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縣中國旅行社

揭西縣中國旅行社

揭西縣中國旅行社位於河婆鎮霖都大道116號,開業於1989年,主要經營旅遊業務。

揭西縣中國旅行社

揭西縣中國旅行
地址:河婆鎮霖都大道116號
類   別:旅館
郵 編:515400
行   業:旅館業
註冊日期:1989-12-26
聯 系 人:張展美

相關資料

揭西縣地理位置

揭西縣中國旅行社揭西縣中國旅行社

揭西縣位於廣東省東部,蓮花山南麓,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地處東經115‘36,至116‘18,,北緯23’18,至23‘41,。東面與揭東縣相連,西南與陸河縣、普寧市接壤,西北與豐順、五華縣毗鄰。
北回歸線就是北緯緯度為23°26′的那條緯線根據地球的不規則球體,準確緯度應是在23°26'30"。揭西縣地處蓮花山余脈南麓,潮汕平原西北部,北依大北山,南臨榕江水。位於東經115°36’~116°11’,北緯23°18’~23°41’。北回歸線23°26'30"【位置在下灘村與厚埔村兩村交界處,揭西一中偏南處,根據Google earth】橫貫縣境,從河婆鎮北邊通過。回歸線的奇怪現象:北回歸線以南植物到葉子要比以北大要綠點,也許是比較靠近赤道的關係!揭西河婆北回歸線位置
政區沿革 1965年從揭陽縣劃出西北部13個公社(鎮)和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設定揭西縣。1975年將普寧縣的3個大隊劃歸揭西縣管轄。原隸屬汕頭專(地)區,後隸屬汕頭市,1992年汕頭市劃分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市,揭西縣隸屬揭陽市管轄。縣政府駐河婆鎮。
政區劃分 全縣轄16個鎮、4個鄉、6個國營農林場,有280個村民委員會,37個居民委員會,1641個村民小組。
人口面積 全縣總人口88.6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47萬人,農業人口70.18萬人。旅居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約54.6萬人。 民族構成以漢族為主,還有壯、回、苗、滿、畲、黎等12個少數民族。客家話和潮州話為地方語言。全縣東西長51公里,南北寬36.6公里,總面積1365.3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126.7萬畝,耕地面積29.76 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0.42畝,人均山地1.78畝
自然地理條件
地貌 揭西縣是廣東省的山區縣之一。 山地(含丘陵在內)占全縣總面積84.9%。西北部高山,中部丘陵,東南平原。 以全縣最高海拔1222米的李望嶂為主峰的大北山區,山巒疊嶂,形成一個天然屏障, 自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為開闊平原,最低海拔3.2米(棉湖貢山洋)。
氣候 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充足。年平均氣溫21.1°C,1月份為12.7°C,7月份為28.1°C,極端高溫是1982年7月28日為37.3°C,極端低溫是1976年1月17日為-2.4°C。日照年平均1884小時,最多的1971年達2262小時,最少的1975年僅1576小時。無霜期300天以上。霜日多數出現在12月至2月。年均降雨量2105毫米,降雨量較多的坪上蓮花山年平均降雨量2612毫米。
水文 境內97.4%的面積屬榕江水系。全縣河流總長298.9公里,其中榕江南河在縣境內河段71.7公里,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境內11個鎮。河流密度每平方公里為0.219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8.172立方米。
自然資源 揭西縣水力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21.6 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有13.9 千瓦。 目前已建成龍 頸、北山、橫江等大中小型水庫63座,建成中小型水電 站75座,裝機容量9.34 55-千瓦,年發電量3.75億千瓦 時,其中揭陽市屬4座電站,裝機容量4.03萬千瓦,年 發電量1.4億千瓦時。地熱資源豐富,溫泉多,流量大, 溫度高,主要溫泉12處, 自然湧泉量每秒7.32至10公 升,水溫58°C至84°C,為水產養殖提供得天獨厚的條。 山地廣闊,主要樹種有松、杉、桉、相思、格木等。主要 水果有柑桔、香蕉、油柑、桃李、橄欖、龍眼、荔枝、無核黃皮、獼猴桃等。金屬礦產種類較多,主要有鎢、錫、 銅、鉛、鋅等。非金屬礦種主要有優質礦泉水、稀土、瓷 土、水晶石、 甲長石等。稀土、瓷土儲量尤為豐富,品質 優良,稀土儲量約20萬噸,瓷土儲量在5億噸以上。還有豐富的中草藥和野生動物資源。
自然災害 揭西縣地近沿海,颱風較多,平均每年4.8次,多發生在7月和8月。春季低溫陰雨,晚秋寒露風,冬季輕霜有時冰凍,對農作物的生長有一定的影響。
經濟發展概況
建縣以來,揭西縣經濟有較快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1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44.53億元, 比2000年(下同)增長7.3%;工農業總產值64.83億元, 比增12%。
農業 揭西縣歷來以農為主。盛產水稻、小麥、甘薯、糖蔗、花生、黃紅麻,還有馬鈴薯、蘑菇、生薑、蔬菜等。耕作制度多為稻、稻、麥(蔬菜)。1988年揭西縣被列為廣東省唯一的小麥生產基地縣, 1997年被列入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縣。糧食生產連年獲得豐收,2001年糧食總產19.73萬噸。近幾年來,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高產、高質、高效農業。突出抓好甜玉米、青欖青梅、茶葉、蔬菜和珍禽五大龍頭企業建設。目前,全縣累計創辦甜玉米基地1.1萬畝、青欖基地9萬畝、青梅基地3,5萬畝、茶葉基地4.3萬畝、蔬菜基地11萬畝,珍禽年飼養量150萬隻,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主導產業。2001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1.05億元,農村人平年純收入達3100元。
工業 建縣之初, 以小手工業為主,經過30多年的努力,現已擁有醫療器械、汽車配件、機車製造、塑膠、紡織、陶瓷、印刷、稀土、電器、五金、建材、食品等20多個門類,形成了比較完整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2001年全縣工業總產值53.78億元。主要的工業產品有系列的高新技術醫療器械、汽車配件、機車、變壓器、電子計量器、軸承、 日用陶瓷、建築瓷、小五金工具、電纜、電線、矽鐵、毛巾、塑膠製品、電子琴、石板材、餅乾、礦泉水等。近幾年來,個體私營企業迅猛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棉湖的五金、 電線、 電纜、塑膠、彩印,河婆的機車、汽車配件、 電子琴,灰寨的紡織,鳳江的涼果加工等特色行業和特色產品。“三資”和“三來一補”企業逐年增加,目前已發展到236家。
商業外貿 全縣擁有綜合、專業市場31個,總面積達17.3萬平方米。在實行市場規範化管理工作中,棉湖中心市場被評為國家級文明市場。從事商品流通的零售網點9161個,從業人員1.6萬人。200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9。32億元,集市貿易成交額7.35元。
2001年,外貿出口總值1155萬美元,主要出口產品有抽紗、服裝、毛巾、醫療器械、化工機械、陶瓷、電子玩具、打包機、五金製品等,遠銷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實際利用外資948萬美元。
財稅金融 財稅收入穩步增長。2001年,全年工商各稅收入10205.9萬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753萬元,其中地方工商各稅收入3483萬元。財政總收入3.10億元,財政總支出3.09億元。金融安全平穩運作。2001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款31.9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4.45億元,現金累計淨投放12.24億元。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社會保險覆蓋全社會,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全面實現社會化發放。
基礎設施概況
交通運輸 全縣境內有公路總長748.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密度54.8公里,20個鄉鎮和280個行政村可通汽車。全縣擁有機動車16872輛,全年總貨運量487.6噸。特別是1992年以來,全面進行公路升級改造,水泥公路由1992年的10.4公里增至現在的280.3公里,實現了鄉鎮公路水泥化,被評為廣東省“八五”期間交通建設先進單位。全縣有出境公路6條,連線國道和省道,縣城至國道324線38公里,棉湖鎮至省道1930線8公里。
郵政通信 1980年9月縣城開始使用程控電話,至2001年,全縣程控電話總容量12.5萬門,電話普及率達每百人10部,實現了電話交換程控化、傳輸數位化。全縣程控電話網路和6蕊光纜480路數字微波通訊可直撥全國各地和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移動通訊覆蓋全縣;開設3個尋呼台,開辦了DDN專線、網際網路、視聆通、 圖文傳真、郵政特快專遞等郵電業務。 1992年列為全國郵電業務收入百強縣之一。
電力建設 全縣擁有22萬伏輸變電站1座、11萬伏 輸變電站4座,3.5萬伏輸變電站6座,5000千瓦火力發 電廠1座, 與省電網聯結形成了水電、火電和省市電網三 位一體的供電系統,2001年基本完成農村電網第一、二期 改造任務,農村到戶電價降至每千瓦時0.89元,為發展 工業生產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創造了較好的條件。用電價 格分類計算,對“三資”企業和工業園區的用電給予優惠。
供水設施 揭西縣淡水資源奉富,縣城供水系統日供 水可達4萬噸,棉湖自來水廠日供水可達2萬噸,能給生產 和生活用水提供足夠保證。
旅遊業概況
揭西縣奇山秀水,爭妍鬥勝。旅遊資源豐富,全縣有大小景點188個,名勝古蹟48處,其中主要景點35個。 霖田祖店、天竺古岩、廣德洞天、寶塔飛渡、龍潭飛瀑、 轟鳴仙石、雲湖兩月、石靈古剎等稱為揭西八景。近年又 新開發了大洋旅遊度假村、龍山風景區、黃滿礤瀑布、棉 湖古打鐵街等景點。還有周恩末、蔣介石、廖仲愷東征時駐足過的棉湖興道書院、河婆大光學校、大同醫院、 中華醫院等重要歷史紀念地。
霖田祖廟 相傳建於隋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原名明貺廟,又名三山祖廟,俗稱大廟。在河婆鎮之西2公里的玉峰東麓。廟前有拱形石橋,石門內是大院,有正殿、後殿、斜殿,共有59尊神像。廣東、福建、台灣三省及東南亞各國有幾百座三山國王廟都源於此廟。八十年代以來,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資500多萬元,將祖廟修葺一新。三山祖廟現正成為粵東地區的旅遊勝地,港澳台同胞、海外僑
胞和潮汕地區的遊人香客前末觀光瞻拜的絡繹不絕,被汕頭市旅遊局定為重點旅遊點。
天竺岩 坐落河婆鎮西南4公里處的銀山山腰中,寺內一天然石洞,上為巨石覆蓋,刻“天竺岩”三字。岩內後殿供奉如來佛祖、十八羅漢、四大金剛神像。據《廣東通志》記載,此岩建於宋嘉定中期,1981年被縣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德庵 位於河婆鎮之東2公里的老虎竦山腰。此庵建於清初,庵堂建築在一個完整的大石上面,庵下奇石如林,前後古木參天。在庵前懸崖之下,有一洞口,叫“別洞天”, 沿洞內迂迴步級而上, 可直達庵門, 坐在庵門,可鳥瞰河婆全景。庵內供奉佛祖、觀音菩薩和十八羅漢。庵的左側有一註生娘娘廟,離庵百餘米有一個石窟供奉“羅福山’’神位,又叫“下庵”。庵後還有多處石窟,內寬百米,迂迴曲折,深不可測。該庵經過重修更為壯觀。1981年定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潭飛瀑 在南山鎮之西北,有兩個龍潭:一是上龍潭, 又稱條河龍潭;二是下龍潭,又稱田心龍潭。上龍潭位於龍潭河上游,流水湍急,飛下高岩。此岩高達50米,上有巨石聳立兩旁,酷似石門。下插深潭,飛流直下,激起狂波,沖成深潭,石潭廣敞,深不見底,潭水發黑,望之心悸。古昔之時,如逢春旱,則有潭邊求雨的祭禮,世稱“打龍潭”。下龍潭位於灰寨河上游,流至田心村之北,結成龍瀑深潭。下龍潭上游,興建了北山水庫和電站,其水管長達1200米,落差達500米,為潮汕落差最高之電站。
大洋旅遊度假區 大洋鄉地處揭西縣城東北30公里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之上。高海拔與亞熱帶氣候相互作用的特點,使該地山清水秀,雲霧繚繞,盛夏亦如涼秋,是避暑度假的勝地。二十年代即有英、美、法、德的傳教士、商人在此建別墅山莊、教堂、學校。1994年,旅居馬來西亞的鄒順達先生投巨資興建大洋旅遊度假區。規劃建設的項目有: 國際高爾夫球場、度假村、會議中心、直升飛機場等。 目前,三十六洞國際高爾夫球場首期十八洞已竣工,大洋國際高爾夫球俱樂部正式開業。度假村、會議中心、娛樂城等配套設施也已逐步完善。
近幾年來,揭西縣旅遊業發展很快,打出“韻味獨特潮客風,綠色生態揭西遊”的品牌,旅遊觀光者逐年增加。1990年以來,到揭西縣旅遊、訪問、尋根探祖、從事各項活動的外國、港澳台同胞、僑胞和國內旅遊者日益增多,2001年,全縣共接待遊客26.2 萬人次。揭西已成為粵東地區的旅遊勝地之一。
記錄:
●2001年,揭西被國家批准為第六批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區創建單位;
●2005年,揭西成功舉辦首屆生態旅遊文化節;
●2005年,揭西青欖種植和龍源科技園分別被評為國家級和省級優秀農業標準化示範區;
●2006年,以黃滿磜瀑布旅遊區為載體的京溪園鎮粗坑村獲得“自然生態最美鄉村旅遊示範區(點)”稱號;
●2007年初,被廣東省可持續發展協會等單位評為“廣東省綠色名縣”; 京明溫泉度假村經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評定委員會驗收,國家旅遊局批准,榮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稱號;
●2007年9月,揭西榮膺港澳及海外華人眼中最具南國特色的生態旅遊縣;
●2001年以來,揭西先後投資12億元建設旅遊項目,建成京明溫泉度假村、黃滿磜瀑布風景區、大洋旅遊度假區、石內河漂流等一批景區景點,大北山森林公園也將於第二屆生態旅遊文化節落成開業。
摘要:
●200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到揭西考察,他讚美揭西風景怡人,十分關心生態旅遊業的發展,肯定揭西的定位、發展思路。
●揭陽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萬慶良多次到揭西調研,他說要把揭西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旅遊資源優勢和經濟發展優勢,統一思想,明確定位,全力推進,打造揭西黃金旅遊圈、粵東生態後花園、廣東旅遊品牌。
●揭西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黃隴章用“好山、好水、好空氣、好風景、好心情”評價當地,稱揭西有豐富的綠色生態資源,綠色生態是揭西加快發展的靈魂,發展揭西縣域經濟要“踏著‘綠'的鼓點、舞出‘山'的神韻”。
展望:
社會發展概況
文化藝術 在縣城有縣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鄉鎮設文化站20個。縣圖書館藏書2萬余冊,縣博物館收藏有舊石器時代以來的文物428件。全縣有影劇院14座,潮劇團1個演職員38人,業餘劇團2個。還出版《揭嶺》、《鄉情》、《北山文藝》等刊物和《揭西民間故事》。
教育 2001年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08所,在職教師7546人,在校學生171576人。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全民增強了教育意識,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使辦學條件大大改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1995年通過省、市“普九”達標驗收,1996年被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2001年認真做好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
階段免收書雜費工作,解決了15033名學生入學難問題,有效控制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流失。
科技 1976年成立縣科學技術協會,1978年成立縣科學技術委員會,1994年成立“揭西縣科技進步基金會”1999年建成“揭西縣科技信息網路中心”。全縣有科研機構2個,科研團體10個,科技人員13642人,其中高級職稱273人,中級職稱2197人,初級職稱11172人,農民技術員84人。
醫療衛生 設有縣人民醫院、中醫院、棉湖華僑醫院、骨傷科醫院、慢性病防治站、婦幼保健院、衛生防疫站、藥品檢驗所、衛生技術培訓中心等醫療防疫單位, 鄉鎮設中心衛生院6所、衛生院14所,鄉村衛生室357個。全縣擁有病床694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386人。1999年建成投資1000多萬元的棉湖華僑醫院,縣人民醫院門診大樓、住院樓已投入使用,醫療衛生事業實現初級衛生保健
目標。
廣播電視 全縣有縣級電視台、廣播電台、有線電視台各一座。“揭西電視台”於1994年國慶節正式開播。各鄉鎮有調頻台10個,電視差轉台30座,安裝有線電視20萬戶,電視覆蓋率達到96%。
體育 全縣有400米標準田徑運動場、燈光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等。等級裁判員92人,其中一級裁判員4人;等級運動員107人,其中運動健將3人。1976年建縣少年兒童業餘體校,分田徑、籃球、排球、桌球班,向上級輸送運動員129名。2001年揭西籍體育健兒在第九屆全國運.動會上獲得了2項冠軍。
環境保護 把環境保護與創建國家生態示範縣結合起來,推動環保事業的發展。2001年我縣把生態縣建設列入“十五”規劃綱要,並全面啟動項目建設。全面落實環保目標任期責任制,加大環保投入,強化環境管理和生態建設,確保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目前,我縣已建成新的環保中心大樓,並配備一批環境監理、監測儀器設備。組織對榕江南河進行綜合整治,大大減少了水質污染。大北山森林公園也著手進行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揭西各鎮簡單介紹
揭西縣揭西縣在廣東省東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縣人民政府駐河婆鎮。1965年劃揭陽縣西部和陸豐縣五雲、上砂等地置縣。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西部境地,故名揭西。
河婆鎮 揭西縣轄鎮。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縣境中西部。1965年析置揭西縣,始為揭西縣治。明初有南關城,後為兵亂所毀。明洪武年間(1368 —1398),姓何老婦在南關城廢墟上設賣茶寮,人稱“何婆”,後成圩鎮稱何婆寮。近代改稱河婆。此村是首站, 改為此名。
棉湖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部。創於北宋仁宗年間,古名道江,又稱雲湖,後因雲湖沿岸多木棉樹,故名棉湖。元代建棉湖寨。清代已成為重要集鎮,稱棉湖市。
東園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部、榕江南河中游北岸,鄰接揭陽縣。鎮因駐地名。明萬曆年間(1573—1620)建村。原名冬茄園,以後諧音簡稱東園。
塔頭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部。鎮人民政府駐山寮。鎮因塔頭圩而得名。圩緊*五經富水邊,俗稱大頭埠,方音諧音塔頭埠,今稱塔頭圩。
鳳江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部。鎮人民政府駐舊厝。主要由鳳湖、陽夏、鴻江三地組成。取鳳湖之“鳳”,鴻江之“江”而得名。
金和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南臨榕江南河。鎮人民政府駐牛埔圩。1956年成立金和鄉,取金坑村之“金”,和順村之“和”,合稱金和。
大溪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鎮人民政府駐嶺埔。當地人稱南河為大溪,故名。
錢坑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南部。宋初錢姓人居此,原名錢家寨。元初錢姓他遷,又榕江南河流經,改為錢坑。
京溪園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部。清末已在嶺溪村南邊形成京溪園圩,鎮因圩名。
五經富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鎮以駐地名。元至正十六年(1356)曾姓人從北方展轉五華河口後到此,設打鐵鋪五間,得名五家鋪 ,後以敬重儒家五經,取五家鋪諧音,名五經富。
灰寨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部。鎮人民政府駐坡洋村。因灰寨圩得名。據稱古民居多為石灰三合土建造房屋,人稱灰屋,建圩稱灰寨圩。
南山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中部。因處大北山南麓而得名。
龍潭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中部。鎮人民政府駐白棉湖。因境內龍潭水而得名。
坪上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南部。鎮以坪上圩為名。
五雲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相傳古代有 5個仙洞,稱五雲洞,後簡稱五雲.
上砂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西部。因上砂河而得名。
良田鄉 揭西縣轄鄉。在縣境北部。鄉人民政府駐田心村。相傳古代居住分散,鄉民為交納稅賦,在此湊買部分田地為交稅之本,名糧田,後改為良田。
[編輯本段]郵政編碼相關鎮/鄉
515438 棉湖鎮新寨居委北門巷, 棉湖鎮興中路, 棉湖鎮米街寧古巷, 棉湖鎮新寨居委直街郵編
515437 東園鎮曾大寮, 東園鎮, 東園鎮桃圍村, 東園鎮赤岩村郵政編碼
515436 塔頭鎮保西村, 塔頭鎮闊園村, 塔頭鎮舊住村, 塔頭鎮潭新村郵編
515435 鳳江鎮洪湖村, 鳳江鎮陽南村, 鳳江鎮東光村, 鳳江鎮花寨村郵政編碼
515434 金和鎮金光村, 金和鎮杜唐村, 金和鎮和東村, 金和鎮金園村郵編
515433 大溪鎮新樓村, 大溪鎮井美村, 大溪鎮慶光村, 大溪鎮井新村郵政編碼
515432 錢坑鎮錢北村,錢坑鎮錢東村, 錢坑鎮南光村, 錢坑鎮郵編
515431 京溪園鎮, 京溪園鎮甲溪村, 京溪園鎮新洪村, 京溪園鎮嶺溪村郵政編碼
515429 五經富鎮溪東鄉七村, 五經富鎮中和村, 五經富五新村, 五經富鎮文聯村郵編
515428 灰寨鎮柑坑村, 灰寨鎮後聯村, 灰寨鎮新圖村, 灰寨鎮河伍村郵政編碼
515427 南山鎮關西村, 南山鎮楊梅坪, 南山鎮分水村, 南山鎮西友村郵編
515426 龍潭鎮泉水塘, 龍潭鎮高田村, 龍潭鎮龍東村, 龍潭鎮井西村郵政編碼
515425 坪上石夾村, 坪上鎮潭角村, 龍潭鎮南福田, 坪上鎮連城村郵編
515424 西田鄉河新村, 良田鄉, 西田鄉嶂上村, 西田鄉雙水村郵政編碼
515422 五雲鎮鵬嶺村, 五雲鎮平嶺村, 五雲鎮崬坑村, 五雲鎮石陂村郵編
515421 上砂鎮北湖村, 上砂鎮上聯村, 上砂鎮雙豐村, 上砂鎮徑心村郵政編碼
515400 河婆鎮新河路, 河婆鎮新四村, 河婆鎮嶺豐村, 河婆鎮河山南路郵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