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子

八斗子

八斗子位於和平島東面,距基隆市東站約6公里,一面臨基隆山北麓,三面環海,為一天然良港,也是基隆著名的漁八斗子村。假日裡,常有人群到此嬉、釣魚,且適於露營、烤肉,但無水源。每逢夕陽斜照,彩霞滿天,“八斗夕陽”景色迷人,已名列基隆八景之一。

簡介

八斗子本為一座海上孤島,後興建發電廠而形成半島狀的突鼻。而著名的望幽谷及八斗子海濱公園,也因半島的形成 而更加可親。自八斗子市街沿環山路爬升,可抵八斗子海濱公園,循木梯下行即抵位在長潭裡與八斗子間的望幽谷。谷成V字形,碧綠寬敞,起伏有致,谷地中央有一塊平台式草坪,多條石板步道自草坪輻射而出,通達四周小丘頂端,小丘上展望良好,可遠眺基隆嶼、和平島、八斗子漁港。谷地北面盡頭為一斷崖,立於崖上,海天一色,景致悠遠;越過崖頂,一片綠油油的草地映入眼帘,徜徉其上,令人心曠神怡。
循崖頂旁小徑下行,可至一片寬約20公尺的海灘,海灘遍布海蝕平台、豆腐岩等地質景觀,沙、岩兼具的地形,適合拾貝、抓蟹及戲潮等活動。若沿環山路登上丘頂平台,在此展望,碧波萬頃,入夜後,海麵點點漁火與濱海公路的燈火相輝映,交織成亮麗的夜景,或是回眺九份山城的熒熒燈火,亦別具風情。

範圍

八斗子是台灣基隆市的一處聚落,範圍包括基隆市中正區的八斗里、長潭裡、碧砂里、砂子裡、新豐里等五里。

地名由來

八斗子的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最早該地住有八戶杜姓人家,“杜”字在閩南語發音與“斗”字同音,故稱八斗子;第二種當年杜氏兄弟帶了十幾斗米糧渡海,來到此地只剩八斗。最為可信的說說法是基隆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住地,而凱達格蘭族的語言裡Patau是女巫的意思,所以很有可能當時在現在八斗子有女巫住於此。

歷史

清朝雍正時期,杜氏來到八斗子以捕魚維生,逐漸形成漁村。 1937年:日本當局將“八斗子島”與台灣本島之間填海造陸,形成八斗子半島,為天然良港。1968年:漁業局漁港興建計畫擬定。 1974年:行政院決定興建八斗子漁港。 1975年9月:八斗子漁港興建工程動工、第一期泊地工程。 1979年7月:第一期工程完工,正式啟用。 1980年:漁市場、排水、道路、停車場的岸邊設施完工。 1980年:第二期碧沙泊區工程動工。 1987年:第二期工程完工啟用。 1989年:增設突堤碼頭、船梁入口縮小,第二期漁港工程動工。 1992年:第二期漁港工程(碧砂漁港)完工。 1998年:西內防波堤和南消波堤興建。

八斗子海濱公園

位置位於基隆市中正區,因為地質層屬於砂岩地形,因此在風雨及海浪經年累月的侵蝕下,海蝕地形相當奇特,是觀賞奇 岩怪石的好景點。形成
由於海蝕地形造成的嶙峋海岸景觀,再搭配漁點點漁船,在夕陽西下所構成的美景更是不在話下,為欣賞美景許多遊客會不約而同來到八斗子濱海公園。 歷史
早期的八斗子濱海公園附近為軍事重地,並不開放一般民眾進入,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八斗子從戰略地位轉而提升觀光地位,才開放民眾入遊玩,有關單位也將此興建為濱海公園,是觀賞八斗夕照及基隆海景的好景點,並設有一處寬廣的木製觀景平台,還可眺望至基隆嶼,也十分適合露營野餐,在海風的吹佛下,格外愜意。

交通

  • 公車 1.從基隆搭乘市公車103路望海巷線班車,在八斗子站下車,下車後,沿著八斗街前行走不久,遇到岔路,取右道繼續前行,遇岔路先右轉再左轉,接上環山道路,行走大約10分鐘,就可以到達抵達海濱公園。 2.從基隆搭乘往福隆的基隆客運車,在八斗子站下車。 3.從台北的北站搭乘往蘇澳、羅東的台汽客運中興號班車,在八斗站下車。
  • 開車:基隆交流道接東岸高架橋下高速公路,循中正路接2號省道至八斗子,沿八斗街前行不外,可遇岔路,取右道進入,遇岔路先右轉再左轉,接環山道路,全程約8.1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