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航空母艦

日本海軍航空母艦

日本是世界上較早研發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日本在1922年建造的“鳳翔”號航母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艘標準的航空母艦。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曾建造二十多艘航母,一度橫行海上,成為其野心高度膨脹的催化劑,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軍國主義興起後,更是醉心於堅船利炮。和各列強海軍一樣,最初日本海軍內部也曾有過航空母艦與戰列艦孰輕孰重的激烈爭議,但仍從1911年就開始了航空母艦的開發工作。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軍國主義興起後,更是醉心於堅船利炮。和各列強海軍一樣,最初日本海軍內部也曾有過航空母艦與戰列艦孰輕孰重的激烈爭議,但仍從1911年就開始了航空母艦的開發工作。

發展歷史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軍國主義興起後,更是醉心于堅船利炮。和各列強海軍樣,最初日本海軍內部也曾有過航空母艦戰列艦孰輕孰重的激烈爭議,但仍從1911年就開始了航空母艦的開發工作。到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為止,先後建造了29艘航空母艦(其中有4艘已經下水但未完工)。二戰初期,日本海軍在山本五十六等一班深知海軍航空兵重要性的將領的指揮下,幾乎橫掃大半個太平洋。直到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在一連串的失誤下慘敗而舊,大批優秀的飛行員和飛機維修人員伴隨4艘第一線航空母艦命喪汪洋,從此日本國力的缺陷——物資、人力的不足——紛紛暴露出來。雖然日本傾盡全力趕造和改裝各型航空母艦,但在美國一大批新造航空母艦的壓迫下,不熟練的飛行員和不足額的艦載機使得日本海軍縱有航空母艦,也無法挽回頹勢。日本苦心經營了30年的聯合艦隊,在短短4年多的時間裡灰飛煙滅。

在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公約》中,限定英、美、日、法、意五國新建造的航空母艦,每艘排水量不能超過23000噸;用戰列艦、戰列巡洋艦改裝的航空母艦,每艘排水量也不得超過33000噸。日本所能擁有航空母艦的總噸位被限制在83000噸以下。當時簽約各國為了維護自身的海洋霸權,或多或少地採取了一些陽奉陰違的策略,而處心積慮的日本軍閥更是使出一切手段來規避條約的限制。日本聯合艦隊在二戰期間擁有的大量經過改裝或改造的航空母艦便是這些伎倆下的產物。
日本1945年戰敗投降後,軍隊被解散,軍事機構被撤消。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基於其自身需要,指令日本重新發展軍事力量。同年,日本組建“警察預備隊”,後改稱保全隊,1952年成立“海上警備隊”,1954年新建航空自衛隊,7月頒布《防衛廳設定法》和《自衛隊法》,將保全隊、海上警備隊分別改稱為陸上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將陸、海、空三軍正式定名為自衛隊,並成立了防衛廳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健全了統帥指揮機構。
日本防衛的基本政策是:在和平憲法下,實行專守防衛;堅持日美安保體制;確保文官統治;遵守非核三原則;有節制地增強防衛力量;堅持質量建軍原則,使之能獨立應付有限的小規模戰爭。
專守防衛,不可以有進攻性武器,航母屬於進攻性武器,因此,日本建了“大隅”級兩棲攻擊艦,類似航母,其野心不小。
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前,就有資助民間航運公司建造大型郵輪的計畫,以備有朝一日徵用這些郵輪改造為航空母艦。1937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上述計畫,凡是排水量在6000 噸以上、航速在19節以上的客輪、郵輪、貨輪,政府均會在建造之中予以“獎助金”。

二戰中的日本航母

參加太平洋戰爭的日本航空母艦,按建造過程大致可分為正規航空母艦、改造航空母艦和改裝航空母艦三類。其中,正規航空母艦一開始就是按照標準航母設計建造的,如“翔鶴”級;改造航空母艦是指原本其他艦種的軍艦,在施工階段改變原設計,而以航母的姿態出現在聯合艦隊序列中,如“赤城”級改裝航空母艦則是指將一些服役中或已經完工的戰列艦、巡洋艦乃至徵用的商船,拆除部分原有結構,增設飛行甲板和操作艦載機設備而成的航空母艦。
二戰期間日本有25艘航母。分別為“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
“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
“瑞鳳”號、“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
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
“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其中自行設計建造10艘:
“鳳翔”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大鳳”號、“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
由別的軍艦和民用輪船改裝而成的有15艘:
“赤城”號、“加賀”號、“祥鳳”、“瑞鳳”號、“龍鳳”號、“千代田”號、“千歲”、“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一共擁有10艘航空母艦:
“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瑞鳳”號.
在戰爭中建造和改裝了15艘:
“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除了“鳳翔”號、“隼鷹”號、“天城”號、“龍鳳”號和”葛城”號在戰後解體外,其餘的都在戰爭中被擊沉。

戰鬥序列

第一航空艦隊指揮官:南雲忠一中將
第一航空戰隊:重型航母赤城號加賀號

是

第二航空戰隊:重型航母蒼龍號、飛龍號
第四航空戰隊:輕型航母龍驤號、隼鷹號、飛鷹號
第五航空戰隊:重型航母翔鶴號、瑞鶴號
第一艦隊指揮官:高須四郎中將
第三航空戰隊:輕型航母鳳翔號瑞鳳號
備註:以上為太平洋戰爭開戰時的日本聯合艦隊航母戰鬥序列,中途島海戰後又先後建造輕型航母大鳳號、重型航母信濃號(此艦原作為大和級超級戰列艦三號艦,後改為重型航母)。

戰史

偷襲珍珠港: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瑞鶴號
中途島海戰:除翔鶴級(既翔鶴號,瑞鶴號。當時日本海軍參加珊瑚海海戰的航空母艦瑞鶴號在位於特魯克(Truk)的基地等待一批新的艦載機;受傷的翔鶴號則在基地進行維修。)外全部航空母艦
瓜島戰役:龍驤號、瑞鶴號、瑞鳳號
雷伊泰灣海戰:瑞鶴號、翔鶴號、千歲號、千代田號(後兩艦員為水上飛機母艦,雷伊泰灣海戰前夕被改裝為航母)、隼鷹號、飛鷹號

性能數據

赤城號
標準排水量:29,500噸/36,500噸(改裝後) ;公試排水量:41,300噸(改裝後)
長度:261米/190米(上層飛行甲板),寬度:29米,吃水:8.1米;改裝後長度:260.67米/249.2米(飛行甲板),寬度:31.32米,吃水:8.7米
動力:19台鍋爐,蒸汽輪機,主機最大輸出功率133,000匹,4軸
最大航速31節,續航距離8200浬/16節
武備:10座20厘米口徑艦炮、6座12厘米雙聯裝高射炮、14座25毫米雙聯裝高射炮;改裝後:6座20厘米口徑艦炮、6座12厘米雙聯裝高射炮、14座25毫米三聯裝高射炮
艦載機:艦戰12、艦攻35、艦爆19、補用25,合共91架。艦戰18、艦爆18、艦攻27(1941年12月)。
艦員編制:1297人;改裝後1630人
加賀號
標準排水量 28,000噸/38,200噸(改裝後);公試排水量:42,540噸(改裝後) ;滿載排水量 43,600噸(改裝後)
長度:247米/171.2米(上層飛行甲板),寬度:29.6米,吃水:8米;改裝後長度:240米/248.6米(飛行甲板),寬度:32.5米,吃水9.5米。
動力:12台鍋爐,4台蒸氣渦輪機,主機輸出功率91000馬力,4軸;改裝後8台鍋爐,4台蒸氣渦輪機,主機最大輸出功率127,400匹。
航速:28節;續航距離10000浬/16節
武備:10門200毫米口徑艦炮、12門雙聯裝120毫米高射炮、改裝後22門雙聯裝25毫米高射炮
艦載機:常用72架、備用18架,合計90架。艦戰18、艦爆27、艦攻27(1941年12月)
艦員編制:1263人;改裝後1708人
蒼龍號
標準排水量15900噸,公試排水量18800噸,滿載排水量19800噸
總長227.35米,寬21.34米,型深20.4米,吃水7.6米
飛行甲板長216.9米,寬27米
動力裝置:8台鍋爐,4台蒸氣輪機,4軸,主機輸出功率152,000馬力
最高航速34.5節,續航力7680海里/18節
武備:雙聯裝127毫米口徑高平兩用炮6座,雙聯裝25毫米口徑高射炮14座
艦載機:57架(最多可達73架),戰鬥機16架(含預備機4架)、攻擊機12架(含預備機3架)、轟炸機36架(含預備機9架)、偵察機9架。艦戰18架、艦爆18架、艦攻18架(1941年12月)。
編制艦員1100人
飛龍號
標準排水量15900噸,公試排水量20165噸,滿載排水量21900噸
總長227.35米,寬22.32米,型深20.5米,吃水7.84米
飛行甲板長216.9米,寬27米
動力裝置:8座鍋爐,4台蒸汽輪機,4軸,主機輸出功率153,000馬力
最大航速34.3節,續航力7670海里/18節
武備:雙聯裝127毫米口徑高平兩用炮6座,三聯裝25毫米口徑高射炮7座,雙聯25毫米口徑高射炮5座
艦載機:64架(含備用機最多可達73架)。21架戰鬥機、21架俯衝轟炸機、21架攻擊機(1941年6月)
艦員編制1101人
瑞鶴號
最大排水量 33,200噸
飛行甲板 847'x97'
最大航速 34節
主 炮 5英寸×16
防空火炮 25mm×45,13.2mm×22
標準艦載機 零戰21架,99艦爆30架,97艦攻30架(1941)
標準艦員 1690人
翔鶴號
最大排水量 33,200噸
飛行甲板 847'x97'
最大航速 34節
主 炮 5英寸×16
防空火炮 25mm×45,13.2mm×22
標準艦載機 零戰21架,99艦爆30架,97艦攻30架(1941)
標準艦員 1690人
大風號
1941年7月10日動工、1943年4月7日下水、1944年3月7日竣工
標準排水量:29300噸
武備:雙聯100毫米炮6座,三聯25毫米,炮22座
總長:260米
寬:27.7米
動力:蒸汽輪機4台,主鍋爐8座,4槳(300轉/分),160000馬力
型深:22.1米
吃水:9.67米
航速33.3節
飛行甲板:長257.5米,寬30米
續航力:10000海里/18節
載機:戰鬥機19架(含預備機1架)攻擊機36架,偵察機6架
艦員:1649名
海鷹號
排水量13,600噸/17,500噸(滿載)
飛行甲板長度492英尺
航速34節
動力52,000馬力
續航力8000海里/18節
火炮127mm8座、25mm44座
雷達21型13式
標準艦載機24架
艦員829人
龍驤號
1929年11月26日動工,1931年4月2日下水,1933年5月9日竣工;
標準排水量10600噸
武備雙聯127毫米平高炮6座,四聯25毫米炮6座
總長180米
動力蒸汽輪機2台,主鍋爐6座,65000馬力,雙槳(275轉/分)
艦寬20.32米
型深20.6米
航速29節
吃水5.56米
續航力10000海里/14節
飛行甲板長158.6米,寬23米
艦員924名
載機48架(含預備機12架)
大鷹級
標準排水量17830噸
武備單管120毫米高炮4座,雙聯25毫米炮4座(“沖鷹”:雙聯裝127毫米高炮4座,三聯裝25毫米
炮10座;“大鷹”、“雲鷹”在1944年間改裝後增加單管120毫米炮2座,三聯裝25毫米炮約4座)
總長180.24米
寬22.5米
型深23.5米
吃水8米
動力蒸汽輪機2台,主鍋爐4座,25200馬力,雙槳(140轉/分)
飛行甲板長162米,寬23.5米(“沖鷹”:長172米,寬23.7米;改造後的“大鷹”“雲鷹”:長
180米,寬23.5米)
航速21節
載機戰鬥機11架(含預備機2架),攻擊機16架(含預備機2架);“沖鷹”載機30架(含預備機4
架)
續航力8500海里/節
艦員747名(“沖鷹”約850名)

各艦結局

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在中途島海戰中被擊沉
翔鶴號在馬里亞納海戰中被美潛艇擊沉,瑞鶴號、千歲號、千代田號、瑞鳳號在雷伊泰灣海戰中作為小澤艦隊的誘餌被擊沉
飛鷹號在馬里亞納海戰中被擊沉,隼鷹號因沒有參加雷伊泰灣海戰而倖存,1947年解體
大鳳號在雷伊泰灣海戰中被擊沉,信濃號1944年11月被美軍擊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