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琤尼

琤尼:壯族拉弦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鳳山、巴馬等地。“琤”為壯語“七”的語音,“尼”是壯族民間對樂器的統稱。也稱“壯族七弦琴”或“瓦琴”。明初已在廣西西部流行,至今已有6O0年歷史。

琤尼
是壯族拉弦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鳳山、巴馬等地。
琤尼簡介
琤尼形制古樸,由共鳴箱、岳山、弦軸、琴柱、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構成(圖)。共鳴箱即為琴身,呈臥式半圓形中空體,它由面板和底板膠合而成。面板為半圓的拱形,用桐木製作,多使用當地所產的泡桐木,將一整段原木從中破為兩半,以半邊原木掏空內腔,雕鑿成半管狀的圓槽,凸面刨光成為半圓形的琴面,面板厚0.7厘米~1厘米。底面平直,多使用松木、杉木薄板製作,板厚0.5厘米~0.8厘米,底板上開有一個圓形小孔和一個彎月形大孔,兩孔相對。面板和底板膠合後,兩端通透,不設音窗。琴箱長60厘米~70厘米、底寬16厘米~17厘米、中高7厘米~9.5厘米。在距琴面兩端5.5厘米~8厘米處,分別設有岳山(弦枕)支弦,岳山用硬木製作,呈半圓形條狀,底部與面板相接,岳山高1.3厘米~1.5厘米、底寬1.4厘米~1.6厘米。在琴首與岳山之間,等距豎向排列七個弦軸,弦軸使用柚木等質地較硬、紋理細密的木材製成,當地多用壯語稱作“肥外”的木料製作,軸體為圓錐形,軸柄多呈球狀。琴尾的岳山外側,開有七個圓形弦孔,供琴弦穿過而用。琴柱也稱琴馬,用壯語稱作“卜柚”的木料製作,也可用李子木、核桃木或牛角製作,外形呈秦漢古幣狀或人字形,柱的上端開有小孔,琴弦穿過其孔並支弦於琴面上,七個琴柱在面板中部斜向排列。張七條琴弦,最早使用棕絲或馬尾搓成,後用羊的腸衣弦,現在使用絲弦或鋼絲弦。琴弦一端纏於弦軸上,另一端穿過弦孔,縛弦於弦孔內側的小木棍上,或弦頭在孔內側打結,也有直接在琴尾岳山上鑽孔系弦的。琴弓用竹片或細竹作弓桿,系以馬尾為弓毛,弓桿長50厘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