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採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採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蘇軾的一首詞,本謂四十六字。首句與﹝菩薩蠻﹞首句同,惟不用韻。第二、三句均四字協,平仄相同,與﹝減字木蘭花﹞第三句同。第四句即仄起平韻之七言句,亦與﹝減字木蘭花﹞第四句同。後闋概同前闋。

採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採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詞牌釋義○

採桑子 採桑子.春暮 朱藻
〔題考〕 【詞律】﹝醜奴兒﹞註:“全唐詩作﹝採桑子﹞。此調為唐教坊大曲,一名﹝採桑﹞,一名﹝楊下採桑﹞;南卓【揭鼓錄】作﹝涼下採桑﹞,屬太簇角。馮正中詞,名﹝羅敷艷歌﹞,李後主詞,名﹝採桑子令﹞。宋初皆名﹝採桑子﹞,陳無己名﹝羅敷媚﹞,惟黃山谷名﹝醜奴兒﹞。”按黃﹝醜奴兒﹞詞,即“得意許多時”一首,共六十二字,與本謂大異。故四十六字之本調,當名﹝採桑子﹞,與﹝醜奴兒﹞正格無涉。至﹝採桑﹞、﹝羅敷﹞等名,則均取義於【古樂府】﹝陌上桑﹞也。
〔作法〕 本謂四十六字。首句與﹝菩薩蠻﹞首句同,惟不用韻。第二、三句均四字協,平仄相同,與﹝減字木蘭花﹞第三句同。第四句即仄起平韻之七言句,亦與﹝減字木蘭花﹞第四句同。後闋概同前闋。
幛泥油壁人歸後,
⊙○⊙●○○●(句)
滿院花陰,
⊙●○△(平韻)
樓影沉沉,
⊙●○△(協平韻)
中有傷春一片心。
⊙●○○⊙●△(協平韻)
閒穿綠樹尋梅子,
⊙○⊙●○○●(句)
斜日籠明,
⊙●○△(協平韻)
團扇風輕,
⊙●○△(協平韻)
一徑楊花不避人。
⊙●○○⊙●△(協平韻)

○原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尊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擾。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賞析○

這首《採桑子》是蘇軾的即興之作,雖不盡完美,卻顯示了他的素養與才華。宋神宗熙寧七年甲寅仲冬,即1074年冬,東坡調任密州知州,途經潤州即現在江蘇鎮江市,與孫巨源、王正仲在甘露寺多景樓集會。席間有色藝俱佳的官妓胡琴相伴,周圍是晚霞夕照中愈顯奇麗的美景,於是孫巨源請東坡臨景填詞。東坡應約寫下了這首《採桑子》,另作了一首名為《潤州甘露寺彈箏》的詩。
首句“多情多感仍多病”四借用杜甫《水宿遣興奉呈群公》首句“魯鈍仍多病”的句型和後三字,連用三個“多”字言情發端,以其奇兀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多景樓”的“多”字與上句中的三個“多”字相映成趣,直接點出當下環境。多景樓在北固山後峰、甘露寺,下臨長江,三面環水,登樓四望,美景盡收眼底,曾被贊為天下江山第一樓。東坡博古通今,關心時政,喜歡尋幽探勝,在這樣的樓上賞景又怎能不觸景生情呢?三國時的孫權曾建都於此,元朝宋武帝蕭劉裕曾在此討伐桓玄,東晉謝安、梁武帝衍也曾在此流連,面對這樣的古蹟,蘇軾思古想今,感慨萬千,滿懷愁緒,湧上心頭,噴吐於筆端,即為“三多”——情多,感多,病多,凝練而又傳神。東坡貴在可以那樣戛然而止,迅疾道出“多景樓中”,為的是顧及全篇,不使這憂愁情緒的抒發過多而溢。“尊酒相逢”,點明與孫巨源、王正仲等集會於多景樓之事實,語感平實,為的是給下面抒情的“樂事回頭一笑空”作一鋪墊。“樂事回頭一笑空”,與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語意相連,意謂這次在多景樓飲酒聽歌,誠為“樂事”,可惜不能長久,“一笑”之後,“回頭”看時,眼前的“樂事”便會消失,只有“多情”、“多感”、“多病”永遠留在心頭,哀怨盡在言外。上片虛與實結合,言事與言情的結合,而以虛為主,以言情為主,既不浮泛,又頗空靈錯落有致。上片由情至事,由事歸情,借眼前之景,寫心中之情,意蘊盎然,如神來之筆。
“停杯且聽琵琶語”承上啟下,認為“樂事回頭一笑空”,故不能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音樂,所以東坡特地挑選了虛字“且”放於“聽”字之前,用以表現他當時不經意的心態。“細捻輕攏”句和上句中的“琵琶語”,都是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化出,讚美官妓胡琴彈奏琵琶的技藝。本無心欣賞,然而卻被吸引,說明演奏得確實美妙。“捻”,指左手手指按弦在柱上左右搓轉;“攏”,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讚美之情通過“細”和“輕”兩字來表達出來,讓人不由聯想起白居易曾描述過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之美。贊罷彈奏者的技藝,順勢描寫彈奏者,但東坡惜墨如金,不去寫其容貌、形體和服飾等,只用“醉臉春融”四字來寫其神,麗而不艷,媚中含莊,活脫脫描摹出一個懷抱琵琶的少女兩頰泛紅,嘴角含笑的動人姿態。
“斜照江天一抹紅”,是一句景語,是當時“殘霞晚照”的寫實,也可藉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臉”,妙處在於難以捉摸,耐人尋味。這句“斜照江天一抹紅”,其意同於李商隱《樂遊原》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只不過色彩明快,而其意又在言外罷了。
東坡的這首小令,倏忽來去,只用了隻言片語,卻達到了曲折含蓄,言盡而意雋的境界之美,實在難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