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鳩菊[斑鳩菊]

斑鳩菊[斑鳩菊]
斑鳩菊[斑鳩菊]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斑鳩菊,原產我國西南各地。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要求疏鬆、肥沃土壤。不耐寒,也不耐乾旱。高3—4m,小枝被灰白色密柔毛。葉互生,紙質,卵狀橢圓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全緣,葉面有乳頭狀突起,葉背被灰白色短柔毛。頭狀花序多數,在枝頂排成寬復傘房狀花序,花筒狀,淡紫色,花期春夏。播種或分株法繁殖。栽培管理簡單容易。適於自然式叢栽或作花境背景。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斑鳩菊 斑鳩菊

灌木或小喬木,高2-6米。枝圓柱形,多少具棱,具條紋,被灰色或灰褐色絨毛;葉具柄,硬紙質,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0-23厘米,寬3-8厘米,頂端尖或漸尖,基部楔尖,稀近圓形,邊緣具有小尖的細齒,波狀或全緣,側脈9-13對,弧狀向邊緣,細脈網狀,葉脈在下面明顯凸起,上面暗綠色,稍粗糙,被乳頭狀突起,下面稍淡,特別在脈上被灰色密短柔毛或短絨毛,兩面均有亮腺點;葉柄長5-20毫米,密被灰色短絨毛;頭狀花序多數,徑2-4毫米,具5-6個花,在枝端或上部葉腋排列成密或較密的寬圓錐花序;花序梗細,長2-5毫米,或近無柄,被密絨毛;總苞倒錐狀,徑2-3毫米,基部尖,總苞片少數,革質,約4層,卵狀或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全部或上部暗綠色,頂端尖或稍尖,具小尖頭,背面及邊緣灰色短柔毛;花托小,具窩孔;花淡紅紫色,花冠管狀,長約7毫米,具腺,向上部稍擴大,裂片線狀披針形,頂端外面具腺;瘦果淡黃褐色,近圓柱狀,長3毫米,稍具棱,被疏短毛和腺點;冠毛白色或污白色,2層,外層短,內層糙毛狀,長6-7毫米。花期7-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陽處,草坡灌叢,山谷疏林或林緣,海拔1000-2700米 。不耐寒,喜陽光充足、溫暖;稍耐陰:對土壤要求不嚴,耐瘠薄。播種或分株繁殖,多在春季進行。抗性強,栽培容易。

分布範圍

產於四川西部和西南部(瀘定、康定、漢源、石棉、西昌、米易、鹽源、九龍、冕寧、普格、瀘沽等)、雲南西北部、中部、東部和南部、貴州西南部(冊亨)、廣西西部(隆林、百色、靖西、那坡、都安等) 。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播種

栽培:栽培管理簡單容易 。

主要價值

園林價值

斑鳩菊抗逆性強,花期長,花果小而繁多。在中國西南或南方一些氣溫高燥的地區,可作為庭園觀賞樹種,叢植或片植均較適宜 。

藥用價值

性味:味甘;澀;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生肌斂瘡。主闌尾炎;瘡癤;燙火傷 。

有毒部位

根、莖有毒 。

毒性反應

食入引起腹痛、腹瀉、頭暈、眼花、譫語、精神失常,甚至中毒後30分鐘死亡 。

斑鳩菊屬植物

斑鳩菊屬(Vernonia Schreber),菊科、管狀花亞科、斑鳩菊族(Vernonieae Cass.)、斑鳩菊亞族植物,約1000種,主產熱帶地區。我國約30餘種,產西南至東南部和台灣。直立草本、木質藤本或喬木;葉互生,全緣或有齒缺;頭狀花序盤狀,同性,頂生或腋生,成傘房花序式或圓錐花序式排列;總苞約和小花等長或較短,總苞片數列,外面的較短;花全部兩性,花冠管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