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薪二首

《採薪二首》是明朝詩人王守仁的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採薪二首 

【創作年代】明朝

【作者姓名】王守仁 

【文學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採薪二首

(一)朝采山上薪,暮采谷中栗。深谷多淒風,霜露沾衣濕。採薪勿辭辛,昨來斷薪拾。①晚歸陰壑底,抱瓮還自吸。薪水良獨勞,不愧食吾力。② 

(二)倚擔青岩際,歷斧崖下石。③持斧起環顧,長松百餘尺。徘徊不忍揮,俯略澗邊棘。④同行笑吾餒,爾斧安用歷?⑤快意豈不能,物材各有適。⑥何以相天子,眾稚詎足識。⑦

作品注釋

①採薪:砍柴。

②薪水:砍柴打水。

③歷:同厲,磨刀的意思。

④略:通掠,強取之意。此處是撿拾的意思。

⑤餒:餒怯,在困難或挫折面前失去信心,退縮不前。

⑥適:用處。

⑦稚:稚弱,不曉事理。詎:豈能。足識:充分的認識。

作品譯文

(一)早晨到山上砍柴,傍晚去山谷中采栗子。深谷中淒風苦雨是常有的,霜露總要把衣服打濕。砍柴不要害怕辛苦,昨天我還來拾取過斷落的柴禾。晚上回到陰溝底下,自己還抱著水罐去把水打。砍柴打水都要靠自己勞動,自食其力才不會感到慚愧。

(二)在青崖旁邊歇下擔子,在山崖的石上把斧子磨。拿著斧子起身環顧,那棵高大的松樹有百多尺。許久徘徊不忍心揮動斧子,俯身去拾澗邊的柴禾。同行的人笑我沒有勇氣,說你的斧子還用得著磨?揮斧砍樹的快意我難道做不到嗎?任何東西都有自己的用處啊。不悟此理憑什麼去輔佐天子,這些人哪裡有這樣的認識。

作品簡析

第一首是對勞動和自食其力的讚美。從詩中可以看出,王守仁在龍場的謫居生活是十分艱苦的,砍柴打水都需要自己勞作,但王守仁對這樣的生活不覺其苦反覺其樂,即表達出陽明的達觀,又體現了王守仁“不輕鄙事”的思想境界。第二首詩記敘的雖是勞動的過程,但有很強的哲理。詩人通過對砍樹的認識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可能對社會作出貢獻,不可輕意的去損傷人的長處。

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1529),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二十八歲參加禮部會試,名列前茅,中了進士,授兵部主事。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1517年(正德十二年),江西、廣東等地爆發民亂,王守仁被朝廷重新啟用,並平定了寧王等叛亂,立下赫赫戰功。王守仁不但武功非凡,他也是著名的儒學大師,著有《傳習錄》等重要的著作,是儒家心性學說的集大成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