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背曲嘴鷦鷯

斑背曲嘴鷦鷯斑背曲嘴鷦鷯是一種鳴禽,身長18-21cm。成鳥頭部和上體暗灰色,羽被淺灰色,有斑駁的外觀。中央尾覆羽是波紋狀的斑紋,外邊緣淺黃色和棕色。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都非常沉悶,該外滾邊有黑白色斑點,形成4個或5個斑紋。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斑背曲嘴鷦鷯[1]

斑背曲嘴鷦鷯 斑背曲嘴鷦鷯

【拉丁學名】Campylorhynchus zonatus
【命名時間】Lesson, 1832[2]
【英文名稱】Band-backed Wren[3]
【科屬分類】鳥綱雀形目鷦鷯科曲嘴鷦鷯屬

外形特徵

斑背曲嘴鷦鷯是一種鳴禽,身長18-21cm。成鳥頭部和上體暗灰色,羽被淺灰色,有斑駁的外觀。肩和背部濃而大的斑紋更突出白色與褐色相間販條紋。在腰部和臀部,斑紋變得更加分散並呈現微妙的橙褐色,特別是在兩側。中央尾覆羽是波紋狀的斑紋,外邊緣淺黃色和棕色。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都非常沉悶,該外滾邊有黑白色斑點,形成4個或5個斑紋。胸部和喉淺黃色,喉兩旁有醒目的白色圓形斑點,在胸部更為突出。腹部和臉頰橙色,肛周橙色,虹膜紅褐色,嘴黑色,腿是肉黃色至微黃橄欖色。

斑背曲嘴鷦鷯 斑背曲嘴鷦鷯

少年有羽毛區別於成鳥。有一個黑帽,和脖子的肉桂色、淺黃色形成鮮明對比。背部卻是紅褐色,白色的胸部沒有斑點。腹部蒼白肉桂色,沒有成鳥豐富多彩。
嘴長直而較細弱,先端稍曲,無嘴須,即有也很少而細。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圓,初級飛羽10枚。尾短小而柔軟,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強健,具盾狀鱗,趾及爪發達。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瓜地馬拉、伯里茲、宏都拉斯、薩爾瓦多、

斑背曲嘴鷦鷯分布圖斑背曲嘴鷦鷯分布圖

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巴布達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露西亞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克蘭群島))

生活習性

斑背曲嘴鷦鷯斑背曲嘴鷦鷯

斑背曲嘴鷦鷯適應各種類型和氣候條件。活動於不同的高度,從海平面到3000米高度都能生存。出沒於低海拔的農田、牧場地區、熱帶雨林;中海拔的相對乾燥的松樹林和橡樹林及非常潮濕的附生植物區;在更高的高度,如紅檜林的邊緣。都有其蹤跡。
這是種噪雜的鳥,以家庭為單位組成小樂隊,多達12隻的小群。這些小群保持聯繫,通過鳴叫互相聯繫。在各種森林中尋求食物,把鳥巢建在高高地在樹上,絕不會低於4米,有時高達30米。棲止時,常從低枝逐漸躍向高枝。鳴聲清脆響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蟲。

生長繁殖

斑背曲嘴鷦鷯營巢於橡木或松木上,在比較潮濕的地區,也建在附生植物叢。樹木或灌木上的巢離地面2至30米,平常的高度為8米,呈深碗狀或圓屋頂狀。巢內以細枝、稻草、苔蘚和羽毛等物交織而成。巢直徑大小25至30厘米,有一個直徑10厘米的側門如小陽台可供俯瞰保護。產卵3至5枚,白色有幾個褐色斑點。產卵期一般是3月至8月,孵化期20天,雛鳥不只是從父母處得到食物,也有1至5隻助理幫助育雛,幫助提供食物。而在18或19天后,雙親會建立另一個巢。

亞種分布

斑背曲嘴鷦鷯 (7種)[3]
1.Campylorhynchus zonatus zonatus 分布於墨西哥東部(普埃布拉,韋拉克魯斯)。

2.Campylorhynchus zonatus restrictus 分布於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和貝里斯。
3.Campylorhynchus zonatus vulcanius 分布於墨西哥和尼加拉瓜。
4.Campylorhynchus zonatus costaricensis 分布於格斯達里加和巴拿馬
5.Campylorhynchus zonatus curvirostris 分布於哥倫比亞的Santa Marta地區。
6.Campylorhynchus zonatus brevirostris 分布於厄瓜多和哥倫比亞(Santa Marta除外)。
7.Campylorhynchus zonatus imparilis 分布於哥倫比亞東北部的低地。

保護等級

斑背曲嘴鷦鷯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