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方言時代

國家廣電總局近日通過官方網站重申“限制方言令”——通知指出,除地方戲曲片外,電視劇應以國語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標準國語;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電視劇、少兒題材電視劇及宣傳教育專題電視片等一律要使用國語;電視劇中出現的領袖人物的語言要使用國語。

相關背景

國家廣電總局近日通過官方網站重申“限制方言令”——通知指出,除地方戲曲片外,電視劇應以國語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標準國語;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少兒題材電視劇及宣傳教育專題電視片等一律要使用國語;電視劇中出現的領袖人物的語言要使用國語。
其實,早在2005年,國家廣電總局已經出台了限制方言劇的通知,不過這些年影視公司都沒有完全執行,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我的團長我的團》《大生活》均用到了方言,而在《團長》中,僅段奕宏一人,就秀了十幾種方言。在這種“方言泛濫”的情況下,國家廣電總局才強調了對電視劇語言的規範。
這紙“禁令”的出現,意味著國內觀眾今後基本上不太有機會聽到《武林外傳》和《走西口》中可愛的“額額額(我我我)”、《闖關東》中“抓抓”“埋汰”之類的東北俚語。而很多電視劇被迫重新配音,刪去方言內容。
一位業內人士昨天分析,這其實是對國語台詞提出的挑戰。說到底,方言本身就是口頭語言,它的魅力來自於易於口口相傳,跟生活很接近,而國內很多電視劇的國語台詞還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對電視劇中的語言規範,其實考驗的是編劇能不能把國語台詞寫得更口語、更生動、更真實、更符合人物性格。

相關事件

我可能是比較早說國語的“主席”吧!當時還有很多觀眾不接受,覺得這個主席怎么說國語了,可是後來我看觀眾也慢慢接受了,也覺得非常好。現在不少電視劇里都使用國語了。 ——曾在《長征》等多部影視劇中扮演毛澤東的唐國強
真正好的劇或者故事無所謂說什麼話。如果一個電視劇只能靠說點方言插科打諢逗笑觀眾的話也挺無聊的,不可能是什麼好作品。但作為編劇,我當然希望各種規章制度越少越好,這樣我就可以有發揮的空間,但如果有限制的話,我也只能順從,然後找到別的出口。——電影《馬東的假期》編劇崔倩

對白

武林外傳》的流行,離不開風情萬種的老闆娘佟湘玉那一口陝西話。那一聲脆聲慢語的“額滴神”,被觀眾紛紛效仿。今後如有“佟湘玉第二”出現,只能是滿口的“我我我”。

佟湘玉佟湘玉

闖關東》創下央視收視神話,相當一部分的功勞要歸於成功運用了大量東北方言。編劇高滿堂得意地聲稱:“《闖關東》中的土匪黑話相當精彩!”
《我的兄弟叫順溜》中“三營長”孫遜的武漢方言甚至比“順溜”王寶強河北話更出彩。孫遜透露,他那口方言帶來的“笑果”純屬意外:“當初拿到劇本時,這個人物說的是國語,但是導演要求最真實地還原人物,於是我把國語改為湖普話了。為此劇組還專門把前幾集重新拍攝了一遍。”

順溜順溜

影響

闖關東2》

刪了不少黑話 。《闖關東》中小宋佳“土匪生涯”中有很多出彩的東北黑話。到了《闖關東2》,苗圃飾演的宋家二姐有段“土匪生活”。
“如果沒有了方言,沒有了語言魅力,角色的個性就大打折扣。”雖然說過這樣的話,在“禁令”發布後,《闖關東2》編劇高滿堂還是表示,專門做了些技術上的處理,像“嘎嘎的”這樣對南方觀眾來說生澀的東北方言全部刪掉了,改成觀眾都能理解的語言。

據了解,《闖關東2》整部劇中都沒用方言,只是保留了個別東北話的語調,連像趙本山、潘長江執導的東北農村戲裡常用的,諸如“磨磯”之類的東北方言全部都沒有。高滿堂表示,會儘量用場景體現東北味。
《決戰南京》
重新配音。建國60周年獻禮劇、有望上央視國慶黃金檔的《決戰南京》也是“被迫”重新配音的電視劇之一,增加的費用約30萬元。
該劇導演沈悅昨天接受電話採訪時透露,為了“達標”不得不採用高標準,給《決戰南京》中“偉人”配音的人員,必須擁有國語一級甲等證書。據了解,此次為毛澤東配音的是上海電視台著名主持人趙屹鷗;為周恩來配音的則是姜文的中戲同班同學郝光。
當其他人都在為重新配音煩惱不已時,擁有國語證書的陳寶國卻在一旁悄悄得意:“其實早就做好自己配音的準備,特地在拍戲的時候就將口型念得很標準,所以最後配音就進行得非常順利。”沈悅透露,陳寶國其實非常厚道,不但配音效果好,對人物情緒的把握很精準,而且專門花了兩天時間為自己的角色配音,都沒有另外收取報酬。

相關評論

什麼原因讓方言劇開始興起
現在中國一直是推廣國語的,作為官方的宣傳陣地,電視台本身就應該使用國語,這毫無疑問,就好比在中國進行交易必須用人民幣一樣。在這之前,很多頻道都在播方言劇,特別在不是衛星頻道的地方電視台,因為當地的老百姓喜歡,方言劇的收視率是很高的。所謂方言劇就是完全用方言來表演的,比如《山城棒棒軍》用的都是重慶話,《外來媳婦本地郎》用的都是廣東話。但是後來拍攝方言劇就有點兒蔚然成風了。有時方言的運用並非劇情需要,而是為了方言硬生生地造出一個劇。其實作為電視劇,用哪種語言都沒關係,方言劇肯定是寫當地老百姓最基礎的生活、最喜聞樂見的生活,為的是和當地老百姓拉近距離。
很多電視劇中會運用方言,如果去掉方言,這些劇還會有意思嗎
像《武林外傳》,它就是普通的電視劇,會有方言的成分在裡面。就像很多歷史題材電視劇,拍到毛主席,就要講湖南話。從創作上來說,有方言成分出現是為他加分的,因為方言有一個好處,他讓人物更有性格特點,會讓觀眾一下就記住這個角色。如果禁了方言,理論上會出現表現效果差一些的狀況,但因為現在無法用具體的百分比來界定什麼是方言劇,所以會顯得有些以偏概全。
廣電總局再次重申禁令,除了推廣國語以外,你覺得還有沒有其他目的
除了推廣國語,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將其作為防止電視劇低俗化的一個手段。不是說有了方言的電視劇就是低俗的,而是因為現在出現了很多方言劇,它們的質量並不高,有些惡俗。其實“惡俗”並不是不好,電視劇嘛,作為觀眾,大家看了樂呵樂呵就完了,但是廣電總局還是希望精品劇多一些,以前無論方言劇還是電視劇中的方言元素,有一兩個是可以的,但全部是這樣就不好了,不能一窩蜂。其實“方言禁令”以前就說過,但沒有界定德這么嚴,畢竟各個台都會有電視劇,而且很多方言劇是按欄目劇的形式呈現的,不走審批程式。所以現在就要嚴肅的談一談,重申一下。

權利隱喻 

方言電視劇的風生水起,以及方言在地方電視節目當中的大行其道,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背後的緣由其實並不難理解。如果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喉嚨,只發出一種聲音,其話語自然是代表中央權威的國語;等到各個地方都有了發言的欲望和聲道,而且主要是說給地方人民聽,方言便會復甦,重新展開對國語話語的反抗。中國改革開放的要義之一,即是讓各個地方自己發聲,同時聆聽、接納外來的聲響。聲音和話語的多元化,指向文化和權力的多元化。這才是改革的最終目的。

可以聯繫國語的推廣史來解析這一問題。新中國曾開會投票表決以哪一種方言為國語的話語背景,最後決定“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據說四川話僅僅以一票之差落敗。
我對這則傳聞頗表示懷疑。如果中國不是定都北京而是南京,我們今天說國語,大概是一口蘇北口音(民國時期孫中山還嘗試以廣東話為國語呢)。國語的誕生正如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的統一,實質上意味著一種中央權威的確立,它的推廣乃是中央對地方的同化與支配。與此相應,如果國語受到了方言的威脅和挑戰,很可能暗示地方對中央的分化。
中央為了維護自身權威,自然要在某些領域禁止方言的過度流行;卻也不能過分打壓,假如方言瀕臨滅絕,國語就喪失了參照物,還有什麼意思呢?這正好折射了中央與地方的複雜關係。它所呈現的不是中央權威的如臂使指,而是一元化的文化和權力的無孔不入。
國語與方言的關係,一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當然不必是東風壓倒西風,當然不必是相忘於江湖,而可以是相濡以沫,相輔相成。話語如是,電視劇亦如是。儘管方言劇數量有飆升的勁頭,國語電視劇仍占據壓倒性的絕對優勢,何必擔心前者搶班奪權?與其對方言劇搞一刀切,還不如交給市場經濟進行優勝劣汰。很容易想像,有多少東北人會喜歡觀看閩南語的電視劇?
所以說,以國語為由頭限制乃至禁止方言劇,連對症下藥都算不上,壓根就未診明癥結所在。電視劇里的方言失度、過濫,並不是可怕的疾病,讓那些本來應該操一口湖南方言、四川方言的領袖人物說起標準的國語,才值得我們深思:推廣國語的任務到底有多么緊迫,竟然可以篡改歷史深處的鄉音繚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