鷦鷯[冬鷦鷯簡稱]

鷦鷯[冬鷦鷯簡稱]

冬鷦鷯(學名:)是一種小型鳴禽,原產於北美的冬鷦鷯,傳入舊大陸後簡稱鷦鷯。有44個亞種,廣泛分布於北半球。成鳥體長9 -10厘米,翼展13-17 厘米,體重8-13克。通體褐或棕褐色,具眾多的黑褐色細橫斑。飛羽黑褐色,外側的5枚初級飛羽外翈具10-11條棕黃白色橫斑,極為明顯。尾較短而狹,棲止時尾常常高高舉起,鳴管結構及鳴肌複雜,善於鳴囀,叫聲多變悅耳;鳴唱時呈仰首翹尾之姿,鳴聲清脆響亮。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 棲息於森林、灌木叢、小城鎮和郊區的花園、農場的小片林區、城市邊緣的林帶、灌木叢、岸邊草叢。一般獨自或成雙或以家庭集小群進行活動。在森林下部活動,以苔蘚,昆蟲為食。遷徙。巢一般建在樹洞、岩洞、建築物、岸邊洞隙、灌木叢和突出的岩石上。每窩下5至7枚白色卵,約12天孵化。

形態特徵

冬鷦鷯 冬鷦鷯

雄性成鳥:額、頭頂、枕部及後頸棕褐色;由鼻孔至眼後具一條乳黃白色細的眉紋;眼先、耳羽及頰部羽色較淡,雜有黃褐色點斑和條紋。背、肩及整個上體為棕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棕褐色較重,各羽均具黑褐色橫斑,腰羽靠近端部尚具白色點斑,部分個體還具白色羽乾紋。頦、喉部污白,具淺棕色羽緣。前頸、胸部棕灰,具黑褐色細橫斑。腹部和兩脅濃棕,具寬的稀疏黑褐與棕白色相間排列的橫斑,此橫斑的粗細與深淺有個體變異:尾下覆羽紅棕色,具黑褐及棕色橫斑和明顯的白色端斑。腋羽污白染有淺棕色。翅上覆羽與上體同色,具黑褐色橫斑;小覆羽、中覆羽有明顯的白色端斑;飛羽黑褐色,外側的1-5枚初級飛羽外翈具10-1條棕黃白色橫斑與黑褐色橫斑相間排列,第3、4、5枚初級飛羽等長,形成翼尖;次級飛羽外翈棕褐色,具寬大的黑褐色橫斑;三級飛羽內外翈棕褐色,均具黑褐色橫斑。尾棕褐色與尾上覆羽同色,除外側兩枚稍短,其餘尾羽幾等長,大多數標本尾羽具9-10條黑褐色細橫斑,排列比較整齊。成鳥夏羽與冬羽變化甚少,僅下體羽色較淡,腹部的棕白色橫斑幾變為白色。

雌性成鳥與雄鳥同色。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褐,下嘴較淺;跗蹠與趾暗肉褐色。

幼鳥:與成鳥近似,唯羽色偏紅,眉紋不顯著,頭頂、枕部羽有狹的黑褐色羽緣。中覆羽無明顯白色端斑。頦、喉、胸部羽色較深,且具窄的黑褐色羽緣。尾上覆羽乏有白色端斑。

大小量度:體重♂7-13g,♀7-10g;體長♂91-110mm,♀84-105mm;嘴峰♂9-13mm,♀9-12mm;翅♂46-54mm,♀44-54mm;尾♂30-42mm,♀30-40mm;跗蹠♂15-20mm,♀14-19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森林、灌木叢、小城鎮和郊區的花園、農場的小片林區、城市邊緣的林帶、灌木叢、岸邊草叢。夏時多生活中、高山區的潮濕密林及灌木叢中,尤其喜居於有較多的倒木、朽木成堆和林下灌木叢生的背光陰暗密林、山溪及沿河兩岸的林緣地帶。整個繁殖季節多分布於從海拔700-4000餘米高的中、高山地帶,冬時則遷至低山區和平原地帶,在沿河兩岸礫石堆處、城鎮、鄉村及農田亦常遇到。夏時生活在中、高山的潮濕密林和灌木叢中, 冬時遷至低山區和平原地帶, 多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陰暗潮濕的密林中做巢。

繁殖期的垂直分布頗為顯著,隨著山地海拔高度的變化,數量差異極為明顯。長白山區鷦鷯在繁殖期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闊葉林帶數量很少;海拔1000-1200m以上的針葉林帶分布比較廣泛,數量亦較多;在純落葉松林帶更為常見。在海拔1800m以下陰鬱的針葉林帶,林木上掛滿松蘿的林段,以及由針葉林向岳樺林過渡的混交林帶,數量最多,並成為該地段的優勢種鳥類。由海拔1800-2000m高度的岳樺林帶,仍為優勢種鳥類。海拔2000m以上高山苔原帶,雖仍有鷦鷯的分布,但數量已顯著減少。在華北地區山西省中條山一帶,由海拔800m以上至2100m的灌叢、闊葉林帶和亞高山草甸帶,皆有分布,在數量上以樺木帶及亞高山草甸帶數量較多,為該地段的普通種。在河北省平原丘陵地區的上方山一帶,見有少數營巢的鷦鷯。在四川省峨眉山,夏時鷦鷯分布在海拔1900m至2800m的針葉林和2800m以上的高山草甸帶。上述情況反映了鷦鷯繁殖季節多分布在中、高山區,冬季又多下遷至低山或平原活動。

生活習性

冬鷦鷯 冬鷦鷯

冬鷦鷯除在巢後期帶領雛鳥過一段時間的家族生活,全年的大部分時間常單獨活動。性極活潑而又怯懦,很善於隱蔽,見有人來隨即隱匿於倒木、灌木草叢或亂石堆中,又常從另外一側遷逃。飛行時,一般約離地面1米高度呈直線的近地面飛翔,飛行不遠即行棲止,飛行迅速而敏捷,在林區也常見它由一株樹的低處側枝分級逐漸跳躍至樹頂。

一般獨自或成雙或以家庭集小群進行活動。見人臨近隱匿起來。儘管飛行高度很低,但也不易觀察到。它們在灌木叢中迅速移動,常從低枝逐漸躍向高枝,尾巴翹的很高。歌聲嘹亮,尤其是雄鳥,這是一種善於鳴囀的鳴禽。也是一種領地意識非常強烈的小鳥。雄鳥主要負責驅逐入侵者。一旦發現敵情,它會蹲下扇動自己的翅膀並拍擊背部,不停地晃動尾羽進行恐嚇。雌鳥是最後一道防線,負責推阻試圖入巢的侵入者。

棲止時常高翹其尾。耐寒性很強,在中國東北林區,霜凍的清晨極為活躍,常起落於流冰之上,在嚴冬看到它在冰洞中穿飛而能與褐河烏相媲美。

在非繁殖季節的冬季也常鳴唱,歌聲宏亮清脆,唯不甚婉轉,鳴叫時常做昂首翹尾之姿,每鳴叫一段後,再更換一地重唱,雌鳥鳴唱聲調似雄鳥,但音色低而曲短。

食物以昆蟲為主,啄食包括鱗翅目幼蟲,雙翅目大蚊科,直翅目的蝗科、蟋蟀科,鞘翅目的金蒼蟲、步行蟲,半翅目的蝽科,膜翅目的蟻類等多種小昆蟲、蜘蛛類和一些水生動物。秋季還啄食少量漿果,在大雪封山時的冬季還見它活動在林中倒木間,由樹皮下獲取食物。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蟲。而雛鳥主要餵食蝗蟲,蟋蟀,毛毛蟲。

繁殖方式

繁殖約在5-7月間,多在海拔700m以上的山地陰暗潮濕的密林中做巢。配偶關係屬一夫多妻制,而無固定的配偶關係。營巢處所不選擇而因地制宜,在低山帶丘陵平原區,住房的檐木下、椽木間、屋樑上、牆洞中,在山溪及沿河兩岸礫石堆中,大樹根下的洞隙中,在中、高山地稠密森林的樹洞和倒木下的縫洞內及高山裸崖、峽谷、斜坡等處的裂縫中均曾發現其巢。營巢地點雖諸多不同,但大多在靠近水源處或潮濕陰暗、苔蘚松羅密布和腐木較多的地方營巢,在樹洞中營巢一般距地面0.5-2.6m,而多在1m左右的高度。

由於營巢處所的不同,巢的外形可有球形巢和碗狀巢兩種類型。球形巢為圓屋頂狀,有一個向側面開的出入口。巢的外徑因受樹洞或樹縫等洞隙的影響,不甚規則,寬度頗大,約有180-230mm,巢高為110-150mm。出入口設在巢的上半部,並向外伸出,上緣較長,為50-65mm,游離面呈軍帽緣狀向外突出;下緣較短,長度為30-40mm;出入口的直徑約為50mm。巢不論外徑長度有多大變化,但其內徑變化極小,為70-80mm。

深碗狀巢或叫高杯狀巢,碗狀巢的開口距洞的頂壁間約30mm縫隙,以供成鳥出入,巢的外徑為90-110mm,內徑為60mm,巢高53mm,巢深45mm。在巢的入口處尚堆有大量的短樹枝厚達45mm。巢的外壁多由苔蘚、地衣、松蘿構成,並纏有一定數量的草根、細枝和針葉樹的針葉,往裡即內層,則多以禾本科細草根、草莖編成一層薄牆;巢內墊以獸毛(狍、野豬及家畜)和鳥羽等。

每年繁殖一窩,在中國東北長白山區繁殖早的5月上旬即開始築巢,多數在5月中旬築巢,於5月25日有的已產滿卵(5枚),並已開始孵化,這期間,有的巢還正在建築中;築巢日期一般不少於10天,產卵期大多在5月下旬,個別的還要早些。在華北地區河北省上方山一帶,7月5日見一巢內有卵5枚,有2卵未孵化,另3枚已形成小雛,頭頂部具毛。日產卵1枚,亦有產2卵後隔一天再產的;每窩卵4-6枚,多數為5-6枚,產卵過程8-10天。卵白色,卵圓形,在鈍端具較多的紅褐色細斑,5枚卵的量度分別為12.8mm×17mm、12.5mm×17mm、11.5mm×17mm、12.7mm×16mm、12.6mm×16.5mm;卵的重量為1.1-1.3g。在產完最後一枚卵的次日,即行孵化。由雌性孵卵,在整個孵卵期和育雛期很少見到雄鳥在巢附近活動和鳴叫。孵化期約為13-14天;幼雛留巢期約在15天以上,一般幼鳥孵出後約需16-17天始才離巢出飛。

離巢後的幼鳥,是由雌鳥帶領所組成的家族群進行活動。自離巢後直持續至10月下旬方才開始散群。冬鷦鷯家族群的特點與一般雀形目鳥類有所區別的是,在巢後期遊蕩階段,家族群始終保持單個家族,即每次遇到本家族的3至4隻或5至6隻,從未遇到10隻以上的混合群。散群以前的家族群,集群性強,這一時期很少見到單獨活動的個體。在組成家族群遊蕩的初期7-8月間活動範圍較小,常在林下草叢和灌叢中穿飛,長久不去,甚至有的在次日仍在原地活動,在受驚嚇時也不易散群,有時在被獵取一隻幼鳥或打傷雌鳥,家族群也不分散。從9月以後,家族群的活動範圍逐漸擴大,在溪流兩岸和山路兩旁的灌叢等地皆可遇到。自10月下旬至12月散群以後的冬季,為單個個體或兩個個體活動,很少有3個以上個體在一起活動的現象。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百慕達、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直布羅陀、希臘、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爾他、墨西哥、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挪威、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旅鳥:科威特。

亞種分化

冬鷦鷯(4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 冬鷦鷯普里比洛夫群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alascensis
2. 冬鷦鷯法羅群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borealis
3. 冬鷦鷯賽普勒斯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cypriotes
4. 冬鷦鷯東北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dauricus
5. 冬鷦鷯費爾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fridariensis
6. 冬鷦鷯日本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fumigatus
7. 冬鷦鷯埃利安錫爾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hebridensis
8. 冬鷦鷯科迪亞克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helleri
9. 冬鷦鷯北美東部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hiemalis
10. 冬鷦鷯聖基爾達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hirtensis
11. 冬鷦鷯高加索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hyrcanus
12. 冬鷦鷯普通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idius
13. 冬鷦鷯英倫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indigenus
14. 冬鷦鷯冰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islandicus
15. 冬鷦鷯利比亞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juniperi
16. 冬鷦鷯北非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kabylorum
17. 冬鷦鷯阿留申群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kiskensis
18. 冬鷦鷯科西嘉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koenigi
19. 冬鷦鷯千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kurilensis
20. 冬鷦鷯巴基斯坦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magrathi
21. 冬鷦鷯阿圖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meligerus
22. 冬鷦鷯伊豆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mosukei
23. 冬鷦鷯俄勒岡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muiri
24. 冬鷦鷯印度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neglectus
25. 冬鷦鷯尼泊爾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nipalensis
26. 冬鷦鷯喀斯喀特山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obscurior
27. 冬鷦鷯奇恰戈夫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ochroleucus
28. 冬鷦鷯屋久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ogawae
29. 冬鷦鷯阿拉斯加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pacificus
30. 冬鷦鷯堪察加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pallescens
31. 冬鷦鷯烏納拉斯卡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petrophilus
32. 冬鷦鷯阿巴拉契亞山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pullus
33. 冬鷦鷯阿留申群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kiskensis
34. 冬鷦鷯塞米迪群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semidiensis
35. 冬鷦鷯阿馬伽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stevensoni
36. 冬鷦鷯阿富汗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subpallidus
37. 冬鷦鷯四川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szetschuanus
38. 冬鷦鷯台灣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taivanus
39. 冬鷦鷯雲南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talifuensis
40. 冬鷦鷯塔納加群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tanagensis
41. 冬鷦鷯天山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tianschanicus
42. 冬鷦鷯指名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43. 冬鷦鷯扎格羅斯山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zagrossiensis
44. 冬鷦鷯設德蘭群島亞種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zetlandicu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