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蘭特航空母艦

維蘭特航空母艦

印度海軍的“維蘭特”號航空母艦是1986年從英國購入的原名為“競技神”號的航空母艦。1982年,它作為旗艦參加了舉世矚目的英阿馬島海戰。該艦建於1944年,1955年服役,在英國海軍服役期間,有過多次改裝。70年代初,為適應兩棲登入需要,改裝成兩棲突擊航空母艦。70年代中期,在保持原有兩棲支援能力情況下,改裝成反潛航空母艦,搭載直升機和垂直/短距起降飛機。80年代初,在艦前部又為垂直/短距起降飛機改裝了升角為7.5o的躍飛甲板。1986年印度5000萬英鎊購得此艦,又花1500萬英鎊進行改裝。更新雷達、火控系統和甲板助降設備,前部躍飛甲板的升角增至12o,使艦齡延長10年。1987年5月20日在印度海軍正式服役。該般滿載排水量28700噸,艦長226.9米,艦寬48.8米,航速28節。編制人員1350人。裝備各類飛機14架另有蘇制防空飛彈和電子戰兵器。

簡介

維蘭特航空母艦維蘭特航空母艦
1996年,“維克蘭特”號航母退役後,印度只剩下“維蘭特”號常規動力航母了。“維蘭特”號是1986年印度海軍以5000萬英鎊從英國購買的退役的“競技神”號航母。該艦曾在馬島海戰中立下了不小戰功。它曾創造連續在海上巡航10 8天的記錄。對像它這樣一艘老艦來講,這實屬不易。“維蘭特”號航母目前是印度的“惟一”。印度孟買維沙卡帕特南兩地為航母基地。“維蘭特”號是印度的中型航空母艦,舷號R22。該艦原是英國於1944年6月建造的“競技神”號,屬“半人馬”級。1953年2月下水,1959年11月18日加入英國皇家海軍服役,1986年5月印度海軍以5000萬英鎊的價格購得該艦,1987年5月20日加入印度海軍服役。“維拉特”號(Viraat)航空母艦(舷號R22)以反潛、制空和指揮功能
維蘭特航空母艦維蘭特航空母艦
主。是印度1986年4月購自英國退役的、曾作為馬島海戰英特混編隊旗艦的“競技神”號(HMS Hermes)航空母艦。經過印改裝後,1987年5月服役,並被重新冠名為“維拉特”號。1999年再次進行整修和改裝,使其延長服役至2010年。主尺寸:艦長226.9米、艦寬47.8米、吃水8.7米排水量:23900噸(標準)28700噸(滿載)動力:2台燃氣輪機 76000馬力;航速:28節;續航力:6500海里/14節;艦員:1350。

武器裝備:12架“海鷂”式(Sea Harrier)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7架“海王”(MK-42型B)或卡-28反潛直升機2座40毫米博福斯(Bofors)艦炮2座“卡什坦”彈炮合一近防系統(原為2座AK-230加特林(Gatling)艦炮)以色列“巴拉克”(Barak)艦對空飛彈若干架卡-31預警直升機。電子設備:聲納:“馬顎”艦殼聲吶“馬尾”變深聲納雷達:

維蘭特航空母艦維蘭特航空母艦
1座“天空哨兵”相控陣雷達;1座“板舵”對空雷達;2座“雙支柱”對海雷達;3座“棕櫚葉”導航雷達火控:1座“陷口”SS-N-12制導雷達;4座“十字劍”SA-N-9制導雷達;4座“低音帳篷”30毫米炮瞄雷達;1座“鳶聲”100毫米炮瞄雷達電子干擾:2座雙管PK2干擾發射器;拖曳魚雷誘餌“戈爾什科夫”號(Gorshkov)航空母艦是前蘇聯“基輔”級的第4艘艦,原名“巴庫”號。1978年12月開工,1982年4月17日下水,1987年1月服役。與前3艘相比最大差別在該艦改裝了相控陣雷達和垂直發射的對空飛彈。由於俄羅斯軍費縮減、人員裁減,“戈爾什科夫”號沒服役多久,便退出了現役。經漫長的談判,1998年俄羅斯表示將免費將該航母提供給印度,但其改裝工作必須在俄羅斯進行。現改裝正在俄羅斯北德文斯克船廠進行,預計改裝周期3年,最低費用為7億美元。據統計,印度要獲得該艦及其艦載機等裝備,總投入需15~18億美元。 “辛杜格霍斯”級(Kilo)常規潛艇主尺寸:艦長72.6米、艦寬9.9米、吃水6.6米排水量:2325噸(標準) 3076噸(滿載)動 力:2台柴油發電機 3650馬力 1台主推進電機 5900馬力2台輔助電機 204馬力 1台經濟航行電機 130馬力航 速:10節(水面) 17節(水下)潛 深:300米續航力:6000海里/7節自持力:45天艦員:52名武器裝備: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8枚魚雷或24顆DM-1水雷6或8枚SA-N-8(9M36型)防空飛彈部分裝備Klub(SS-N-27)潛射反艦飛彈(射程200~300千米)

電子設備:聲納:1部MG-519“鼠叫”高頻主動搜尋艦殼聲納,1部MGK-400“鯊魚鰓”主/被動搜尋/攻擊聲納雷達:MRP-25“窺探盤”I波段雷達;

維蘭特航空母艦維蘭特航空母艦
1部“墨魚頭”雷達“辛杜格霍斯”級(sindhugosh)潛艇即俄羅斯的“基洛”級(Kilo)潛艇。從1986年至2000年印度共購進10艘該級潛艇(可能都是877EKM型),是印潛艇部隊的絕對主力。印度正在對其現役多艘“基洛”級潛艇進行現代化改裝,改裝後該艇的裝備和性能與新造艇基本相當。10艘艇的舷號為S55~S65 “西舒瑪”級(209)常規潛艇主尺寸:艦長64.4米、艦寬6.5米、吃水6米排水量:1450噸(標準) 1850噸(滿載)動 力:4台柴油發電機 2400馬力 1台西門子主推進電機 4600馬力 單軸航 速:11節(水面) 22節(水下)潛 深:260米續航力:8000海里/8節艦 員:40名武器裝備: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4枚AEG-SUT線導主/被動魚雷或24枚水雷電子設備:聲納:1部克虜伯CSU 83型主/被動搜尋與攻擊中頻聲納,1部湯姆森DUUX-5被動搜尋和截擊聲納雷達:湯姆森 CSF I波段水面搜尋雷達“西舒瑪”級(Shishumar)常規潛艇即德國209級1500型常規潛艇。目前在役4艘,前二艘購自前西德,後二艘由印度馬扎岡造船廠建造,分別在1986~1994年服役,舷號S44~S47。據說尚有二艘在建或已建,新建潛艇具有發射SS-N-27飛彈的能力。

起飛技術

維蘭特航空母艦維蘭特航空母艦
固定翼飛行器從航空母艦起飛的方式可以分三種。第一種是蒸汽彈射起飛,使用一個平的甲板作為飛機跑道。起飛時一個蒸汽驅動的彈射裝置帶動飛機在兩秒鐘內達到起飛速度。目前只有美國具備生產這種蒸氣彈射器的成熟技術。蒸汽彈射有兩種彈射方式,一種是前輪彈射,由美國海軍於1964年試驗成功,彈射時由滑塊直接拉著飛機前輪起飛。這樣不用8~10人來為飛機掛拖索和減拖索了,彈射時間減短,飛機安全性好。美國現役航母都採用這種方式。第二種是拖索式彈射,顧名思義,就是用鋼質拖索牽引飛機加速起飛,這種彈射方式比較老,各方面都不如前者好,目前只有法國的“克萊蒙梭”級航母使用。第二種是斜板滑跳起飛。有些航空母艦在其甲板前端有一個“跳台”幫助飛機起飛。飛機在起飛的時候以自己的動力經由跳台的協助跳上空中。這種起飛方式不需要複雜的彈射裝置,但是飛機起飛時的重量以及起飛的效率不如彈射。英國義大利印度俄羅斯的一些航空母艦便採用這種技術。在兩種情況下航空母艦都必須以20節(36公里/小時)以上的速度逆風航行,來幫助飛機起飛。除此以外,電磁彈射器是正在研究中的下一代飛機彈射裝置,與傳統的蒸汽式彈射器相比,電磁彈射具有容積小、對艦上輔助系統要求低、效率高、重量輕、運行和維護費用低廉的好處。

起降過程

維蘭特航空母艦維蘭特航空母艦
在航空母艦上降落,尤其是在夜間或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是最困難的飛行技巧了。以美國航空母艦為例,降落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回歸的飛機要進入環繞母艦的環型航線以降低飛行高度和速度,有些時候可能還需要脫離等待中的降落航線去進行空中加油。在降落時飛機的速度要降低到幾乎失速的地步。飛行員將放下起落架、襟翼與空氣減速板,將捕捉鉤伸出,維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航艦上的降落官指揮飛機降落,他不斷地告訴飛行員,他離最佳情況的偏差是多少;航空母艦上的燈光提示飛行員,下降時的角度是否正確。在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後部有四條攔截索(尼米茲級航母第九艘CVN76“羅納德里根”號只有三根)。降落的飛行員必須讓捕捉鉤掛上其中一條。在最佳情況下他應該掛上第三條,假如他掛上前兩條,那么他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他掛上最後一條,那么他的下降角度太陡。在著陸時飛行員必須將飛機完全壓低,這樣他可以保證鉤住一條攔截索。同時他必須將發動機開到最大,這樣假如他沒有掛上攔截索的話他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加速離開甲板,重新回到降落航線。攔截索是由液壓制動的,它可以在兩秒鐘和50米內使飛機停下來。飛行員會依照甲板上的地勤人員的指示將發動機的推力降低到慢車並且離開降落區。在緊急情況下,比如飛機的掛鈎損壞了,飛機無法使用攔截索停下來,在甲板上可以拉起攔截網來協助飛機迫降。又或者飛機會再次拉起,重新降落。起飛就簡單多了:飛機的前輪被掛在起飛裝置中,操作起飛裝置的官員必須知道飛機的型號和載重來調節起飛裝置。為了保護甲板上的人員和器械,在飛機後面要裝上禁止飛機噴氣流的壁板。飛行員在得到起飛許可後加足馬力,同時用剎車防止飛機運動。在他得到起飛信號的同時他要放開剎車,同時起飛裝置起動,將飛機彈出跑道。這個過程一共持續1.5秒鐘。

發展簡史

維蘭特航空母艦維蘭特航空母艦
啟蒙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個從一條停泊的船隻上起飛的飛行員是美國人尤金•埃利(Eugene Ely),他於1910年11月14日從美國海軍伯明罕號輕巡洋艦(USS Birmingham CS-2)上起飛。1911年1月18日,他成功地降落在賓夕法尼亞號裝甲巡洋艦(USS Pennsylvania ACR-4)上長31公尺、寬10公尺的木製改裝滑行台上,成為第一個在一艘停泊的船隻上降落的飛行員英國人查爾斯•薩姆森是第一個從一艘航行的船隻上起飛的飛行員。1912年5月2日他從一艘戰列艦上起飛。第一艘為飛機同時進行起降作業提供跑道的船隻是英國“暴怒”號巡洋艦,它的改造1918年4月完成。在艦體中部上層建築前半部鋪設70米長的飛行甲板用於飛機起飛。後部加裝了87米長的飛行甲板,安裝簡單的降落攔阻裝置用於飛機降落。第一艘安裝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是由一艘客輪改建的英國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它的改造1918年9月完成。 1918年7月19日七架飛機從暴怒號航空母艦上起飛,攻擊德國停泊在同德恩的飛艇基地,這是第一次從母艦上起飛進行的攻擊。1917年,英國按照航空母艦標準全新設計建造了競技神號航空母艦,第一次使用了在飛行甲板右舷的島狀上層建築。第一艘服役的從一開始就作為航空母艦設計的船隻是日本的鳳翔號航空母艦,它1922年12月開始服役。從此,全通式飛行甲板、上層建築島式結構的航空母艦,成為各國航空母艦的樣版。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是1922年3月22日正式啟用的蘭利號(USS Langley CV-1)。蘭利號航空母艦並不是一開始就以航空母艦為用途所建造的艦艇,其前身是1913年下水的木星號補給艦(USS Jupiter AC-3),美國海軍看上它載運煤炭用的腹艙容量充足,因此將其改裝為航空母艦。

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22年各海軍強國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嚴格控制了戰列艦建造,但條約準許各締約國利用部分停建的戰艦改建航空母艦,例如:美國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日本的赤城號航空母艦和加賀號航空母艦。

維蘭特航空母艦維蘭特航空母艦
在航空母艦上裝備重型火炮是這一階段航空母艦發展的特色。30年代英國建造的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採用了全封閉式機庫、一體化的島式上層建築、強力飛行甲板、液壓式彈射器,被譽為“現代航母的原型”。1936年《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失效,海軍列強又展開了新一輪軍備競賽。美國的約克城級航空母艦日本翔鶴級航空母艦、英國光輝級航空母艦,是這一時期的傑作。航空母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度被廣泛的運用。它是一座浮動式的小航空站,攜帶著戰鬥機以及轟炸機遠離國土,來執行攻擊敵人目標的任務。這使得航空母艦可以由空中來攻擊陸地以及海上的目標,尤其是那些遠遠超過一般射程之外的目標。由航空母艦上起飛飛機的戰鬥半徑一直不斷地在改變海軍的戰鬥理論,敵對的艦隊現在必須在看不到對方艦船的情況下,互相進行遠距離的戰鬥。這徹底終結了戰列艦為海上最強軍艦的優勢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母艦在太平洋戰爭戰場上起了決定性作用,從日本海軍航空母艦編隊偷襲珍珠港,到雙方艦隊自始至終沒有見面的珊瑚海海戰,再到運用航空母艦編隊進行海上決戰的中途島海戰,從此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現代遠洋艦隊的主幹。美國建造了大批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組成龐大的航空母艦編隊,成為海戰的主角。戰爭期間廉價的小型護航航空母艦被大量建造,投入到反潛護航作戰中。

現代航空母艦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的斜角飛行甲板、蒸汽彈射器助降瞄準鏡的設計,提高了艦載重型噴氣式飛機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高性能噴氣式飛機得以搭載到現代化的航空母艦上,美國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是第一艘專為搭載噴氣式飛機而建造的航空母艦。

維蘭特航空母艦維蘭特航空母艦
美國的企業號航空母艦(USS Enterprise CVN65)是世界上第一條用核動力推動的航空母艦。核動力燃料更換一次可連續航行數十萬海里,使航空母艦具備了近乎無限的機動能力,消除了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大型煙囪對飛行作業的影響。從此美國海軍建造了一系列排水量80000噸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英國財力衰弱使皇家海軍無力擁有大型航空母艦,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很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小型護航航空母艦,採用滑跳甲板,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在1982年英國、阿根廷的福克蘭群島爭端中,英國依靠它在遠離本土8000英里的地方取得勝利。 蘇聯採用垂直起降飛機的基輔級航空母艦(蘇聯海軍稱為“大型反潛巡洋艦”)則裝有重型武備。蘇聯/俄羅斯最終建成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採用滑跳甲板避免了安裝複雜的彈射裝置。在波斯灣、阿富汗和太平洋地區美國利用它的航空母艦艦隊維持它的利益。在1991年海灣戰爭和2003年美軍占領伊拉克的過程中,美國儘管在中東沒有足夠的陸上機場,依然能夠利用其航空母艦戰鬥群進行主要攻擊。21世紀初世界上所有航空母艦一共約可以裝載1250架飛機,其中美國的載機數超過1000架。英國和法國正在擴大其載機量,法國建造了戴高樂號航空母艦,英國也計畫建造新型航空母艦。

各國航母概述

維蘭特航空母艦維蘭特航空母艦
21世紀初世界上一共有十個國家擁有航空母艦:阿根廷、法國、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國、英國和美國以及日本、韓國。美國:共擁有“小鷹”級、“尼米茲”級和“企業”級在內的13艘大型航母。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系列,現共有3艘,即“無敵”號、“卓越”號和“皇家方舟”號法國:現役只有1艘3.6萬噸級“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俄羅斯:現役只有1艘排水量為6.5萬噸的“庫茲涅佐夫元帥號”航母。 義大利:現有 “加里波第號”“加富爾伯爵號”“凱沃爾號”3艘輕型航母。 西班牙:現有1艘滿載排水量1.69萬噸的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輕型航母。 印度:3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維拉特”號和“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蘇聯建)。 韓國:現有1艘滿載排水量1.9萬噸的“獨島號”輕型航母。 巴西:現有“米納斯吉拉斯號”和“聖保羅號”兩艘航母。 泰國:現有1艘航母,即1997年8月從西班牙購買的滿載排水量為11485噸的“加克里•納呂貝特號”輕型航母。

日本:現在自稱擁有3艘“大隅”級“輸送艦”,其規模和作戰能力接近航母。另有1艘所謂的--16DDH“直升飛機驅逐艦”“日向”號。

維蘭特航空母艦維蘭特航空母艦
阿根廷:“五月二十五日”號航空母艦是阿根廷海軍最大的戰艦,也是阿根廷唯一一艘航空母艦。該航空母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巨人”級航空母艦,1948年荷蘭購入並改裝,後於1968年10月又轉賣給阿根廷,1969年2月開始在阿海軍中服役。該航母雖經過三次現代化改裝,但性能仍然較差。阿海軍原計畫80年代末期對它再進行一次現代化改裝,後未進行。 1982年,以它為核心的混編隊攻占了馬島,返航後就一直龜縮在本土港口內,再未啟用。中國:曾從前蘇聯購買了瓦良格號基輔號明斯克號等航空母艦,但這些航母都未作軍事用途。2006年3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汪致遠宣布中國將自行建造航空母艦,發展航空母艦戰鬥群。現在世界各國海軍一共有數十艘在使用。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和最大的航空母艦,其它國家的航空母艦比美國的都小得多。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軍艦,其運營開支同樣數目龐大。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由2座核反應堆和4座蒸汽輪機推動,全長340米,載員6300人,該艦艇價值50億美元,每月的開支需要至少1300萬美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