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列五中學

成都市列五中學

成都市列五中學,創建於1904年,由蜀軍政府都督、辛亥革命英傑、反袁鬥士張列五等人創辦,學校現有36個國中班,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連續10年獲市教育局雙表彰,在省級重點中學中教學成績穩居全市前列。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成都市列五中學成都市列五中學

成都市列五中學,有高中、國中及聯中三個校區,國中部位於馬鎮街6號,高中部位於雙林大道雙園巷9號,成都列五中學是有著悠久辦學歷史、優良辦學傳統和優秀辦學業績、在海內外有一家影響的首批省級重點中學、省級示範性高中。

校園環境

學校占地73畝,建築面積36764平方米,綠化面積9900平方米。校園優美整潔,無塵無煙,清爽宜人。學校教育教學設施完美,有多媒體校園教學網、多功能演播廳、雙向教育教學閉路電視系統、課堂演示、攝錄系統;有400米跑道的標準田徑場和足球場、200米跑道的塑膠運動場和籃球、排球場;有形體練功房、合唱排練廳、美術畫廊、科技創作室以及藏書豐富的圖書館。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36個國中班、32個高中班,3800多名學生。學校擁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素質優良的教職工隊伍。教職工中有特級教師、市學科帶頭人12名、高級教師66名、碩士研究生4名、研究生結業16名,有全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2名,運動健將1名,全國及省、市優秀教師、勞動模範84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連續10年獲市教育局雙表彰,在省級重點中學中教學成績穩居全市前列。

知名人物

學校師生積極參加辛亥保路運動,被譽為辛亥革命在四川策源地之一。學校十易校名,八遷校址,“自強不息,其命唯新”。車躍先、葉聖陶、文幼章曾在該校執教。原中共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譚紹文,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周炳琨,著名作曲家茅地等均系該校學生。幾十年來,學校為清華、北大、哈佛、牛津東京等海內外一流大學輸送了大批優秀學生。學校秉持“公勇誠樸”校訓;繼承“愛國益民”傳統,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重視藝體與科創教育。學校成立體育俱樂部、藝術中心、科創中心。其中足球、航模為傳統優勢項目,譚望嵩劉宇、張炯等球員出自該校。“銀杏”合唱團、民樂隊多次出訪,載譽而歸。與美國俄州沙市中學、日本山梨縣中學結為友好學校。

教育發展

小巷深處的“巴蜀名校”

從文殊坊出發,穿過巴金故居——“雙眼井”一直往前走,就到了小關廟街,再往前就是馬鎮街、瑩華寺街、書院街和昭忠祠街了。在馬鎮街和瑩華寺街之間有一條幽深的小巷,小巷深處就是聞名遐邇、享譽巴蜀的百年名校、“辛亥革命四川策源地”——成都列五中學(西區)。

走進學校大門,教學樓上“公勇誠樸”八個紅色大字分外耀眼,“先做人,後做學問,在做學問中學會做人”的標語彰顯著學校教育理念。校園占地僅27畝,就像一座玲瓏別致的花園,鑲嵌在繁華擁擠的城市之中,顯得那樣的寧靜安詳,溫文幽雅,含蓄厚重,而又不失青春靚麗的迷人魅力。校園內綠樹環合,鳥語花香;辦公樓上,青藤蒙絡,搖曳生姿。教學樓琅琅的書聲,操場上剛健的身影,營造出一種和諧愉悅、充滿朝氣的校園氛圍。

學校創始人張培爵(字列五)半身銅像端坐在鮮花叢中,兩道劍眉下,一雙充滿智慧的大而明亮的眸子裡,深藏著這位辛亥革命志士憂國憂民的赤子之情。而坐落在東區校園的列五塑像氣度卻迥然不同:他身著戎裝,矗立於偉岸的銀杏前,目光犀利,仿佛要穿透一切黑暗,眉宇間凝聚著一股颯爽英氣,儼然不失當年蜀軍都督的大將風度。兩座塑像從不同角度將列五先生讀書報國的書生意氣和揮戈殺敵的英雄壯志和諧的統一起來,彰顯了這位投筆從戎的革命志士的偉大品格和壯美的人生。

在革命風雨中誕生的列五中學,至今已走過了105個風雨華誕。當年,她是張列五、李宗吾等17位四川高等學堂風華正茂的敘屬學子,籌措17枚銀元創辦的一所地方“旅省”學校。先後九徙校址,十易校名,學校才於1994年九十華誕之際,更名為“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學”。

100多年來,經過幾代列五人嘔心瀝血的奮鬥,學校發展成為一所歷史悠久、辦學傳統優良、辦學業績優秀、辦學特色鮮明、辦學規模不斷壯大、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的首批省級重點中學、省級校風示範學校。

1904年的一個風雨黃昏,數十名來省城的敘屬(宜賓)青年學子,被困於旅社,求學無所。當時,在成都高等學堂求學的敘屬學生、同盟會會員張培爵(字列五)聽到這個訊息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如果能在成都辦一所專們接納敘屬學生的學校,以後就不會再讓那些家鄉的學子求學無門,四處流散了,而且還能把“性行端謹,英勇有為”的青年培養成為革命之主力。

想到這兒,他立即找到敘屬藉的文化人李宗吾(厚黑學創始人)、雷民心、王檢恆等17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們。他們一聽,即刻拊掌回響。辦一所學校對於這些靠父母供養的學生來說,談何容易?但他們並未被困難嚇倒,決定每人先捐出一個銀元作籌辦經費。當17個帶著體溫的銀元匯聚在一起的時候,成都,乃至四川教育史上的一所名校就這樣誕生了。

他們用節衣縮食籌措的十七個大洋,在成都陝西街節孝祠因陋就簡,賃屋授課,擬校名為“敘府公立中學堂”,擁隆昌縣舉人郭書池為名譽校長,以廖緒初為監學(校長),主持校務,並在清政府立案。沒有教員,就請四川高等學堂的志願者義務授課;沒有教具、儀器、標本,就從敘府中學和高等學堂租借。

他們的俠義心腸,公勇的精神和誠樸熱情,深深感動了敘屬的鄉親父老,敘屬各縣為此成立了旅省同鄉會,推張列五為會長,大家慷慨解囊,聚資辦學。

當時有速成師範和普通高中各一班,為敘屬各縣培養師資和升學人才。全校師生總共百餘人。為了擴大校舍,敘屬隆昌縣舉人郭書池,變賣家產,捐銀三千元,購得馬鎮街6號土地14畝修建學校。他還將自己在家鄉興辦的知恥中學併入敘中,以擴大辦學規模。為了保證經費來源,寒暑假,教師紛紛回鄉籌款。張列五、廖緒初常常到敘屬各縣,四處奔波,八方遊說,一面宣傳革命,一面籌集經費,慘澹經營,學校才有了一定規模。

學校創始人

張列五先生

四川都督與“辛亥革命策源地”

當初,同盟會員熊克武、陳伯衡、謝持、黃金鰲等從日本回川組織同盟會,張列五、廖緒初相繼加入。為了實現將“性行端謹,英勇有為”之青年培養成為革命之主力的初衷,他們以敘府中學堂為基地,吸納學生中的有志之士數十名成為同盟會成員,組織革命隊伍,將武器彈藥及革命檔案存放於校內,敘府中學遂成為革命中心。學校還派出學生多名進入軍官學堂學習軍事。有十餘名學生在“光復”初期勝任師團級軍官。

學生黃金鰲,字漢卿,由學校保送保定軍官學校工兵科學習,與蔣介石同班。辛亥革命中擔任蜀軍政府軍隊第四標第一標統,1913年在反袁護國“二次革命”中,他參加了以蔡鍔為首的靖國軍與清軍作戰。

學生呂超因“性行端謹,英俊有為”被推薦考入四川軍官國小,鏇升入保定軍官學校。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組建中華革命黨,呂操率先加入。1931年,他出任國民政府參軍長。抗戰開始,他堅持團結抗戰,曾派參軍王右瑜攜親筆信赴延安見毛澤東、朱德,共商抗日大計。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了毛澤東,他在給呂超的回信中寫道:“國難當頭,團結為第一義,此物當志,當與先生同之也。”1945年呂操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上將參議。解放前夕他主動與中共地下黨聯繫,參與策動四川各軍起義。

在風起雲湧,血雨腥風的鬥爭中,滿腔愛國熱情,奮身投筆從戎的張列五先生也升任了四川都督。在辛亥革命時期,敘府公立中學堂師生,以同盟會員為核心,聯絡高等學堂、通省師範學堂、武備學堂等師生進行革命活動;秘密奔走於四川各縣,擴大革命力量,並幾次圖謀大舉未成。他們參加了辛亥保路運動,還親自到重慶建立革命基地,回響武昌起義。當時,敘府公立中學堂是辛亥革命四川策源地之一。

辛亥革命後改“學堂”為“學校”。其時,張列五任重慶督軍,廖緒初赴川南。迫於經費困難,學監王檢恆不得不風塵僕僕,到敘屬各縣催收校款,然收效甚微,學校一度全靠教員盡義務苦苦撐持。然民國肇造,戰亂頻仍,校產當盡,且負債累累,校務因此廢弛。

其後,張列五任四川副都督,廖緒初為四川審計次長,二人蒞成都後,看到他們親手創辦的學校因時局混亂而毀於一旦,不禁悲從中來,感慨萬千。豈能讓這所為革命立過汗馬功勞的學校就此倒閉呢?張列五、廖緒初決心出力整頓學校,公推沈與百為校長。沈與白時任四川省教育司長,不能分身專任,特聘李筱亭擔任監學(校長),賴建侯任校務。他們與教職員捐薪共苦,全體同仁共同出資贖回校產,振興校務,挽學校於既倒。

學校歷史

李筱亭學監(校長),後供職於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府秘書處,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總理辦公室機要秘書。重慶談判期間上書毛澤東,陳述四川上層軍政人物的態度與立場。1949年參加四川臨時工委領導工作,秘密策動起義,推動熊克武、但懋辛組織善後委員會,迎接解放,聯絡鄧錫侯、劉文輝等共商起義大計。解放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監察委員會主任,西康省副省長、四川省副省長。

1917年學校更名為“敘州聯合縣立旅省中學堂”,繼續興辦。後因同盟會會員、學校教員朱山被害,張列五遭排擠,到北京參與討袁罹難,郭書池、廖緒初相繼去世,學校領導乏人,校務又復鬆弛。由於學校素有堅韌不拔之光榮革命傳統和自強不息之奮鬥精神,終未停辦。四川“防區制”時代,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召集人、敘屬十三縣教育科長組成的“維持會”,監管學校行政事務。1930年學校再度更名為“敘屬共立旅省中學”。1933年學校又更名為“敘屬共立旅省初級中學”,改“維持會”為“理事會”,延請謝家吉作校長。以後學校逐步恢復,校務正常。

1944年,為紀念先烈張列五,省臨時參議會提議,省立華陽中學更名為“省立列五中學”。

1947年學校由崇寧縣遷回成都馬鎮街原址,校園修葺一新。校內修建“列五紀念堂”,以彰先烈之功業,傳承學校之歷史。“書池圖書館”,存書報雜誌若干。同年列五先生之女張映書捐設“列五獎學金”,專獎報考國立大學理科之家境清寒之優秀學生。同時設立“緒初獎學金”、“余氏獎學金”,專獎文科及師範優秀考生。

在王崇階任校長期間,繼續堅持民主辦學思想,倡導師生共同生活,經濟公開,用人唯賢,主張自由發展,把學校辦成了一所有靈魂、有思想、有精神的學校。一大批優秀人才、革命志士陸續到列五任教。共產黨員李伏伽擔任訓育主任,每天晚飯後,在自己的宿舍前向學生宣講時事。進步作家徐霞村任本校英語教員;民盟成員王階平、賈承天先後任教務主任;中共黨員施谷任訓育主任。教師中有劉駿達(十二橋烈士)、馬力可、游懷志、劉令門、龍志霍等黨內外革命志士。在他們的影響與倡導下不少學生走上了革命道路或成為了新中國建設人才。

那時,學校成立了“列五研究會”,“砥礪學行,聯絡友誼,發揚列五革命精神”。詩人何其芳同窗、外交家、共產黨員施谷在任訓育主任期間,他滿腔熱忱,不辭辛勞,積極撒播革命火種,培養革命力量。他以高尚的師德教藝吸引學生,啟迪學生正確認識世界,追求真理,引領學生走上革命道路。學校當時訂有《新華日報》、《國難三日刊》、《民眾》、《生活周刊》、《世界知識》等進步期刊,學生廣泛閱讀《大眾哲學》以及魯迅作品。在教師和先進思想影響下,學生們在校內外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他們通過辦壁報討論“民族前途”,“誰在發動內戰”等問題。當時劉光輝主辦的《雷與電》和伍經庸主辦的《光與熱》探討“人生價值”,報導“昆明血案”。

不少學生在進步思想影響下,參加了由中共地下黨秘密外圍組織——“民協”,或參加進步組織“星海合唱團”。學校成立了“《學生報》通訊小組”,為中共地下黨公開刊物《學生報》組織稿源。許多學生投身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飢餓”、“反獨裁”“爭民主”、反對“中美商約”、聲援教師罷課等革命活動。

一所學校就是一個人的話,她就應該有一顆靈魂——一顆高尚的靈魂。只有科學的辦學理念,純粹的辦學精神,才能世世代代激勵她的學子高遠立志、生生不息地奮鬥,也才能讓學生一生活得精神、活得精彩。列五中學就是這樣一所有靈魂的學校。

四川省重點中學

四川出了不少名人,他們都在四川省內的名校學習過。本期任務讓我們盤點人才備出的四川省國家級重點高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