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

德國總理

德國總理(Kanzler)一詞來源於拉丁文的"cancellarius",在中世紀表示一個皇家的官員(Geistlicher),他經常在一個由"Kanzlei" (拉丁語"cancelli" - 欄桿;柵欄)隔開的地方簽署檔案。後來亦指帝國總理、首席總理(Erzkanzler)。在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時代,他掌管的機構是重要機構(Erzamt)之一。

基本信息

介紹

德語的總理(Kanzler)一詞來源於拉丁文的"cancellarius",在中世紀表示一個皇家的官員(Geistlicher),他經常在一個由"Kanzlei" (拉丁語"cancelli" - 欄桿;柵欄)隔開的地方簽署檔案。後來亦指帝國總理、首席總理

(Erzkanzler)。在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時代,他掌管的機構是重要機構(Erzamt)之一。

歷史

在普魯士和奧地利,19世紀的帝國結束之後,總理的職位又重新被引入。俾斯麥在北德意志邦聯時期(1867-1871)任聯邦總理,在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後任帝國總理 (Reichskanzler)。

二戰之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其總理簡稱聯邦總理(Bundeskanzler),但是不僅德國聯邦政府的首腦被稱為“聯邦總理”,奧地利政府的首腦也稱聯邦總理(Bundeskanzler)。

現任總理

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1954年7月17日生於漢堡。物理學博士。1978–1990年在民主德國科學院物理化學中心研究所工作。1990年8月加入基民盟。1991年任基民盟聯邦副主席。1991–1994年任聯邦婦女和青年部部長。1994–1998年任聯邦環境、自然保護和反應堆安全部部長。1998–2000年任基民盟總書記。2000年4月起任基民盟主席,2002年9月至2005年11月兼任聯盟黨議會黨團主席。2005年11月22日出任德國第一位女總理,也是德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理。2009年10月28日連任。2013年12月17日再次連任。已婚。

歷任德國首相、總理

德意志帝國首相

奧托·馮·俾斯麥奧托·馮·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1871-1

890)

列奧·馮·卡普里維伯爵(Count Leovon Caprivi)(1890-1894)

霍恩洛厄-希靈斯菲斯特(1894-1900)

伯恩哈特·馮·比洛(Prince Bernhardvon Bülow)(1900-1909)

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Theobaldvon Bethmann-Hollweg)(1909-1917)

格奧爾格米斯(Georg Michaelis)(1917)

喬治·弗里德里希伯爵馮·黑德林(Count Georgvon Hertling)(1917-1918)

巴登親王馬克斯·馮·巴登(Prince Maximilianof Baden)(1918)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SPD)(1918)

魏瑪共和國總理

菲利浦·謝德曼(Philipp SCHEIDEMANN)1919年2月13日—1919年6月20日

古斯塔夫·鮑爾(Gustav BAUER)1919年6月21日—1920年3月26日

赫爾曼·穆勒(Hermann MUELLER)1920年3月27日—1920年6月8日

康斯坦丁·費倫巴赫(Konstantin FEHRENBACH)1920年6月25日—1921年5月4日

約瑟夫·維爾特(Joseph WIRTH)1921年5月10日—1922年11月14日

維爾海姆·古諾(Wilheim CUNO)1922年11月22日—1923年8月12日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Gustav STRESEMANN)1923年8月13日—1923年11月23日

威廉·馬克思(Wilheim MARX)1923年11月30日—1924年12月15日

漢斯·路德(Hans LUTHER)1925年1月15日—1926年5月12日

威廉·馬克思(Wilheim MARX)1926年5月16日—1928年6月12日

赫爾曼·穆勒(Hermann MUELLER)1928年6月28日—1930年3月27日

海因里希·布呂寧(Heinrich BRUENING)1930年3月30日—1932年5月30日

弗朗茨·馮·帕彭(Franz VONPAPEN)1932年6月1日—1932年11月17日

庫爾特·馮·施萊謝爾(Kurt VONSCHLEICHER)1932年12月3日—1933年1月28日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933年1月30日—1934年8月19日

第三帝國總理

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

1、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933年1月30日-1945年

4月30日 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納粹黨)(全權委任法頒布,終止憲法,議會失去權力。1934年8月2日後總理一職由國家元首兼任、“總統(Der Führer)”被稱為元首。任內自殺。)

2、約瑟夫·戈培爾1945年4月30日-5月1日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納粹黨)(因希特勒的遺書提名為總理,上任不久後自殺。)

3、路德維希·格拉夫·什未林·馮·克羅西克1945年5月1日-5月23日無黨籍(卡爾·鄧尼茨任命、代理臨時政府(弗倫斯堡政府)總理。德國投降後被盟軍逮捕審判、判處10年監禁,後被大赦。)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

1、奧托·格羅提渥(Otto Grotewohl)1949年10月12日—1964年9月21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2、維利·斯多夫(Willi Stoph)1964年9月21日—1973年10月3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3、霍斯特·辛德曼(Horst Sindermann)1973年10月3日—1976年10月29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4、維利·斯多夫(Willi Stoph)1976年10月29日—1989年11月8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5、漢斯·莫德羅(Hans Modrow)1989年11月8日—1990年4月12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6、洛塔爾·德邁齊爾(Maziere)1990年4月12日—1990年10月2日 基督教民主聯盟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

康拉德·阿登納康拉德·阿登納

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1949年

9月20日—1963年10月15日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

路德維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1963年10月16日—1966年12月1日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

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Kurt Georg KIESINGER)1966年—1969年社會民主黨、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

維利·勃蘭特(Willy BRANDT)1969年—1974年5月6日自由民主黨

代總理瓦爾特·謝爾(Walter Scheel)(1974年5月7日 - 1974年5月16日)自由民主黨

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1974年5月6日—1982年10月1日自由民主黨

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1982年10月1日—1998年10月27日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

格哈德·施洛德(Gerhard SCHROEDER)1998年10月27日—2005年11月21日 德國綠黨

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2005年11月21日—今 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社會民主黨

默克爾訪問希臘

德國總理默克爾2012年10月9日前往雅典,對希臘進行歐債危機以來的首次訪問。但這次的“友好之行”卻遭到了當地民眾的強烈抵制。

默克爾訪問希臘的訊息公布之後,希臘在野黨即聯合工會號召民眾舉行示威遊行,反對歐元國對希臘的貸款條件。從德國記者報導的電視畫面來看,在默克爾的專機降落之前,希臘首都的歐摩尼亞廣場已聚集了抗議民眾。雅典警方加強了政府工作區的安全警衛措施,派出幾千名警力維持秩序,關閉了通往政府工作區的捷運站,並逮捕了一些製造騷亂的示威者。

默克爾到訪之後,萬餘人在希臘議會門前集會,抗議政府推行緊縮政策,指責默克爾是造成希臘高失業率以及經濟衰落的“元兇”。

德國政府在宣布默克爾訪問希臘時,已經放風要求希臘繼續實行緊縮及改革措施。該國政府發言人說,是否對希臘繼續發放貸款,決定因素是由歐委會、歐洲央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組成的“三駕馬車”小組對該國的調查報告。德國經濟部長羅斯勒也對媒體說,默克爾出訪希臘表明德國對希臘的支持,不過希臘必須推行承諾的改革措施。

對此,歐元區和德國政府的態度一致。默克爾到達雅典之前,歐元區領袖容克向希臘發出警告,稱到2012年10月18日為止,希臘政府必須開始推行2012年3月承諾的緊縮及改革措施,這是歐元區向其發放下一筆315億歐元貸款的條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也公開表示,希臘的改革計畫不能僅停留在口頭,“語言不等於行動”。

希臘民眾希望默克爾承諾支援,但德國民眾卻希望默克爾堅持鐵腕政策,要求希臘繼續厲行節約,並擔心未來將為希臘付出更多。2013年是德國的大選之年,為爭取選民支持,默克爾料將不會對希臘做出過多承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