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鄉

樟樹鄉

樟樹鄉位於永興縣東北部,距縣城32公里,東鄰柏林鎮,南接金龜鎮,西與耒陽市的上架、三都、東湖三個鄉鎮接壤,北靠安仁縣龍海鄉。全鄉轄1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94個村民小組,人口30764人。區域總面積97.5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1292.3公頃。金茨公路縱穿全鄉,交通便捷。全鄉物產豐富,環境優越,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社會事業日益和諧,是縣內重點產煤大鄉、華僑之鄉和金銀冶煉之鄉。

基本信息

簡介

樟樹鄉樟樹鄉風貌
樟樹鄉是2001年衡陽市區劃調整而新成立的一個小鄉,總面積29平方公里,鄉境東鄰衡陽市,西界西渡鎮,北與板市毗鄰,南與三塘接壤,省道315線穿境而過。下轄8個村113個村民小組,1.1萬人。這裡山川秀美,人傑地靈。 樟樹鄉地處永興縣東北部,西交耒陽,北界安仁,東經113 º 8´~15´,北緯26º19´~29´(縣境最北點),駐地樟樹下,距縣城32公里。土地總面積97.5平方公里。地貌丘陵為主,組合以低山居中,丘崗平間布其周。毛坪河、歐西河自中向北匯泌水,王家河自中向南入耒水。境內最高點騰頭村候憩仙海拔554.9米,最低點洋佳村渡槽下海拔151.2米。全鄉政轄坦泉、洋佳、天禾塘、曹子芳、湖塘、便沖、仙水、上應、天堂、樟樹、石橋、大嶺、界江、騰頭、樹頭、廳頭、小浦等17個村委會294個村民小組和1個居委會4個居民小組,總計7549戶,30764人。農村勞力資源16650個,從業率86.8%(含外出打工366人)。人口出生率9.8‰,自然增長率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20人,相當全縣平均密度。上級駐鄉單位有縣紀委等。境內名人英模有石橋村籍大革命時期縣蘇維埃政府副主席鄧燮烈士(1928年),上應籍原中共湖南省聯絡員李富國,湖南赤色游擊隊隊長何忠啟、鄧基位、李湘,原縣蘇維埃政府經委委員鄧肇榜等。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鄉廣大幹部民眾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形成了煤炭冶煉烤菸油茶冰糖橙等優勢產業。2007年完成社會生產總值3.8億元,同比增長25.1%;財政總收入1080萬元,同比增長11%;固定資產投資1.57億元,同比增長28.1%;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73元,同比增長8%。如今,全鄉緊緊圍繞“打基礎、辦實事、利長遠”這個主題,按照“夯實二項基礎、突出三個重點、實現五個轉變”的工作思路,紮實工作,加壓奮進,努力實現全鄉經濟和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1995年以來獲得市以上集體榮譽有:“六好”鄉黨委、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先進集體、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理論學習先進集體、全民健身周活動先進集體等。

特色資源

樟樹鄉樟樹鄉油茶
樟樹鄉地層與土壤以二迭系含煤地層、板頁岩紅壤為主體,南北均穿插石炭系地層、灰岩紅壤,東北便沖點布白堊系地層、砂岩紅壤。氣候溫熱少雨多旱,植被優勢林種油茶森林覆蓋率56.1%,生態環境良好。野生動物有狼、穿山甲、灰喜鵲、虎紋蛙等13種珍稀物種,野生植物有樟樹、鍾萼木2個珍稀物種,其中廳頭村是縣存2處鍾萼木之一,最大樹齡180年。境內名勝景觀有騰頭候憩仙,坦泉溶洞,便沖金獅岩,湖塘黃羅仙,小浦龜形山,界江牛耐庵等。農業在穩定種耕面積,提高糧食單產的基礎上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先後建立起大小農產品生產基地32個。其中比較突出的有樟樹、羅洪的2000畝反季蔬菜基地,羅洪的冬棗基地,上獅、群益的香西瓜基地等。重點扶持養殖大戶,以羅洪的小黃牛、群益的黑山羊、樟樹的良種豬、六衝的湘黃雞、衡平的棚鴨比較有成效。民營經濟快速發展。2001年來,該鄉先後引進了安福陵園、金源燈飾玻璃廠、遠華飼料廠、羅洪加油站、衡陽真空光電高科有限公司、衡陽生態樂園等重點項目,引進外資2個億。安瓶廠、紙箱廠、冷拉絲廠等骨幹企業生意紅火。功春預製場、華子磚廠、羅洪磚廠等傳統建材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批零商貿、餐飲、服務業已成為鄉域經濟發展新的亮點,樟樹工業小區已呈現出雛形。
能源礦產
能源礦產,為優勢礦種。主要為無煙煤,其次為煙煤,局部產石煤。無煙煤產於兩個不同的地質時代。一是石碳系測水組無煙煤。黑色金屬礦。鄉內主要為鐵礦(菱鐵礦、赤鐵礦、褐鐵礦)和錳礦(氧化錳礦、碳酸錳礦)兩種。赤鐵礦分布於三塘鄉竹溪坳,斷續出露長約21公里,厚一般為0.5~1米,礦石品位含鐵30~40%,含硫0.2~0.5%,含磷0.2~0.6%,預測資源儲量為600萬噸;菱鐵礦分布較廣,馬田圩仙人岩菱鐵礦共有3層,平均厚度達31.6米,平均品位含鐵41.1%,D級資源儲量為157.9萬噸;褐鐵礦主要分布於塘門口毛坪、羅卜嶺,碧塘鄉龍王嶺;城郊鄉黃竹嶺、觀音岩、大鐵山等地段;較大的一處為大鐵山褐鐵礦,礦石品位含鐵44.79%,含硫0.032%,含磷0.47%,探明基礎儲量69.9萬噸。錳礦有分布於馬田鎮高倉村和太和鄉鎢蘿村兩處的碳酸錳礦,含錳量29.38~39.5%,碳酸錳含量44.38~87.5%,品位較高;分布於洋塘、油麻、悅來、馬田、高亭、復和、城郊、塘門口等鄉鎮及樟樹鄉湖塘村、金龜鎮清水村的氧化錳礦,錳含量10~30%,品位較低。上述兩種礦的資源儲量尚未探明。有色金屬礦。鄉內主要為黃鐵多金屬礦、鉛銅礦、銅礦、鋅、鈦鐵砂礦等礦種。黃鐵多金屬礦分布於塘門口鎮汶洞村泥鰍窩一帶,以黃鐵礦體為主,品位變化大,伴生有鉛鋅礦、黃銅礦、斑銅礦、方鉛礦、孔雀石等礦,含銅0.24~0.26%,含硫14~24%,含鉛0.17~4%,含鋅0~16.5%;礦脈有4條,主脈長達200餘米,厚度0.9~1.2米不等,黃鐵礦與鉛鋅礦互為消長關係。鉛銅礦分布於千沖鄉彼坑村,礦脈厚0.05~0.1米不等,礦石品位極不均勻,鉛含量0.4~25%,估算鉛資源儲量約2萬噸。分布於鯉魚塘棉花壠至老羅仙矮塘鋪鉛鋅礦,礦石品位含鉛高達7.97%,一般為0.64~0.965%,含銅0.14~0.45%,具有一定的工業價值,今後有待進一步普查勘探。汞砂礦(硃砂礦)分布於三塘鄉溪尾至馬蹄崗一帶,1級異常區面積45平方公里,礦石中伴生有錫石、鋯石、電氣石、鈦鐵礦等。砂銅礦分布於城關鎮的銅角灣和湘陰渡鎮的湘陰兩處,已探明砂岩地層礦石品位很低,需轉向紅色盆地繼續尋找具工業價值的銅礦。鈦鐵砂礦分布於復和鄉的金華、巷口、梓木一帶,脈長1500米,礦層厚達70厘米,資源儲量及品位未查明。非金屬礦。砷礦分布於三塘鄉雷家坪附近的似斑狀黑色花崗石與碳酸鹽岩的接觸帶中;礦石伴生有黃銅礦、錫石、鋅礦等。通過鑽探探明儲量3.49萬噸,礦石含砷0.52%。礦體走向斷續出露約15公里,厚3~7米不等,礦石成份為含水矽酸鹽,品質較好,儲量豐富,有一定工業價值。地下熱水資源。

地理概況

樟樹鄉樟樹鄉池塘
地處湖南省東南部永興縣,東經113 º 8´~15´,北緯26º19´~29´(縣境最北點),地域狹長形似蠶,境距首都北京鐵路里程1860公里,距省會長沙280公里,距郴州市40公里,距南粵廣州445公里。

全鄉地貌似蠶形,東部多山,西部以丘陵為主,中部丘陵及河谷平地間布,便江、永樂江橫貫縣境。東部為羅霄山脈余脈,自七甲鄉入境,走向龍形市、大布江,形成以中山為主的山地地貌;東南部為羅霄山八面山余脈,自千沖鄉入境,向北延伸,橫亘縣境中東部,插入於茶永盆地,形成中低山、高丘為主的組合型地貌;北部為羅霄山脈武功山余脈南翼,自樟樹鎮入境,呈斜帶狀綿延於中西部,與茶永盆地相銜;西部為南嶺山脈陽明山余脈東端,自三塘鄉入境,呈東南梯降,於中部與茶永盆地過渡帶交接。山地占全鄉面積28.6%,海拔300~800米;丘陵、崗地占全縣面積53.36%,海拔500~300米以下;河谷平地占全縣14.99%。

氣候:屬中亞熱帶大陸濕潤季風氣候。境內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小盆地冷熱氣候變化明顯,山丘氣候類型多樣。年平均氣溫17.6℃,年平均日照時數1625.2小時,照率37.0%。全年無霜期307天。年平均降雨量1417.0mm,最大達1986.8mm,最小的915.9mm。光、熱條件配合基本同季。

生物資源: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主要植物有96科685種,其中喬木樹種64科468種,引進樹種13科22種。全鄉樹木的水平分布呈東喬西灌、南竹北松、中部喬灌相間布局。垂直分布依次為高山胡枝子草地、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馬尾松油茶混交林、油茶林。尤以油茶、馬尾松分布最廣。全鄉速生鄉土樹種有泡桐、香椿、擬赤楊、檫樹、拐棗、杉木、馬尾松等10餘種以上。珍稀保護樹種有水松、銀杏紅豆杉杜仲、楨楠、厚朴等。保護動物有華南虎、中華秋沙鴨(過往)、穿山甲、花面狸、水鹿、水獺、小靈貓、娃娃魚、猴面鷹等。

鄉內各河流水質均為軟水,適合農田灌溉和工業用水;地下水質類型以重碳酸鈣鎂型為主,其次是重碳酸鉀,礦化度較低,利於作飲用水。
旅遊資源:境內自然風光優美、百里便江清幽秀麗;宗教文化源遠流長;絕無僅有的佛教建築與山洞的完美結合令人叫奇。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便江旅遊風景區、人民公園、黃克誠故居悅來溫泉、鑫達銀業有限責任公司(湖南省工業旅遊示範點)等旅遊景點交相輝映。頗具文化底蘊的古民居――板梁民居為永興旅遊業增光添彩。

礦產資源:地處湘南東南部,南嶺構造帶以北的茶永盆地南端。境內因受多次地殼構造運動影響,地層出露比較完整,僅缺失奧陶系和志留系地層,礦產資源較豐富,且種類較多。解放以來,通過地質隊普查、勘探,共發現礦產21種,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8種,總資源儲量為33780.69萬噸,人均占有礦產資源544.85噸。地均占有礦產資源17.07萬噸/每平方公里。境內礦產資源計有五類。

旅遊景點

樟樹鄉樟樹鄉樟樹
千年古樟學名樟樹,是當年無量壽佛——釋全真親手栽種的“壽佛樟”,據考證已有1200多年的樹齡,被當地百姓稱為“鎮江之寶”。古樟高30 米,樹冠覆蓋面積達3畝多地,樹胸徑2.6米,樹圍10米,要八、九個人才能環抱。古樟與古藤盤根錯節生長在一起,形成”藤纏樹”、”樹抱藤”的有趣景觀。驚奇的是,樹背面的長藤像一個草書的“壽”字,故此樹又有“長壽之樹”的美譽。來自湖北的著名青年詩人吳江濤感悟千年古樟的神奇,題詩道:“滄桑刻在古樹間,笑對痴人說大千。霹靂風霜經歷後,依然翠綠更撐天”。因為此地有靈氣、福氣,是一塊風水寶地,無量壽佛——釋全真大師的遺骸,在他百年圓寂後也被送回到這裡,並化作一座仰天巨型臥佛,日夜與古樟為伴。

文化教育

衡陽縣樟樹鄉樟樹中學位於樟樹鄉群益村,是衡陽縣的東大門,位於蒸水之濱,省道315線之旁,風景秀麗,交通便利,育人環境良好,地理位置優越,是培養人才的好地方。樟樹中學創辦於1940年,已有六十多年的辦學歷史。學校占地面積達7044平方米,建築面積3622平方米,教學環境大為改觀,教學設施日趨完善。辦公室、儀器室、實驗室、衛生保健室、創新陳列室、教工活動室、電腦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等一應俱全。學校現有14個教學班,學生798人,教職工45人(專任教師38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2人,中學一級教師10人,教師合格學歷達100%,是一所合格的農村初級中學。學校歷來注重內部管理,狠抓教學,重視《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育,以“嚴謹執教,勤奮求學”為辦學宗旨;以培養“專家型”教師隊伍、培育“特長化”學生為奮鬥目標。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學校注重學生德育工作,用後進學生進步獎評比制度實施後進生教育,並建立德育訓導員制度對後進生進行跟蹤教育。學校以語文教學改革為龍頭,其課題在省市立項,在衡陽市第六屆教育科研成果評比中榮獲一等獎,課題組長譚青峰撰寫的《國中語文教育創新概論》被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其它教師教研論文在各級獲獎30多篇。同時,學校在學生個性特長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每年舉行的縣“三獨”比賽中,學校均有學生獲得獎項。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學校更是碩果纍纍,獎項不斷。在科技小發明、小創作、科技論文寫作中,學校亦有突出表現,均獲過省市以上獎勵。

社會事業

為了協助樟樹鄉紮實抓好災後重建工作,該工作組積極主動為樟樹鄉黨委、政府出謀劃策,盡心盡力為災後重建工作排憂解難,有力促進了該鄉住房重建進度。一是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狠抓好住房重建。為了確保救災款物和建房補助資金按照上級政策和要求及時足額發放到位,該工作組深入各村、組、戶對倒房戶和救災款物發放情況進行了逐一核實,並配合鄉村幹部一起把政策解釋宣傳到位。二是依靠多方求助的辦法,積極解決集中安置點的困難。該工作組積極爭取縣直有關部門支持,幫助災民建房安置點引水架電修路,到安仁縣聯繫建築技術工100餘人。三是認真履行部門職責,督促落實災民貸款。該工作組督促樟樹鄉信用社按照政策儘快落實了災民建房貸款。已落實了79戶災民建房貸款,對其他80戶年齡過大的災民建房貸款戶以其兒子的名義進行貸款,切實幫助災民解決建房貸款困難。房子、田土,都被土石流埋了,什麼都沒有了。但是有政府的幫助,我有信心把房子建起來。”正在帳篷內煮飯的災民李孝安笑著說。對該鄉幹部民眾不等、不靠、不要,積極開展生產自救,恢復生產的熱情深深地感染著。 樟樹鄉受災面積廣,災情嚴重,不少村民房倒田毀,那些來不及收割的早稻和剛插下去的晚稻都被洪魔吞噬。7月21日,縣委駐鄉工作組組織幹部80餘人趕赴各村幫助村民搶收早稻、搶插中晚稻。他們一手在泥里把稻穀拽出來,一手用鐮刀割稻穀。那一粒粒稻穀成了一顆顆希望的種子,在災民的心中重新燃起希望。縣鄉幹部感染了村民,那些態度消極,放棄收稻穀的村民見了以後,紛紛來到農田裡,搶收自己的稻穀。隨後,幹部們還幫災民的田地進行清理、翻耕復墾,並插下了中晚稻。看著滿目瘡痍的農田,重新種上了稻子,村民的心裡有了別樣的滋味。很快,全鄉掀起了搶收早稻、搶插中晚稻的熱潮。在樟樹鄉只要是能用的農田,全都插上了中晚稻或秋玉米等農作物,能收的早稻也全部收了回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