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

文以載道

文以載道(wén yǐ zài dào),漢語成語。載:裝載,引申為闡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為了說明道理,弘揚精神的。出自宋理學家周敦頤《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以載道是關於文學社會作用的觀點。由中唐時期韓愈等古文運動家提出的“文以明道”發展,經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的解釋得到完善。“文以載道”的意思是說“文”像車,“道”像車上所載之貨物,通過車的運載,可以達到目的地。文學也就是傳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文以載道文以載道

成語詞條: 文以載道

成語發音: wén yǐ zài dào

成語釋疑: 載:裝載,引伸為闡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為了說明道理,弘揚精神的。

成語解釋:文以載道是關於文學社會作用的觀點。由中唐時期韓愈等古文運動家提出的“文以明道”發展,經宋代理學家的解釋得到完善。“文以載道”的意思是說“文”像車,“道”像車上所載之貨物,通過車的運載,可以達到目的地。文學也就是傳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這樣的文學觀念偏於文學的教化目的

成語出處:宋·周敦頤《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

成語示例: 古人說“文以載道”,用現在的話說,寫文章就是表達思想。(郭沫若《關於文風問題答〈新觀察〉記者問》)

用法:複雜式;作謂語;指用文章來說明道理

成語精解:文以載道,中國君友會王愛君概述之:文章是記載道理的。由文字的聯綴,辭句的組合而成為一段文字是「文」;至於有文法組織、思想系統,供人欣賞閱讀的文學作品也是「文」了。至於「道」字,本訓道路。說文:「道,所行道也。」孟子:「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加深一層說,可以賅括字宙、人生的原理和法則。在宇宙方面所謂的「道」,我們稱之為自然法則,人生方面所謂的「道」,稱之為倫理法則。自然法則,前人名之為天道,如四時之通行、日月之代明、星辰之躔次等皆是。倫理法則,先民謂之為人道。韓退之原道篇:「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則專就人道言。所謂愛親敬長,父慈子孝是也。合天道,人道而言,總名曰道。因此道之含義,從道路引申到人所當行的路、當作的事,以及自然界一切現象和法則。統括一切事物的原理和方法。其中蘊含了自然、人文界的一切。那么勿論任何文章以及文學作品,其內容都應該包含「道」在內,即凡用文字來表述人類感情和思想時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就是要能載「道」,含有「道」的實質,如此方是言之有物,才是最高評價的作品。

出處

周敦頤像周敦頤像

“文以載道”的藝術命題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頤提出來的。他在《周子通書·文辭》中說:“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塗飾也。況虛車乎?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美則愛,愛則傳焉。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然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強之,不從也。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這裡所說的“道”,是指儒家的傳統倫理道德。周敦頤認為,寫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揚儒家的仁義道德和倫理綱常,為封建統治的政治教化服務;評價文章好壞的首要標準是其內容的賢與不賢,如果僅僅是文辭漂亮,卻沒有道德內容,這樣的文章是不會廣為流傳的。

曹丕曹丕

其實“文以載道”的思想,早在戰國時《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

韓愈韓愈

後來唐代文學家韓愈又提出的“文以貫道”之說,他的門人李漢在《昌黎先生序》中說:“文者,貫道之器也。”。

成語用法

複雜式;作謂語;指用文章來說明道理

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貫道”, 實即就是現在我們說的“文以載道”。文以載道的“道”,究竟是什麼?其實從荀子的“文以明道”到“文以載道”,道”的內涵與外延都因時或人而改變的。在本文中“道”的釋意,不是道路,也不是老子《道德經》里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種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義、正義、倫理的意思。換成現代人的說法,就是人類良心,社會責任感。

主要影響

中國古代文學家提倡詩教,企圖以文學作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都是為其“道”服務的。這種傳統被表述為“文以載道”或者是“文以貫道”,不但成為歷史散文的共同準則,而且成為整個古代文學的基本精神。

文言作品

原文

《文以載道》 ——文言閣主

尚聞一千兩百餘年,韓退之興古文運動,號曰文以載道,一反六朝之駢文,其匡文之業,可謂壯哉!

文章當言之有物,載之有道,如退之所倡。然,觀乎當今之文言,載道者寡,賣弄句詞者,眾矣!其為文也,澀然,乃甚於秦漢諸文,其人曰:此則文言也!吾聞此問之曰:何為其然?其曰:文言者,使人不知所云也。余愕然,余非嫉其辭藻者,實未敢苟為文之如斯也。

秦漢之文逾今兩千年,無怪乎其澀且晦。然今之人者欲妄效之,竊以不可。何也?恐有東施效顰,畫虎類犬之嫌。白話文運動乃興於近代,其貽害我國文之烈,吾儕所共知也。然今人慾為文言,何尋至秦漢之古邪?文言亦隨時代之變,既斷於近代,則續之於近代。彼若執於文之古,何不習甲骨文邪?彼若逐於秦漢之文,則近代王國維之屬所作非文言邪?其於《人間詞話》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其“大事業”、“大學問”、“三種”、“境界”皆今人所謂,非古之實詞也。諸或曰:“非古文,乃文白交雜之文”,然吾輩皆知其為國文大師。

夫文者,氣之所形也。形以辭藻之靡者,望之美然,所言無物;形以文字之澀者,閱之惶然,所載匱道。然所謂“氣之所形”者何?句式,虛詞之用也。句式者,前置後置之屬;虛詞者,之乎者也之類,斯兩者同助文言之勢。古之詞句,今人常知者,書之無可非。然強覓僻類,增文之晦,致眾卻步,而難解其意者,竊以不可取也。君未見,大學道經之文,平易而暢達,質樸而存理,豈嘗故以晦字形之耶?凡載道之文,承德之章,必以可使眾人明其意為上也。

文言誦之鏗然,存理之深,為白話所不及者,固不在對偶聲律、典故辭藻之屬,乃在於言之有物,行之暢達也!今之眾文,以辭藻晦麗,詞句駢偶益其所謂古韻者蕃,而鮮有讀之如古人作文浩暢載道者。其所謂益其古韻者,其在於令眾人不解其意歟?其在於重蹈六朝復轍歟?誠如是,吾惶恐,知復文言之修遠矣。

鑑賞

本文乃當代文言學者所作,旨在批評當世不少文言文學者和愛好者好堆砌浮華辭藻,而所作之文晦澀難懂,空洞無物,不適於用,實與韓愈的古文運動所倡導的“文以明道、文以載道”背道而馳,將斷送文言之最後一絲生機。同時提出文章當暢為先,文字其後,寧可通俗文字,也不可故用晦澀,使文章佶屈聱牙,讀而生畏。古文重要的不是用字詞之“古”,而在於言之有物,載之有道,讀之有暢,誦之有勢。所以句式虛詞之用遠遠比實詞運用重要,因為文言之本乃在於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