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禁令

方言禁令

隨著電視劇里越來越多的方言特色,國家廣電總局在近日通過官方網站重申,除地方戲曲片外,電視劇應以國語為主。

基本簡介

廣電總局“方言禁令”引爭議廣電總局“方言禁令”引爭議

國家廣電總局2009年8月12日通過官方網站重申“限制方言令”——通知指出,除地方戲曲片外,電視劇應以國語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標準國語;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電視劇、少兒題材電視劇及宣傳教育專題電視片等一律要使用國語;電視劇中出現的領袖人物的語言要使用國語。 早在2005年,國家廣電總局已經出台了限制方言劇的通知,不過這些年影視公司都沒有完全執行,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我的團長我的團》,《大生活》均用到了方言,而在《團長》中,僅段奕宏一人,就秀了十幾種方言。在這種“方言泛濫”的情況下,國家廣電總局才強調了對電視劇語言的規範。
這紙“禁令”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國內觀眾今後基本上不太有機會聽到《武林外傳》和《走西口》中可愛的“額額額(我我我)”、《闖關東》中“抓抓”“埋汰”之類的東北俚語。而很多電視劇被迫重新配音,刪去方言內容。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這其實是對國語台詞提出的挑戰。說到底,方言本身就是口頭語言,它的魅力來自於易於口口相傳,跟生活很接近,而國內很多電視劇的國語台詞還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對電視劇中的語言規範,其實考驗的是編劇能不能把國語台詞寫得更口語、更生動、更真實、更符合人物性格。

官方說法

廣電總局“方言禁令”引爭議廣電總局“方言禁令”引爭議

在一些電視劇中,使用地方方言,往往能增加戲劇性。不過,使用方言應該適度。近日,針對大量使用方言拍攝電視劇的數量有所增加,其中一些劇目存在使用方言失度、過濫的現象,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在接受有關媒體採訪時表示,這種製作傾向不符合國家大力推廣國語的一貫精神。 對電視劇中不該使用、大量使用和失度使用方言的情況要嚴格把關,及時糾正,不糾正者不得播出。對於明顯的方言電視劇和大量使用方言的電視劇,各級廣播電視審查管理部門將視情況予以引導、糾正或制止,廣電總局也將視情況做出播出調控。 電視劇的語言,除地方戲曲片外,應以國語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標準的國語;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電視劇、少兒題材電視劇以及宣傳教育專題電視片等一律要使用國語;電視劇中出現的領袖人物的語言要使用國語。

觀眾意見

廣電總局“方言禁令”引爭議廣電總局“方言禁令”引爭議

關於使用方言的利弊問題,在電視劇製作行業討論已久。一個客觀事實是,在北方大火的《劉老根》、《鄉村愛情》等,在南方省市卻收視不佳,趙本山、潘長江等東北劇領軍人物一度將“跨過長江以南”作為奮鬥目標;《外地媳婦本地郎》在廣東大受歡迎,北方播出基本沒什麼反響。由方言和文化造成的地域局限性客觀存在,一些製片方也在自發地進行調整。
從觀眾反映來看,影視劇掀起的方言熱也有一定道理,究竟電視劇語言要不要一刀切,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餘地。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新聞社區,對5557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2.2%的人認為方言契合了普通人的故鄉情懷;62.0%的人認為,影視劇人物說方言更加真實、草根,貼近普通市民生活;35.2%的人表示影視劇開始更關注市民生活的參差多態;34.5%的人說方言表達更傳神,打破了過去國語一枝獨秀的狀況。

影視影響

廣電總局“方言禁令”引爭議廣電總局“方言禁令”引爭議

《闖關東》中小宋佳“土匪生涯”中有很多出彩的東北黑話。到了《闖關東2》,苗圃飾演的宋家二姐有段“土匪生活”。 “如果沒有了方言,沒有了語言魅力,角色的個性就大打折扣。”雖然說過這樣的話,在“禁令”發布後,《闖關東2》編劇高滿堂還是表示,專門做了些技術上的處理,像“嘎嘎的”這樣對南方觀眾來說生澀的東北方言全部刪掉了,改成觀眾都能理解的語言。 《闖關東2》整部劇中都沒用方言,只是保留了個別東北話的語調,連像趙本山、潘長江執導的東北農村戲裡常用的,諸如“磨磯”之類的東北方言全部都沒有。高滿堂表示,會儘量用場景體現東北味。
《決戰南京》,建國60周年獻禮劇、有望上央視國慶黃金檔的《決戰南京》也是“被迫”重新配音的電視劇之一,增加的費用約30萬元。 該劇導演沈悅昨天接受電話採訪時透露,為了“達標”不得不採用高標準,給《決戰南京》中“偉人”配音的人員,必須擁有國語一級甲等證書。此次為毛澤東配音的是上海電視台著名主持人趙屹鷗;為周恩來配音的則是姜文的中戲同班同學郝光。

專家評定

廣電總局“方言禁令”引爭議廣電總局“方言禁令”引爭議

“方言”是把雙刃劍,方言的運用常常出現在喜劇電影中,其輕鬆調侃的風格與輕鬆的劇情相得益彰,更容易達到搞笑誇張的效果;另一方面,當許多電影鏡頭越來越貼近當代社會特定地域內的小人物生活時,方言輔助電影還原了一種紀實的、“原生態”的真實特色。 儘管方言在電影中的運用使得語言的魅力得到充分挖掘,豐富了電影的對白語言,但是,在進行採訪時,記者聽到的意見並不主張“強化”方言的作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周星認為,如果方言到處亂飛,不但觀眾對方言的新鮮感會降低,漢語的純潔性也會受到影響,方言不是電影成功與否的決定要素,不是票房的法寶。
支持這一觀點的是《2009年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在其中,方言被作為一個創意元素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喜歡方言的觀眾占56.3%,無所謂的觀眾占34.5%,但上海和廣州兩個城市的觀眾對於方言的喜愛程度格外低,由此可以看出,觀眾對於方言的運用大部分持接受態度,但是方言的地位顯然沒有那么重要,其中一位研究者說:“電影創造的功夫不應該在嘴皮子上,而要在電影的表現力上。”
“方言是‘雙刃劍’”調研者表示,“在電影的創造中,一要考慮電影題材本身是否適合加入方言,比如,當初電影《桃花運》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范冰冰說青島話、梅婷說南京話、大廚說大連話,但這些人物說方言卻缺少背景依據,讓電影難免有故意而為之的做作之感;還要考慮方言對於一些目標市場是否產生語言隔閡,當初《瘋狂的石頭》和《雞犬不寧》兩部影片在偏北方的地區票房成績更好一些就說明方言並不是無限制的‘通行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