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一架蘇-33艦載戰鬥機已經起飛離艦,另有一架蘇-33還在艦上接受檢查。畫面表現的是航空母艦的一角,不顯繁忙,近乎冷清。這是俄羅斯海軍唯一的一艘現役航空母艦,名叫“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它被人稱為俄海軍航母的“獨子”。莫斯科的航母發展史曲曲折折,遲遲慢慢。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在體驗了建造和使用幾艘直升機航空母艦後,莫斯科才開始發展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這便是後來的“庫”號。“庫”級原計畫造3艘,同時建造1艘核動力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可是這個宏偉計畫剛實施,蘇聯就解體了,航母計畫也伴隨著解體災難的蔓延而夭折。或許應該慶幸,趕在蘇聯解體前下水的“庫”號留給了俄海軍北方艦隊。俄航母“獨子”來之不易。

簡介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庫”號滿載排水量6.75萬噸。這個噸位使它成為俄海軍現役艦艇中的大哥大。有人批評它與美海軍尼米茲級航母比噸位要小不少,可俄海軍似乎並不太看重噸位比,因為有現代精確制導武器支持,“庫”號的威懾力不可小覷。“庫”號攜有40架艦載機,前甲板可垂直發射射程超過550公里的“花崗岩”超音速反艦飛彈,足令敵人恐懼。“庫”號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蘇-33重型艦載戰鬥機在沒有彈射器助推的情況下,只能以減載的方式從滑躍起飛甲板上起飛,這明顯削弱了“庫”號航母的作戰能力。“庫”號作為俄海軍航母“獨子”的狀況很可能在幾年後改變。俄政府負責人伊萬諾夫指出,俄羅斯必須有一支世界級的軍隊,而航母是遠洋海軍的核心力量,是大國海軍的標誌。為此,今年初俄海軍總司令馬索林上將宣稱,在2010年後俄海軍將建造3~4艘新一代航母。據俄媒體最近披露,位於北德文斯克的“星火”造船廠正在建設一座可用於建造10萬噸級航母的乾船塢。

起飛技術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固定翼飛行器從航空母艦起飛的方式可以分三種。第一種是蒸汽彈射起飛,使用一個平的甲板作為飛機跑道。起飛時一個蒸汽驅動的彈射裝置帶動飛機在兩秒鐘內達到起飛速度。目前只有美國具備生產這種蒸氣彈射器的成熟技術。蒸汽彈射有兩種彈射方式,一種是前輪彈射,由美國海軍於1964年試驗成功,彈射時由滑塊直接拉著飛機前輪起飛。這樣不用8~10人來為飛機掛拖索和減拖索了,彈射時間減短,飛機安全性好。美國現役航母都採用這種方式。第二種是拖索式彈射,顧名思義,就是用鋼質拖索牽引飛機加速起飛,這種彈射方式比較老,各方面都不如前者好,目前只有法國的“克萊蒙梭”級航母使用。第二種是斜板滑跳起飛。有些航空母艦在其甲板前端有一個“跳台”幫助飛機起飛。飛機在起飛的時候以自己的動力經由跳台的協助跳上空中。這種起飛方式不需要複雜的彈射裝置,但是飛機起飛時的重量以及起飛的效率不如彈射。英國、義大利、印度和俄羅斯的一些航空母艦便採用這種技術。在兩種情況下航空母艦都必須以20節(36公里/小時)以上的速度逆風航行,來幫助飛機起飛。除此以外,電磁彈射器是正在研究中的下一代飛機彈射裝置,與傳統的蒸汽式彈射器相比,電磁彈射具有容積小、對艦上輔助系統要求低、效率高、重量輕、運行和維護費用低廉的好處。

起降過程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在航空母艦上降落,尤其是在夜間或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是最困難的飛行技巧了。以美國航空母艦為例,降落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回歸的飛機要進入環繞母艦的環型航線以降低飛行高度和速度,有些時候可能還需要脫離等待中的降落航線去進行空中加油。在降落時飛機的速度要降低到幾乎失速的地步。飛行員將放下起落架、襟翼空氣減速板,將捕捉鉤伸出,維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航艦上的降落官指揮飛機降落,他不斷地告訴飛行員,他離最佳情況的偏差是多少;航空母艦上的燈光提示飛行員,下降時的角度是否正確。在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後部有四條攔截索(尼米茲級航母第九艘CVN76“羅納德里根”號只有三根)。降落的飛行員必須讓捕捉鉤掛上其中一條。在最佳情況下他應該掛上第三條,假如他掛上前兩條,那么他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他掛上最後一條,那么他的下降角度太陡。

在著陸時飛行員必須將飛機完全壓低,這樣他可以保證鉤住一條攔截索。同時他必須將發動機開到最大,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這樣假如他沒有掛上攔截索的話他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加速離開甲板,重新回到降落航線。攔截索是由液壓制動的,它可以在兩秒鐘和50米內使飛機停下來。飛行員會依照甲板上的地勤人員的指示將發動機的推力降低到慢車並且離開降落區。在緊急情況下,比如飛機的掛鈎損壞了,飛機無法使用攔截索停下來,在甲板上可以拉起攔截網來協助飛機迫降。又或者飛機會再次拉起,重新降落。起飛就簡單多了:飛機的前輪被掛在起飛裝置中,操作起飛裝置的官員必須知道飛機的型號和載重來調節起飛裝置。為了保護甲板上的人員和器械,在飛機後面要裝上禁止飛機噴氣流的壁板。飛行員在得到起飛許可後加足馬力,同時用剎車防止飛機運動。在他得到起飛信號的同時他要放開剎車,同時起飛裝置起動,將飛機彈出跑道。這個過程一共持續1.5秒鐘。

武備及艦隊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一般來說,除少量自衛武器外,航空母艦的武器就是它所運載的各種軍用飛機。航空母艦的戰鬥邏輯是用飛機直接把敵人消滅在距離航母數百公里之外的領域,沒有一種艦載雷達的掃描範圍能超過預警機,沒有一種艦載反艦飛彈的射程能超過飛機的航程,沒有任何一種艦載反潛設備的反潛能力能超過反潛飛機或直升機,飛機就是最好的進攻和防禦武器,所以無需再安裝其它進攻性武器。但是前蘇聯的航母同時裝備有遠程艦對艦飛彈,從這一點來說前蘇聯的航母是航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母與巡洋艦的混合體。航空母艦從來不單獨行動,它總是由其它船隻陪同下行動,合稱為艦隊,又稱為航空母艦戰鬥群。這些陪同船隻包括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等等,它們為航空母艦提供對空和對其它艦隻以及潛艇的保護。此外艦隊中還有潛艇做偵察和反潛任務。供給艦隻和油輪擴大整個艦隊的活動範圍。此外這些艦艇本身也可以攜帶進攻武器,比如巡航飛彈。載機:戰鬥機: 20架F-14雄貓戰鬥機攻擊機,18架F-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20架A-7E海盜II攻擊機,反潛 機:10架S-3A海賊反潛機,特種飛機:5架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5架3-2C鷹眼預警機,直升機:8架SH-3G/H海王直升機。主要武器及電子設備:飛彈3×8聯裝MK29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裝置;火炮4×MK16密集陣近距離武器系統(CVN69和70為3座);電子戰4×MK36 SRBOC箔條誘餌發射裝置,SLQ 29雷達告警與干擾機系統;雷達:SPS48三座標對搜尋雷達、SPS49對空搜尋雷達、SPS67V對海搜尋雷達;火控系統:3×MK91飛彈控制系統;指控NTDS海軍戰術數據系統、11號和14號戰術數據鏈、設有反潛控制中心

作戰數據系統:ADAWS10,ADIMP10(R06艦)作戰數據自動處理系統。10、11、14號數據鏈和西門子-普萊西公司的JTIDS16號數據鏈,JMCIS。馬特拉-馬可尼公司的“賦稅”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2C(R05)或2D(改裝後的R06和R07)衛星通信設備。 對抗措施:8部“海蚊”130mm誘餌發射裝置,裝有美國“大草原”氣幕噪聲抑制系統。雷卡-索恩公司的UAT電子偵察設備,索恩公司的675(2)型電子干擾機。火控系統:GWS30Mod2艦空飛彈指揮儀。雷達:對空搜尋――馬可尼/電信公司的1022型雷達,D波段,搜尋距離265km。 對海搜尋――馬可尼公司的992R型雷達(R07艦)或普萊西公司的996(2)型雷達(R05和R06艦),E/F波段。導航――2部凱爾文休斯公司的1006型(R05和R07艦)、1007型(R06艦)雷達,I波段。火控――2部馬可尼公司的909型或909(1)型(R06艦)雷達,I/J波段。聲吶:普萊西公司的2016型艦殼聲吶,主動搜尋與攻擊,中頻。 固定翼飛機:9架FA2“海鷂”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和6架“鷂”GR7型戰鬥機。直升機:9架“海王”HAS6反潛直升機或EH101“默林”直升機。3架“海王”空中早期預警機(AEW2)。

發展簡史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啟蒙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個從一條停泊的船隻上起飛的飛行員是美國人尤金•埃利(Eugene Ely),他於1910年11月14日從美國海軍伯明罕號輕巡洋艦(USS Birmingham CS-2)上起飛。1911年1月18日,他成功地降落在賓夕法尼亞號裝甲巡洋艦(USS Pennsylvania ACR-4)上長31公尺、寬10公尺的木製改裝滑行台上,成為第一個在一艘停泊的船隻上降落的飛行員。英國人查爾斯•薩姆森是第一個從一艘航行的船隻上起飛的飛行員。1912年5月2日他從一艘戰列艦上起飛。第一艘為飛機同時進行起降作業提供跑道的船隻是英國“暴怒”號巡洋艦,它的改造1918年4月完成。在艦體中部上層建築前半部鋪設70米長的飛行甲板用於飛機起飛。後部加裝了87米長的飛行甲板,安裝簡單的降落攔阻裝置用於飛機降落。第一艘安裝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是由一艘客輪改建的英國的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它的改造1918年9月完成。 1918年7月19日七架飛機從暴怒號航空母艦上起飛,攻擊德國停泊在同德恩的飛艇基地,這是第一次從母艦上起飛進行的攻擊。1917年,英國按照航空母艦標準全新設計建造了競技神號航空母艦,第一次使用了在飛行甲板右舷的島狀上層建築。第一艘服役的從一開始就作為航空母艦設計的船隻是日本的鳳翔號航空母艦,它1922年12月開始服役。從此,全通式飛行甲板、上層建築島式結構的航空母艦,成為各國航空母艦的樣版。

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是1922年3月22日正式啟用的蘭利號(USS Langley CV-1)。蘭利號航空母艦並不是一開始就以航空母艦為用途所建造的艦艇,其前身是1913年下水的木星號補給艦(USS Jupiter AC-3),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美國海軍看上它載運煤炭用的腹艙容量充足,因此將其改裝為航空母艦。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22年各海軍強國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嚴格控制了戰列艦建造,但條約準許各締約國利用部分停建的戰艦改建航空母艦,例如:美國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日本的赤城號航空母艦和加賀號航空母艦。在航空母艦上裝備重型火炮是這一階段航空母艦發展的特色。30年代英國建造的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採用了全封閉式機庫、一體化的島式上層建築、強力飛行甲板、液壓式彈射器,被譽為“現代航母的原型”。1936年《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失效,海軍列強又展開了新一輪軍備競賽。美國的約克城級航空母艦、日本的翔鶴級航空母艦、英國光輝級航空母艦,是這一時期的傑作。

航空母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度被廣泛的運用。它是一座浮動式的小航空站,攜帶著戰鬥機以及轟炸機遠離國土,來執行攻擊敵人目標的任務。這使得航空母艦可以由空中來攻擊陸地以及海上的目標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尤其是那些遠遠超過一般射程之外的目標。由航空母艦上起飛飛機的戰鬥半徑一直不斷地在改變海軍的戰鬥理論,敵對的艦隊現在必須在看不到對方艦船的情況下,互相進行遠距離的戰鬥。這徹底終結了戰列艦為海上最強軍艦的優勢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母艦在太平洋戰爭戰場上起了決定性作用,從日本海軍航空母艦編隊偷襲珍珠港,到雙方艦隊自始至終沒有見面的珊瑚海海戰,再到運用航空母艦編隊進行海上決戰的中途島海戰,從此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現代遠洋艦隊的主幹。美國建造了大批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組成龐大的航空母艦編隊,成為海戰的主角。戰爭期間廉價的小型護航航空母艦被大量建造,投入到反潛護航作戰中。現代航空母艦: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的斜角飛行甲板蒸汽彈射器助降瞄準鏡的設計,提高了艦載重型噴氣式飛機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高性能噴氣式飛機得以搭載到現代化的航空母艦上,美國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是第一艘專為搭載噴氣式飛機而建造的航空母艦。美國的企業號航空母艦(USS Enterprise CVN65)是世界上第一條用核動力推動的航空母艦。核動力燃料更換一次可連續航行數十萬海里,使航空母艦具備了近乎無限的機動能力,消除了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大型煙囪對飛行作業的影響。從此美國海軍建造了一系列排水量80000噸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英國財力衰弱使皇家海軍無力擁有大型航空母艦,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很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小型護航航空母艦,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採用滑跳甲板,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在1982年英國、阿根廷的福克蘭群島爭端中,英國依靠它在遠離本土8000英里的地方取得勝利。 蘇聯採用垂直起降飛機的基輔級航空母艦(蘇聯海軍稱為“大型反潛巡洋艦”)則裝有重型武備。蘇聯/俄羅斯最終建成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採用滑跳甲板避免了安裝複雜的彈射裝置。在波斯灣阿富汗太平洋地區美國利用它的航空母艦艦隊維持它的利益。在1991年海灣戰爭和2003年美軍占領伊拉克的過程中,美國儘管在中東沒有足夠的陸上機場,依然能夠利用其航空母艦戰鬥群進行主要攻擊。21世紀初世界上所有航空母艦一共約可以裝載1250架飛機,其中美國的載機數超過1000架。英國和法國正在擴大其載機量,法國建造了戴高樂號航空母艦,英國也計畫建造新型航空母艦。

各國航母概述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21世紀初世界上一共有十個國家擁有航空母艦:阿根廷、法國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國、英國和美國以及日本、韓國。美國:共擁有“小鷹”級、“尼米茲”級和“企業”級在內的13艘大型航母。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系列,現共有3艘,即“無敵”號、“卓越”號和“皇家方舟”號法國:現役只有1艘3.6萬噸級“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俄羅斯:現役只有1艘排水量為6.5萬噸的“庫茲涅佐夫元帥號”航母。 義大利:現有 “加里波第號”“加富爾伯爵號”“凱沃爾號”3艘輕型航母。 西班牙:現有1艘滿載排水量1.69萬噸的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輕型航母。 印度:3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維拉特”號和“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蘇聯建)。韓國:現有1艘滿載排水量1.9萬噸的“獨島號”輕型航母。 巴西:現有“米納斯吉拉斯號”和“聖保羅號”兩艘航母。 泰國:現有1艘航母,即1997年8月從西班牙購買的滿載排水量為11485噸的“加克里•納呂貝特號”輕型航母日本:現在自稱擁有3艘“大隅”級“輸送艦”,其規模和作戰能力接近航母。另有1艘所謂的--16DDH“直升飛機驅逐艦”“日向”號。

阿根廷“五月二十五日”號航空母艦是阿根廷海軍最大的戰艦,也是阿根廷唯一一艘航空母艦。該航空母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巨人”級航空母艦,1948年荷蘭購入並改裝,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後於1968年10月又轉賣給阿根廷,1969年2月開始在阿海軍中服役。該航母雖經過三次現代化改裝,但性能仍然較差。阿海軍原計畫80年代末期對它再進行一次現代化改裝,後未進行。 1982年,以它為核心的混編隊攻占了馬島,返航後就一直龜縮在本土港口內,再未啟用。中國:曾從前蘇聯購買了瓦良格號基輔號明斯克號等航空母艦,但這些航母都未作軍事用途。2006年3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汪致遠宣布中國將自行建造航空母艦,發展航空母艦戰鬥群。現在世界各國海軍一共有數十艘在使用。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和最大的航空母艦,其它國家的航空母艦比美國的都小得多。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軍艦,其運營開支同樣數目龐大。美國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由2座核反應堆和4座蒸汽輪機推動,全長340米,載員6300人,該艦艇價值50億美元,每月的開支需要至少1300萬美元。

相關評論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該級艦的首艦於1973年4月17日向英國維克斯船廠訂購。第二艘艦於1976年5月14日訂購,第三艘艦於1978年12月訂購。1989年1月R05艦完成了為期27個月的現代化改裝,改裝了滑跳跑道,使升角達到12°,增加了飛機停放空間和支援設施,使載機量至少達到21架(“海鷂”及“海王”空中早期預警和反潛直升機)。加裝了3座“守門員”近程防禦系統、2016型艦殼聲吶、“海蚊”誘餌、996型雷達和指揮控制設定,還增加了120名航空和編隊司令部人員的鋪位。1994年2月,R06號艦完成了30個月類似的現代化改裝,達到了與R05艦同樣水準,但對R05艦列出的那些指揮和武器系統又作了改裝。另外,R06號艦有一新型桅桿和用於箔條發射裝置的新舷台;首樓的右舷側加裝了頂層甲板以提供更多的飛機停放空間,在其下則是航空人員的簡易房間。滑跳起飛跑道的上斜角增加到13°,R05號艦和R06號艦均為海上編隊旗艦。1998年中期,R05號艦和R06號艦開始改裝以搭載“鷂”GR7型戰鬥機。該項改裝包括拆除“海標槍”飛彈發射裝置、增加7%的飛行甲板面積和安裝支持“鷂”GR7型戰鬥機的設施。1998年晚些時候,開始對R07號艦作上述所有項目的改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