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吳道台府

揚州吳道台府

揚州吳道台府位於江蘇揚州,仿造寧紹道台府所建,系揚州唯一浙派建築

吳道台府位於江蘇揚州,仿造寧紹道台府所建,系揚州唯一浙派建築。像“九十九間半”吳道台宅第這般規整宏偉的,已碩果僅存,這是光緒年間浙江寧紹道台吳引孫聘請浙江工匠仿造寧紹道台府,在揚州修建的一座私人宅府,是揚州唯一一處浙派古住宅建築群,也是揚州最大的官宅建築。揚州明清建築成百上千,民宅、商宅、官宅各具特色,但是以官宅最為稀少,而如吳道台宅第這般占地面積上萬平方、五路七進的大官宅真是絕無僅有了。其規模之大、構架之奇、文史之豐,在揚州清末住宅中堪稱首屈一指。
揚州吳道台府揚州吳道台府外景

道台府中的“揚州元素”

揚州吳道台府道台府門口

大門廳盡顯官宅氣象宅第五路住宅現存三路,其二路住宅開有坐北朝南的八字式大門廳。趙立昌介紹,這種門廳為官府之“台門”,大門叫金柱門,門的左右有約1.5米高的抱鼓石一對,系青石製成,表面非常光滑,有“明鏡高懸”的意義。“圓形抱鼓石普通百姓是不能用的,民宅商宅門前,只能用長形或方形的抱鼓石。”“這個門廳,磚雕、石雕、木雕三位一體,可以說是揚州唯一。”趙立昌介紹說,這門廳之上浮雕圖案有數十種之多,內容涉及植物、動物、器物和人物,其寓意除吉祥安泰外多是“官場語言”,有平升三級(瓶上插三桿戟)、翎頂輝煌(瓶上插三根羽毛)、一品清廉(一枝荷花)等等。門廳內懸“傳臚”金字匾額,為吳引孫之弟吳筠孫所書。吳筠孫在光緒二十年殿試時得二甲第一名,稱之為“傳臚”。儼然一座“寧紹道台府”宅第雖說是典型的浙派建築,但因建於揚州,它的建築細節也多多少少體現出不少的“揚州元素”來。如用材上,寧波房子地面大多以石料鋪就,吳道台宅第也用了不少石料,同時,宅第內的朱金木雕也是寧波建築的一個特色,這都印證了其與寧波建築的“血脈”關聯。但是,吳道台宅第除室外天井、火巷使用石料外,室內卻使用了方磚,藉以防滑,這是結合了揚州建築的風格;

揚州吳道台府肅靜,迴避

在木結構、屋面、油漆、建築型式等方面,吳道台宅第與浙東建築也互有異同。測海樓體現砌房造屋規制宅第東北角測海樓,原有藏書8020種,247759卷,是我國現存最完好的個人藏書樓,它幾乎照搬了寧波天一閣的建築風格,構架格調和天一閣相似。前後重檐,兩山牆砌高聳“五嶽朝天”防火牆。 若說區別,測海樓和天一閣的平面布局不盡相同。寧波天為一閣六開間,但吳道台宅第為五開間,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取面闊一順五間即為陽數,這是封建社會官宦人家砌房造屋的規矩

揚州吳道台府內宅

古城的一道風景線

揚州吳道台府吳道台門前的簡介
吳道台府,是光緒年間,儀征人吳引孫的宅邸,因為他做過道台的官職,被稱為吳道台府,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房屋五排140多間,現完整保存三排。

吳道台宅第建於晚清,宅主吳引孫歷任浙江寧紹台道道員、廣東按察使、署理新疆巡撫、浙江布政史等官職。喜歡藏書

揚州吳道台府道台出巡的轎子

吳道台宅建築規模宏大,結構精巧,雕刻精細,是揚州獨具一格的古住宅建築群。
宅內的一眼水井無論乾旱多么嚴重,它的水位永遠不變;測海樓前的金魚池,即使用抽水機連續抽水幾天幾夜,池內的水不會見底,因為有一條地下管道於古運河貫通,金魚池百年來毫無淤塞腐變。這一獨特奇觀常令遊人驚嘆不已
揚州吳道台府後院

道台府的研究價值

吳道台宅於1982年定為揚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吳道台名引孫,字福茨,先世系安徽歙縣人,自高祖遷居揚州。吳引孫於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光緒十四年,在浙江寧紹道台任上,聘請浙江上匠來揚建設私宅,整個宅第為長方形大院落,東西長80米,南北寬70米,建築面積2950平方米,原有房99.5間,今剩86間。宅第規模宏大,結構精巧,雕工精緻,保存完好,以浙江建造法則為基礎,又揉合了揚州傳統的建築風格,為揚州古建築中獨具一格的住宅建築群。中軸線上有門廳、西式樓、朱雀廳、涼廳、魚池、測海樓等建築,西部為內宅,前後三進,周以迴廊,以開闊的石板天井相隔,高大寬敞。門廳是磚刻門樓,配以兩個圓形大石轂,氣勢宏大。魚池由矩形花崗石砌成,長方形,四周置鑲花鐵欄桿,池水與宅外水域相通。魚池之大,為揚州之最。
入大門西行數十步,便至門堂。門堂兩側各立一齊人高的石鼓,托以捲雲石雕基座。門廳上置卷棚,拱式軒梁,其木雕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樑柱下端為雲紋石雕鼓磴。門牆下為青石基座,浮雕香爐漢瓶喜鵲登梅等圖案,其上,據傳為磚雕飛蝠,惜為水泥所封,再上是磨磚起線滾頭鑲框,中嵌磨磚幾何圖案。整個門廳深得浙派神髓,為揚州僅見。
入門廳,見一方寬敞的天井,左右各有廊房三間,西南廳房五間,廊東有耳門通東北隅的魚池、測海樓。“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古院的書香常常縈繞在我的夢中。測海樓保存完好,是吳家的藏書樓,據介紹,當時的藏書在全國都是少有的。吳氏測海樓在魚池之北,上下兩層,為著名藏書樓,名冠一時,宣統二年(1910年),吳氏即編成《測海樓藏書目錄》,有12卷之多,由此亦可知其藏書之富。內中《蘇長公密語》《大樂律呂元聲》等書均為諸家所珍,至今尚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珍藏。吳氏重視收藏地方志,如明弘治刊本《八閩通志》《延安府志》,明嘉靖刊本《廣西通志》等明代天一閣散出的多種地方志更是海內孤本。光緒二十一年還是抄明嘉靖本《嘉靖惟揚志》,此抄本亦為世所珍,今存台灣。測海樓藏書雖已散失(一部分存北京圖書館,一部分存台灣,少部分流散海外)。
“有福讀書堂”位於測海樓底層,取有福方讀書之意。吳氏後代多受書益,吳征鑄,著名劇作家;吳征鑒,著名的醫學生物學家;吳征鎧,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吳征鎰,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分類學家。一門中出了這么多傑出人才,這在全國也少見。
廂廊西,中有門通火巷,火巷闊二米。據古建築專家趙立昌先生介紹:牆面檐口下為條磚勾縫角砌,檐口上為“一斗一臥”勾縫空斗牆,牆面間隔排列鐵制巴局,為揚派風格。火巷盡頭是花園,今已毀。
火巷西現存兩進房屋,均為一排七間(實為明五暗七)。庭院四面皆置卷棚迴廊,到處可見精美木雕,石雕。特別是四面轉角伸展大弧形彎曲懸挑角梁,及其垂吊精巧木雕大花籃,據介紹,其構造在建築學上具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相關景點

揚州東關街揚州瘦西湖

相關連線

http://www.yznews.com.cn/yzrb/html/2008-10/17/content_295561.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