書畫金湯》、《眉公秘笈》、《陳眉公全集),並輯(寶顏堂秘笈》等,詩文有《晚香堂白石山房稿》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