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殿鄉

拜殿鄉

拜殿鄉座落在南嶽區西南部的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的筆架峰下。南接衡陽縣界牌鎮,西抵衡山縣馬跡鎮。鄉政府駐地的拜殿村原有一佛殿,善男信女常來此拜禱,故名。解放初期,此地原屬衡山縣。1953年成立龍潭鄉,歸屬南嶽特別行政區。1956年與衡山馬跡橋鄉合併。1984年10月,此地劃歸南嶽區,並正式成立拜殿鄉至今。現轄3個村,30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6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拜殿鄉拜殿鄉楠竹
拜殿鄉地處高寒山區,四分之三的地域在海拔800米以上,是農工牧經濟綜合發展山區小鄉。全鄉1557畝水田,年平均總產約800噸。畝產500公斤。楠竹是全鄉林業生產的大頭和經濟龍頭,有竹林11264畝。全鄉依靠竹林資源優勢大做文章,通過對楠竹的加工和銷售,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拜殿鄉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座落在龍潭村的南嶽“四絕”之一的方廣寺,是歷代著名學者朱熹張拭王夫之(船山)隱居之處。峰巒重疊,曲折迂迴,幽情深壑,故有“不登祝出不知其高,不至方廣不足以知其深”之說,加之寺廟四周森林密布、古參天,翠竹袒露、流水潺潺,鳥語花香,且與毗鄰的二賢詞、石洞潭、續夢扇、黑沙潭千佛洞獅子峰等景點交相輝映。近年來,港澳台同胞和國內遊客來方廣寺燒香朝拜,觀景旅遊,日益增多,真可謂寺名遠播。全鄉公路暢通,水電供應充足,是一個旅遊開發潛力巨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的風水寶地。

特色資源

拜殿鄉拜殿鄉礦石
拜殿鄉圍繞區“統籌城鄉”戰略思路,結合鄉情,在農業結構大調整上,立足抓特色、上規模、增效益,提 出了抓四大板塊推進,走捆綁式發展之路的發展規劃和工作舉措。拜殿鄉四大板塊:一是抓林業板塊。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結合森林生態保護實施意見,引導發展林業板塊經濟,力爭拜殿鄉新增速生豐產林5000畝,發展花卉苗木500畝,進一步扶持壯大鹽井花卉苗木基地建設。二是抓食用菌板塊。按照“珍惜資源、保護生態、限量生產、提質增效”的原則,拜殿鄉種植食用菌控制穩定在300萬袋以內,提倡靠引進新技術和先進的行銷模式提升效益。三是抓畜禽養殖板塊。以黑峪養殖小區建設為突破口,整體推進畜牧養殖小區建設,精心打造柴黃養牛小區、黑峪養豬小區、發旺養雞小區、三泉養羊小區。四是抓蔬菜板塊。在許跑公路沿線18個村的坡崗地發展辣椒基地3000畝,甜南瓜1000畝。在公路沿線發展蔬菜大戶100戶,落實大棚蔬菜基地100畝,大田蔬菜基地5000畝。
礦石資源
鉀長石為中國稀有的礦石資源,主要用於陶瓷工業。2002年10月,經湖南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的勘探,在拜殿鄉心田片的3個村12處發現了鉀長石礦藏,儲量預計為3000萬噸,鉀長石含量為12%,放射性強度為45-64γ。且土壤覆蓋少,易於開採。現在市場上礦石的價格為180元/噸,礦石粉為600元/噸,開採價值非常高,前景廣闊。錳礦石主要分布於拜殿鄉的洪家大山和竹峰村的尖頂山中。經初步物探,礦區錳礦石儲量在100萬噸以上,主要成分為碳酸錳,品位在12至20之間;竹峰礦區為30萬噸以上,主要成分為氧化錳,品位在50左右。2002年10月,湖南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受拜殿鄉人民政府的委託,對拜殿鄉境內的矽石礦進行勘探。通過物探和鑽探,拜殿鄉矽石礦分布範圍均位於溈山花崗岩岩體內,屬三疊紀花崗岩。區內斷裂構造以北東向、北北東向為主,石英脈型矽石礦均充填在斷裂構造中。拜殿鄉共有八個礦體,以天台山和永寧禾子沖兩條礦體的規模最大,石橋鋪、永寧尖峰頂、田心鋪三條礦體規模次之。共探明脈矽石C級儲量2700萬噸以上,D級儲量1000萬噸,總計儲量37266880噸,加上潛水面以下的礦體,其遠景儲量達到5000萬噸。礦石放射性強度為16-26γ,電阻率值為3768-17140歐姆·米,含矽純度平均在98%以上。礦體礦石熔點達到攝氏1760度,遠高於其他地方的同類產品,且土壤覆蓋少,易於開採。矽礦石可廣泛用於冶金、玻璃、化學、建築等行業。

經濟概況

拜殿鄉拜殿鄉小型企業
以“發揮比較優勢,依託本地資源,創造工作特色,促進經濟增長”為工作思路,開創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3億元,工業總產值2.5億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188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4億元;完成財政稅收任務250.5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260元。鄉黨委政府將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堅持把發展作為主題,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調優農業,做大工業,發展第三產業,實現撤鄉建鎮,為建設該縣西部強鎮的目標而奮鬥。根據地域條件和資源分布情況,一是確定以田坪片、花園片為主,重點發展資源型工業,突出抓好矽石、錳礦石和花崗岩等資源的開發利用,並做大做強。二是確定以青山片、心田片為主,重點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突出抓好10000畝的烤菸基地,35000畝的高檔優質稻基地,以及加大政府引導力度,切實抓好以良種豬和草食動物為主的養殖產業。三是充分利用田坪水庫和芙蓉山山水相連的獨特景觀,重點搞好包裝、推介和開發,逐步發展旅遊產業。拜殿鄉通過精心包裝花崗岩、矽礦石、錳礦石、鉀長石等礦產資源的開採及加工5個工業項目和芙蓉山水旅遊開發項目,成功引進了投資500萬元的青山鞋廠、投資800元的帝中礦業、投資500萬元的青山膠木廠、投資300萬元的青山鉀長石廠等4家工業企業和投資1800萬元的芙蓉生態度假村開發項目。另外,還引進投資1200萬元的湘怡石材,投資200萬元的田坪紙廠,投資200的亮清針織廠等3個擴建項目,以上項目上半年已到位資金1930萬元。

基礎設施

發電工程
南嶽區拜殿鄉龍潭村位於衡山深處,全村12個村民小組,四周都被山包圍,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離南嶽城區50里左右。為了保證村民也能在雪災中用上電,萬忠仁發動全村男女老少,男的用鋤頭、錘子鏟子砸冰鏟,女的用開水燙冰融雪,老的少的在家用柴火燒水保供應等,這樣在冰凍的情況下,也保證了龍潭水電站上游有足夠的水流下來,從而保證了發的動力。另外,村里還指派專人守在發電機旁,確保機器正常運轉。人心齊、泰山移,龍潭水電站在冰雪中的每天都給龍潭村民送去了光明
救災
南嶽區遭受了50年不遇的特大冰凍災害,拜殿鄉三個村的災情尤為嚴重,電力設施、竹木資源、村民房屋等嚴重受損。災情發生後,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迅速組織了抗冰救災活動,為了進一步落實救災補損各項工作目標,自該區開展“千名幹部下基層救災補損”活動以來,聯繫拜殿鄉三個村的縣級督導領導和工作組多次深入各村組了解災情,指導災後重建,在鼓勵各村依靠自身力量開展災後生產自救,將災損降到最低限度的同時,7個聯村責任單位和區婦聯相約對各村開展救災捐款活動。區紀委、區文物管理處、區聯合財產保險公司向拜殿村各捐款1萬元,區建設局、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向龍潭村各捐款1萬元,區門票處、區農業銀行向觀音村各捐款1萬元,區婦聯向拜殿鄉四戶受災嚴重的婦女兒童捐款2400元。

在救災捐款儀式上,南嶽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彭旺元代表區委、區政府對7個聯村責任單位和區婦聯的愛心捐助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在充分肯定各村抗冰救災、生產自救所取得的成績的同時,強調各工作組一定要以求真務實的作風全身心投入到救災補損工作中去,切實幫助各村解決災後重建和恢復生產中存在的困難。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