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琤尼

資料

改革琤尼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音樂工作者們,借鑑其它樂器,曾先後對琤尼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改革。將共鳴箱增寬、加大,使音量顯著增強,有的增加琴弦,有的增設指板,有的改變琴柱排列,使音域得以擴大,演奏姿勢也相應地有了改變。這些改革,有效地促進了尼演奏技巧的豐富和音樂表現力的提高。

198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歌舞團首先改革製成臥式十六弦琤尼(又稱拉箏)。在傳統琤尼原形的基礎上,加寬、加長了共鳴箱,使之增大了近一倍,音量也相應有所增大。琴弦由七弦增至十六弦,一弦一音,音域較原來多九個音。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平置於桌面或琴架上,右手執大提琴弓在琴柱右側弦段拉奏,左手按抑琴柱左側弦段。彈奏效果也較好。由於解放了原來持琴的左手,可以借鑑古箏的奏法,使演奏技巧有所發展。1980年,該團曾用此琴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並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地區歌舞團黃仲裕、張穎中兩位音樂家,改革製成豎式中音琤尼和臥式低音琤尼。他們的改革,保持了壯族原始琤尼的外形、七弦和拉奏的主要特色,增設了按弦指板並加大了共鳴箱。這兩種琤尼,琴身均為框架式結構,框架(框板)使用當地所產較硬的夜(艹好)木,面板、底板仍使用較軟的泡桐木。豎式中音琤尼,琴身全長90厘米,共鳴箱長68厘米、琴首寬21.5厘米、中高6厘米,面板呈拱形,中、上部設有40厘米長的按弦指板,指板上方為琴首,設有七個木製豎向弦軸,橫列一排,指板下端的面板上開有兩個左右對稱的彎月形音孔,中間置有一個木製橋形琴馬。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身下端置於兩腿間的木凳上,琴首底板靠緊左肩,左手扶琴按弦,右手執大提琴弓在琴馬上方拉奏。中音琤尼定弦為:a、c1、e1、a1、c2、e2、a2,音域a—f4,近四個八度。音色圓潤、豐滿而渾厚,高、低音的音色協調統一,可以借鑑西洋樂器大提琴的演奏技巧,轉調方便,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既可演奏民間傳統樂曲,也可奏出輕快活潑、熱情奔放的鏇律。臥式低音琤尼,琴身全長128厘米,共鳴箱長90厘米、琴首寬28厘米、琴尾寬24厘米、中高7厘米~8厘米、指板長54厘米。演奏時採用立姿,將琴平置於琴架上,奏者立於琴身左側,左手在指板上按弦,右手執弓在琴馬上方拉奏。低音琤尼的七條琴弦定弦比中音琤尼低四度,定弦為:e、a、c1、e1、a1、c2、e2,音域e—g3,三個八度多。音色渾厚而低沉,音量較大。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也可用於彈撥演奏,左、右手均可執撥彈奏。

90年代初期,廣西藝術學院孔憲釗先生製成的改革琤尼頗具新意。他在保持傳統琤尼原有基本特點的前提下,將琴箱面板厚度由0.7厘米~1厘米減薄為0.4厘米~0.45厘米,寬度由16厘米~17厘米增至20厘米,拱起的中高由7厘米~9.5厘米降低為5厘米,這樣的規格尺寸,既有利於面板振動,又使琴腔的空氣容積適當,所以琴的音量明顯增大。借鑑揚琴音位排列,將琴柱斜向排列改為橫向排列,使琴柱兩邊的弦段發音為八度關係。定弦為:g、a、b、d1、e1、g1、a1,琴柱右邊的音高八度,使原來的九度音域變為g—a2,兩個八度多。還可根據演奏不同樂曲的需要,通過移動琴柱,使兩邊的發音變為四度、五度或三度關係。琴柱橫列後,使拉奏時運弓方便,並可隨時改變所奏弦段。在b、b1弦和e1、e2弦的下方還設有機械頂柱,由左手食指和中指在琴腔中控制,可使弦音升高為c1、c2音和f1、f2音,琤尼也就成了七聲音階樂器,解決了以前不能轉調的難題。這種改革琤尼,在1993年3月舉行的廣西國際民歌節的演出中,首次登上音樂舞台,取得了預期效果,得到音樂界和專家的肯定和鼓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