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鍋莊舞

昌都鍋莊舞

昌都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川、藏、滇三省交匯處,這裡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鍋莊”發祥地。根據昌都縣鍋莊的歌詞和民間傳說來分析,昌都鍋莊早在吐蕃時期就存在了。

簡介

昌都鍋莊舞昌都鍋莊舞

昌都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川、藏、滇三省交匯處,這裡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鍋莊"發祥地。昌都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地處昌都地區行署所在地,東以金沙江為界,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隔江相望;東南與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接壤;西南、西北分別與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那曲地區相鄰;北與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交界,是川、藏、滇三省的交匯處,康巴文化的中心,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這裡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歷史悠久,民間文藝異彩紛呈。鍋莊,就是藏民族源源流長的傳統民間文化中一朵長開不敗的奇葩,也是著名的"鍋莊"發祥地。

根據昌都縣鍋莊的歌詞和民間傳說來分析,昌都鍋莊早在吐蕃時期就存在了。

藝術特色

昌都鍋莊舞昌都鍋莊舞

流行在藏東康巴人中間的昌都鍋莊,舞姿瀟灑,氣勢高昂,充分顯示出康巴男性的剽悍之美。而以巴塘弦子為代表的藏東"康諧",則更為優美與抒情,充分展示康巴女子優美的體態和迷人的歌喉。

在西藏,昌都鍋莊廣為流傳。每逢節日、慶典、婚嫁喜慶之時,廣場上、庭院裡男女相聚,圍成圓圈,按順時針方向邊歌邊舞。男性穿著肥大筒褲,女子脫開右臂袍袖披於身後,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起唱,女性隨後唱和,歌聲嘹亮,穿透力很強,舞者和著歌曲“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唱詞告一段落後,眾人一齊“呀”(擬聲)地一聲呼叫,頓時加快速度,撒開雙臂側身擰腰大蹉步跳起,揮舞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換動作。男性動作幅度很大,伸展雙臂猶如雄鷹盤鏇奮飛;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飛舞,顯現出健美、明快、活潑的特點。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達,舞畢由長者或組織者敬獻美酒、哈達,兄弟姐妹情誼藉此得到升華。

鍋莊舞形式

昌都鍋莊舞昌都鍋莊舞

鍋莊舞形式多樣,從內容上看,反映勞動生活的叫"羊毛鍋莊";反映婚慶的叫"吉慶鍋莊";表現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鍋莊"(雜以模擬兔子跳的動作)、"醉酒鍋莊"(有摹仿醉漢神態,顯示身體靈巧的嬉戲動作)。鍋莊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舞姿順達自然,優美飄逸,不但體現了西藏藏族人民純樸善良、勤勞勇敢、熱情奔放、驃悍豪爽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動作幅度很大。不論從表演者的裝飾上,動作節奏上,還是從表演時的舞姿變化上,都能體現出西藏民間體育的風格,鍋莊舞的健身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鍋莊的節奏可以分為三段:先是序舞。序舞時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腳步緩慢地交替邁步即可,步伐很輕,節奏也不強。序舞過後逐漸進入慢板卓舞。快板卓舞最能體現卓舞粗獷奔放的熱烈場面。這時,隨著序舞,慢板卓舞后,舞蹈者的情緒達到一發不可收的藝術激情。於是,他們忘了周圍一切,只顧盡心、盡力、盡情地去舞、去跳,從而顯示出一種力量的美,一種群體的偉大。

昌都鍋莊舞昌都鍋莊舞

昌都鍋莊的分類

昌都鍋莊舞昌都鍋莊舞

從地域特點來看,昌都鍋莊可分為農區鍋莊(包括城鎮)、牧區鍋莊寺廟鍋莊三大類。

農區鍋莊

農區鍋莊流行於藏東昌都地區,牧區鍋莊(即牧民舞)流傳在當雄、黑河和索縣等廣大牧區。農區鍋莊的結構分兩大段,即從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開始時男女分別拉手成圈,輪班唱和,甩腳踏步,唱完後齊聲喊"啞",頓時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熱烈的快板中結束。

牧區鍋莊

牧區鍋莊的層次及表演形式和農區鍋莊大體相同,但動作差異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躍,前頓步接左、右翻身,順手順腳(同邊手足)的舞是牧區鍋莊的一大特點鍋莊的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姿熱烈、奔放。動作多模擬動物形態,如"猛虎下山"、"雄鷹盤鏇"、"孔雀開屏"、"野獸戲耍",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這正是藏族人民悍氣質在舞蹈中的體現。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蹈熱烈奔放。昌都鍋莊的動作多有模擬動物形態的,如"猛虎下山"、"雄鷹盤鏇"、"孔雀開屏"、"野獸戲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昌都鍋莊的節奏在表演中前後有三次變化,序舞時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腳步緩慢地交替邁步即可,步伐很輕,力度也不強;序舞過後逐漸進入慢板舞蹈,最後進入最能體現卓舞粗獷奔放特徵的快板舞蹈階段,這時,舞蹈者的情緒達到高潮,場面極為熱烈。

寺廟鍋莊

寺廟鍋莊多為寺廟念冬經或迎賓時跳。其要求嚴格,如預先指定領舞者(多為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者);要求服裝統一等等。這種舞具有一定的舞蹈程式,舞步穩重,舞姿端莊、含蓄,表達厚誠之情。

節奏感

昌都鍋莊舞昌都鍋莊舞

鍋莊的節奏可以分為三段:先是序舞。序舞時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腳步緩慢地交替邁步即可,步伐很輕,節奏也不強。序舞過後逐漸進入慢板卓舞。快板卓舞最能體現卓舞粗獷奔放的熱烈場面。這時,隨著序舞,慢板卓舞后,舞蹈者的情緒達到一發不可收的藝術激情。於是,他們忘了周圍一切,只顧盡心、盡力、盡情地去舞、去跳,從而顯示出一種力量的美,一種群體的偉大。序舞時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腳步緩慢地交替邁步即可,步伐很輕,力度也不強;序舞過後逐漸進入慢板舞蹈,最後進入最能體現卓舞粗獷奔放特徵的快板舞蹈階段,這時,舞蹈者的情緒達到高潮,場面極為熱烈。

昌都鍋莊的分類

昌都鍋莊舞昌都鍋莊舞

從地域特點來看,昌都鍋莊可分為農區鍋莊(包括城鎮)、牧區鍋莊、寺廟鍋莊三大類。農區鍋莊流行於藏東昌都地區,牧區鍋莊(即牧民舞)流傳在當雄、黑河和索縣等廣大牧區。農區鍋莊的結構分兩大段,即從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開始時男女分別拉手成圈,輪班唱和,甩腳踏步,唱完後齊聲喊"啞",頓時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熱烈的快板中結束。牧區鍋莊的層次及表演形式和農區鍋莊大體相同,但動作差異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躍,前頓步接左、右翻身,順手順腳(同邊手足)的舞是牧區鍋莊的一大特點鍋莊的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姿熱烈、奔放。動作多模擬動物形態,如"猛虎下山"、"雄鷹盤鏇"、"孔雀開屏"、"野獸戲耍",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這正是藏族人民悍氣質在舞蹈中的體現。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蹈熱烈奔放。昌都鍋莊的節奏在表演中前後有三次變化,序舞時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腳步緩慢地交替邁步即可,步伐很輕,力度也不強;序舞過後逐漸進入慢板舞蹈,最後進入最能體現卓舞粗獷奔放特徵的快板舞蹈階段,這時,舞蹈者的情緒達到高潮,場面極為熱烈。寺廟鍋莊多為寺廟念冬經或迎賓時跳。其要求嚴格,如預先指定領舞者(多為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者);要求服裝統一等等。這種舞具有一定的舞蹈程式,舞步穩重,舞姿端莊、含蓄,表達厚誠之情。

傳承和發展

昌都鍋莊舞昌都鍋莊舞

昌都作為鍋莊發源地,其繼承和發展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歷久彌新,不僅傳統鍋莊得到了繼承,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鍋莊也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時代內涵。2001年,昌都縣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鍋莊藝術之鄉",傳統的民間藝術在新時代迸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昌都地區農牧民民眾極為喜愛鍋莊藝術,各鄉鎮都有業餘演出隊伍,其中以城關鎮鍋莊隊最為有名,是繼承和發展鍋莊藝術的一支生力軍,曾多次代表縣、地區參加各類演出,獲得了較好成績,人數也不斷擴大,鍋莊的生命力可見一斑。

為了繼承和發揚昌都鍋莊這一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昌都縣委、縣人民政府於1985年成立了半專業性質的縣烏蘭牧騎文藝演出隊。20年來,縣烏蘭牧騎演出隊始終把鍋莊作為"鎮團寶",在汲取民間鍋莊營養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吸收了現代歌舞所具有的時代特徵,加強了傳統舞蹈的節奏和鏇律,增加了傳統舞蹈的時代性和欣賞性,使傳統的民族歌舞得到了繼承和發展。特別是自2002年以來,烏蘭牧騎演出隊改制為縣民間藝術團,繼承和創作都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祝福昌都》、《嘎昌都》、《贊文成公主的服飾》等既有現代氣息又有濃郁鄉土風味的鍋莊節目深受民眾喜愛,也多次獲得區、地的獎項,並多次在出藏演出。2003年開始,昌都縣文化局和民間藝術團更是把收集整理鍋莊藝術作為了保護和繼承民間文化、創出品牌效益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深入基層走訪、廣泛收集材料、邀請老藝人現場歌唱講解,對流傳於民間的鍋莊進行詞、譜記錄和整理,並對隊員們進行培訓、傳授,重新錄音,目前已完成70餘首鍋莊唱詞的記錄、整理,並與昌都地區芭啦芭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製作了昌都首張鍋莊光碟專輯--《嘎昌都》,使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得到了保護和繼承。同時,昌都各級黨委、政府也高度重視傳統民間文藝的繼承和發展。2005年,在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下,專門投資了40多萬製作一部較為完整的鍋莊光碟,使昌都鍋莊這一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保護。

昌都鍋莊舞昌都鍋莊舞

鍋莊藝術不僅在城鎮、農牧區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近年來也逐漸走進學校、課堂,昌都縣很多學校都把鍋莊作為體育鍛鍊、文藝修養的一個重要內容,納入教學範圍,既強化了學生的身體素質,也有效保護和繼承了傳統文化。鍋莊能夠充分鍛鍊人的協調能力,對於鍛鍊心肺功能有明顯的效果,非常適合各類人群鍛鍊。

保護和挖掘民族民間文化是積極開展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重要舉措,是促進開發民間藝術資源,繼承發展創新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當地文化旅遊業發展的實際行動,為了我們能夠共同擁有和享受這份文化遺產,我們正積極對其進行挖掘和創作,使之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意義

昌都鍋莊舞昌都鍋莊舞

昌都鍋莊藝術充分表現了藏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情豪邁的民族特性,顯示出一種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縣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鍋莊藝術之鄉”。鍋莊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舞姿順達自然,優美飄逸,不但體現了西藏藏族人民純樸善良、勤勞勇敢、熱情奔放、驟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動作幅度大,具有明顯的體育舞蹈訓練價值和鍛鍊價值。不論從表演者的裝飾上,動作節奏上,還是從表演時的舞姿變化上,都能體現出西藏民間體育的風格,鍋莊舞的健身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相關資料

昌都鍋莊舞昌都鍋莊舞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鍋莊分為用於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莊”、用於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莊”和用於親朋聚會的“小鍋莊”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將之區分成“民眾鍋莊”和“喇嘛鍋莊”、城鎮鍋莊和農牧區鍋莊的。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覆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