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羅漢洞

十八羅漢洞

十八羅漢洞位於基隆市中正區三沙灣的雲龍山上,建於1971年,第三廳內,有18尊猶如魁偉羅漢的石筍,栩栩如生,故稱“十八羅漢洞”。

十八羅漢洞

十八羅漢洞位於基隆市中正區三沙灣的雲龍山上,建於1971年,站在洞前可以俯瞰整個基隆港全景。十八羅漢洞,洞口寬處可數人並行,窄處只能1人匍伏而過。洞內有3大廳,可容納數千人。遊人進洞,可見一串串、一排排鐘乳石,熠熠生光,千姿百態。此景猶如氣勢磅礴的山泉瀑布,奔騰而下;或似千刀萬劍,懸空而出。進入第三廳內,有18尊
十八羅漢洞十八羅漢洞
猶如魁偉羅漢的石筍,栩栩如生,故稱“十八羅漢洞”。外表看來普通,洞內面積卻廣達數千坪,並與海門天險和中正公園相連,形成一完整的風景面,站在洞前可俯視基隆全景。洞內岩壁上有各種神像和以發揚忠孝節義為主題的歷史人物塑像,如釋迦牟尼佛、目蓮、達摩等佛教人物,或孟嘗君、勾踐、花木蘭等人的歷史故事,可惜取材和立義雖佳,但技巧及規劃卻略遜一籌。在出口處上方崖壁,有一大水牛塑像,可容納20公噸的水,是別處見不到的景物,非常獨特。

簡介

十八羅漢洞位於基隆市中正區三沙灣的雲龍山上,建於1971年,站在洞前可以俯瞰整個基隆港全景。十八羅漢洞外表像普通的山洞,內部的面積卻寬達數千坪,並與海門天險和中正公園相連,形成一完整的風景面,站在洞前可俯視基隆全景。洞內岩壁上有各種神像和以發揚忠孝節義為主題的歷史人物塑像,主要祀奉釋迦牟尼,在旁有目蓮、伏虎、降龍、力風等十八尊羅漢,還有發揚忠孝節義的塑像,如花木蘭從軍、岳飛精忠報國等。 可惜取材和立義雖佳,但技巧及規劃卻略遜一籌。在出口處上方崖壁,有一大水牛塑像,可容納20公噸的水,是別處見不到的景物,非常獨特。 

傳說來歷

羅漢洞是一處稀有的一穴雙孔洞。其一孔洞穴朝東北方向深入,相傳與位於黃山東北方向約7.5公里遠的嶧山洞穴相連;其二孔洞穴朝東南方向延伸,相傳與位於黃山東南方向約10公里遠的龍山洞穴相連。 洞孔或狹或寬,或高或底,狹低處需貓腰爬鑽,寬大處可容百人。洞頂洞壁上有千姿百態的鐘乳石,下為珊瑚般的石岩,相互輝映,絢麗多姿。其深邃莫測,幽無盡頭,實乃一大奇觀。 而尤其令人驚嘆的是兩個洞穴石壁之上,共雕刻著18尊羅漢像,其一孔一尊,其二孔17尊。當地民眾傳說,這18尊羅漢誰也數不準,經常是數來數去不是17便是19。 於是,說17者便流傳到:許多年前,有一尊羅漢乘雲駕霧到西天如來佛爺那裡去聽差,至今未回;說19者便爭辯說:18尊羅漢中有一個道業深的練就“分身術”,常常以一變二。
(圖)十八羅漢洞十八羅漢洞
但傳說終究是傳說,其實不然。如果你拿18粒石子,數一尊羅漢就擺一個,像數完了,石子也正好擺完。原來,這18尊羅漢像在形象、神態、衣飾等方面,均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羅漢像神態和顏悅色,栩栩如生,但又各不相同。羅漢:或笑中有憂,或笑中含愁,或笑中存悲,或笑中藏怒。 據考證,這18尊羅漢像並非一次雕就,其中11尊刻於北宋年間,7尊刻於清代。宋代羅漢像傍,榜刻文字記述其雕刻時間為“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清代刻像中還有一尊彌勒佛像,餘6尊為羅漢像,旁邊的榜題文字較長,多為善男信女的姓名籍貫,末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
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時社會流行求神拜佛。某一人家或某一地方遭受天災人禍,便尋一天然石洞,或在一大石壁上人工鑿一石窟,求技藝超群的石工匠人在其中雕刻一尊神佛,或為羅漢,或為菩薩,然後到此燒香叩頭,祈禱許願,乞求神靈保佑,逢凶化吉,驅妖除邪,免災降福。由此約定俗成,既相互模仿,又包含著每個求佛者及雕刻人心靈的寄託……以至從北宋至明、清,18尊羅漢的形象相繼躍然於黃山石壁洞上。這也許就是18尊羅漢像大同小異的根本所在。

旅遊指南

交通:行至萬壽山,過中正公園不久,有一白色指示牌立於岔道口,右行可至體育館,取左行繞過涼亭,自左方柏油路下行即抵,全程約6.7公里。
特色美食:紅燒鰻焿、全家福甜酒釀元宵、天婦羅、豆簽焿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