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石室中學

成都市石室中學

成都市石室中學,位於四川成都市文廟前街93號。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間,由蜀郡太守文翁創建,是中國的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也是世界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2009年6月27日成都三十中正式併入石室中學並成為國中部。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石室中學,也被稱做“文翁石室”,是一所國家級重點示範性高級中學,位於四川成都市文廟前街93號。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間,由蜀郡太守文翁創建,迄今已有2151年的歷史,是中國的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也是世界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自其創辦以來,屢經興衰,校名曾多次更改,但校址從未變動,這在中國及世界都很罕見。2009年6月27日成都三十中正式併入石室中學並成為國中部,同年秋季開始正式招生。
成都石室中學是我國地方政府創辦的第一所學校。自西漢景帝末年(約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創建“石室精舍”始,迄今已有2150多年的歷史。目前有文廟(設高中)、北湖(設初、高中)兩個校區。

學校成績

石室中學學風卓犖,人才輩出,在國內享有較高聲譽,在國際上也具有一定影響。學校繼承“愛國利民、因時應事、整齊嚴肅、德達材實”的優良傳統,堅持“繼承優良傳統·打好素質基礎·培養創造能力”的辦學思想,突出“活躍·和諧”的辦學特色,確立了“求真務實、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和“志存高遠,追求卓越”的核心價值觀,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取得了突出的辦學成績,是四川省首批通過驗收的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四川省文明單位、四川省校風示範校、四川省藝術特色學校、四川省實驗教學示範學校、四川省體育達標先進集體、四川省科技教育示範學校、四川省依法治校示範校,是一所融優良歷史傳統與現代教育思想為一體的,具有實驗性、示範性、開放性的學校。
石室中學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綜合素質一流的教師隊伍,形成和發展了“高、嚴、精、活”的優良教風,體現出“大氣、高雅、向上、奉獻、協作”的教師品位。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長期保持著成都市和四川省的一流水平:聯考升學率一直保持100%;一大批學生參加全國學科競賽年年獲獎;每年都有一批學生獲得保送名牌大學的資格。近年來,共有百多名學生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千餘名學生進入“全國前十強”著名大學。並且多次考出四川省聯考文理科狀元。學校教育教學成績年年受到市教育局表彰獎勵,在社會上享有良好的聲譽。不僅如此,學校科學有序的管理,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中學生命教育與研究,網路環境下的學科資源庫建設和套用等,都在省市發揮著引領和示範作用。
石室中學與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紐西蘭、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的教育界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長期進行國際間的交流合作。目前舉辦的“美國——加拿大”升學預備班、“中國——紐西蘭實驗班”、“劍橋國際高中課程實驗班”、“漢語國際推廣基地”等項目構成了對外合作辦學的新格局。
2009年4月,“成都石室中學教育集團”成立,成都石室中學為龍頭學校。目前,石室中學正以重點學校的優勢,以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指導、示範作用,為促進四川省、成都市基礎教育的不斷發展作出貢獻。
2010年9月,石室中學北湖校區投入使用。石室中學北湖校區是由政府投資修建的公立學校,是石室中學的一個校區,與石室中學文廟校區是一個統一的法人單位。擴建後的石室中學,實行“一校兩區”“六統一”的一體化管理,即統一辦學思想、統一領導班子、統一人事、統一教學、統一管理、統一經費。兩校區實行獨立招生。“一校兩區,一脈相承”,共同秉承石室文化的石室中學北湖校區,不但有漢闕飛檐、高端設施、優雅環境、舒適住宿,更有石室中學管理團隊和教師團隊大氣高雅、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她正以全新的姿態,迎接著來此就讀的莘莘學子![1]

辦學思想

歷史傳統:愛國利民 因時應事 整齊嚴肅 德達材實
辦學理念:求真務實 以人為本
辦學思想:繼承優良傳統打好素質基礎培養創造能力
辦學特色:活躍·和諧
辦學目標:把學校辦成融優良歷史傳統與現代教育思想一體的,具有實驗性、示範性、開放性的學校
培養目標:全面提高素質,發揮個性特長,為培養時代需要的專門人才、複合型人才和傑出人才打好素質基礎
石室師生核心價值觀:志存高遠 追求卓越
石室教師品位:大氣·高雅·向上
愛國利民 因時應事 整齊嚴肅 德達材實
上述十六個字是對學校優良傳統的概括和精確表述。
愛國利民:利,有行動,做實事,不停留在感情層面。
因時應事:根據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即現在所說“與時俱進”。
整齊嚴肅:行為規範,治學嚴謹。
德達材實:品德高尚,學識紮實、淵博。
求真務實 以人為本
求真務實:求,追求完美。真,教育的根本規律。實,思想上求實,工作上紮實,作風上樸實。對教師而言,則體現為紮實深厚的知識功底,樸實嚴謹的治學態度,實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以人為本:以學生和教師的可持續發展為本。這包括兩層意思:學生和教師都要發展;發展是長期的,不是短期的、拔苗助長似的。
活躍·和諧
“活躍”指學生的思維活躍,學習方法靈活,校園文化生活活躍;教師的學術思想活躍,教學方法多樣,教學科研活動豐富。
“和諧”指學生的德智體美和諧發展,文理和諧發展,身心和諧發展;教師團隊氣氛和諧,人際關係和諧,工作和心情和諧。
志存高遠 追求卓越
對學生而言,它的要義就是要樹立大志,所立之志向與國家、民族密切相連;“志存高遠,是立足現在,追求未來,而不僅是志存聯考、志存高分”。
對教師而言,是培養國家、民族未來的崇高使命感,是本人對事業和自身的發展追求,是教學業績、教師素養、教師精神境界的綜合體現。
大氣·高雅·向上
石室教師品位:大氣、高雅、向上,充滿教育氣質。
“大氣”:指目標追求高遠,教育行為有從大處考慮的眼光,對別人成功的愉悅,對成敗的理性對待,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胸懷。
“高雅”:指淡然中的執著,泰然中的自信,和諧中的自我,言談舉止中見修養,得體雅致中展風采。
“向上”:指團隊中的理解互助,健康的競爭與不懈的追求,同事間的和諧溫馨,熱愛工作,熱愛學校、熱愛生活。

歷史積澱

西漢景帝末年(公元前143—141年),蜀郡太守文翁鑒於蜀地偏僻,經濟、文化很不發達,於成都城南(即今四川省成都市文廟前街石室中學所在地)創立了蜀郡郡學。據《漢書》記載,文翁“立石室精舍”,“招下縣子弟為官學弟子”,同時選拔教師到京城長安學習,學成後回到蜀地教學。從此,“文翁石室”便成了文翁所辦學校的代稱。這之後蜀地一躍而成為全國科學文化先進地區之一。18年後,即公元前24年,漢武帝下令天下郡國效仿蜀郡,普遍設立官學,興辦學堂。文翁辦學,在中國教育史上的意義突出地表現為:第一,文翁石室是第一所由省級地方政府興建的官學,開中國地方官辦學校之先河,其影響極為深遠。自漢武帝下令全國各郡效仿文翁辦學後,全國各地辦學如雨後春筍,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推動了當時社會文化的發展。第二,對文翁興學的功德,後世評價極高,將文翁辦學並促進蜀地文化發展的功績與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輝煌業績並提,“文翁化蜀”與“李冰治水”同為秦漢時代四川的兩項造福後人、功彪史冊的不朽業績。李冰和文翁也因促進、推動蜀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頌、景仰。第三,文翁辦學,由此形成了深厚的石室文化積澱和豐富的教育理論,如“非教無以保富庶,非待富庶而後議教”、“教以尚德為先”、“誘進”等等。這些觀點和理論,延及後世,成為我國教育優良傳統和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看來,也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第四,雖時移世易或勝衰起伏,石室在原址辦學二千餘年(即現在的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學),歷代地方政府均高度重視,大力支持,石室得以長盛不衰,為世所罕見。1896年,張之洞任四川總督,從石室中析出“尊經書院”,是為四川大學。1904年,岑春煊出任學校總理,校名也由當時的“成都府師範學堂”改為成都府中學堂。這是石室教育史上一次劃時代的變革。這次改革,從學制、學習內容、教材使用、教師選擇等方面都有重大變革,尤其以學生學習內容的改革為最,即由以前的《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變革為學習現代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其辦學格局亦更接近現在中學的格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先進的科學、民主的影響,這為後來四十年代學生運動在石室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應該說,改辦新學是石室辦學者“因時應事”,順應時代發展的重大舉措。
從1904年開辦新學到1949年建國前,四十多年間,社會變異頻繁,文翁石室雖走過了艱難曲折的道路,但這段時期也是學校重要的發展時期。一方面,成都府中學堂的開辦,吸引了四川各地的學生,人才薈萃,郭開貞(沫若)、曾琦、王光祈、周太玄、李劼人、賀麟等先後就讀於此;一方面,教師中人才濟濟。歷史上,一代名師劉豫波、何其芳、曹葆華等曾掌教於此,可謂群星璀璨。同時學校經費來源較為穩定,興建校舍,充實設備,禮聘名師,廢舊學制,開辦新制國中,繼而新制高中開班授課,課程內容豐富,學校面貌一新。迄至四十年代,石室以教學水平高、管理嚴格而著稱。1948年,國民政府認定學校為“全國重點中學”。 
中共建政後到改革開放前,學校先後使用過川西石室中學(1950年1月);四川省成都第四中學(1952年9月)等校名;先後有董育才、黃大州、周孟璞、張聯華、趙霽雲、王侃等先生擔任過成都四中(現石室中學)校長或主持學校工作。這一時期,在各位校長帶領下,石室中學模範地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全校教職工同心同德,完成重點中學肩負的任務,在努力探索社會主義教育、教學規律,培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高層次人才後備力量,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積累了可貴的經驗,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成就。1959年,學校被評為成都市文化教育系統先進單位;1960年,被評為全國文化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從建國到改革開放前(50—77年),為國家培養學生14715人(1950年僅61人)。“愛祖國,愛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學習;求真理,求技藝,願增進文翁石室之光榮”。文翁石室優良的學風和光榮傳統在這一時期相沿以進,發揚光大,學校贏得了極高的社會聲譽,至今石室的繼任者對石室教育史上輝煌的這一段都深深銘記,並以此為激勵,發揚石室精神,爭創一流水平。
1978年後,有王侃、顏振、李淼、葉長堅、王紹華、王明憲擔任校長或主持學校工作。
1979年,經四川省及成都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對外開放學校;
1983年4月,起用現名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
1953年9月,由四川省教育廳確定為全省重點中學之一;
1981年,再次由省教育廳確定為全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之一;
1985年7月,石室中學所在地——漢文翁石室舊址,由成都市人民政府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被省教委(現省教育廳)首批評估驗收通過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學校來歷

孔子是春秋時代有名的教育家,三千子弟,七十二賢人。那時的天子和諸侯們忙著爭奪王位,擴展領土,無人關心教育。孔仲尼在曲阜辦的杏壇大學,是私學。而由地方政府撥款,興辦官學的第一位教育家是文翁。那是區域性的地方官學。文翁是安徽舒城人。文翁是被西漢景帝劉啟派到成都去任蜀郡太守的。舒城是春秋時的舒國,早已受到過中原先進文化的薰陶,而四川受中原文化影響晚一些。文翁上任後,感到四川文化落後,便選派了一批聰穎的青年官員,帶著四川的土特產作為束修,到長安去,向博學的文士們拜師求學。這批青年學成歸來,文翁便委派他們當教師,這是中國的第一批專職教師。文太守在成都市區,用石頭建造了一幢校舍,這就是中國的第一所公立學校,蜀郡郡學。後人把這所學校稱為“文翁石室”。據考證,文翁石室創立於耶穌出生前141年,距今已將近二千一百四十五年了。文翁對入室受業的學生,給以減免賦稅徭役的獎勵。成績好的學生,結業後可以分配到各級政府中工作。文太守每次出巡,都帶著在校學生們一道,去各地考察民情,充實知識,多方鼓勵青年讀書求學。經過文翁不懈的努力,文太守屬下各地方,也相繼辦起了許多鄉學。蜀郡文風大盛。原來華夏文風最盛的是齊郡,此時,人們便把齊與蜀,並稱為華夏的兩大教化之邦。文翁辦學教化民眾,深得四川人的讚譽。蜀人把文翁和李冰父子,並頌為“李冰治水,文翁化蜀”。文翁的郡學開辦17年後,漢武帝劉徹看到文翁辦學成功,決定推廣文太守的經驗。下令全國,普遍興辦文翁石室式的官學。出土的漢代石刻畫像中,有文翁講學圖。五代時的後蜀孟昶,曾用了8年時間,將文翁石室的教材《十三經》,刻了幾千塊石頭,讓學生們摹拓。現在還殘存若干塊,保存在博物館裡。由文翁石室的蜀郡郡學,到今天的成都市石室中學,兩千多年了,石室的薪火不斷。古代有司馬相如求學石室精舍,當代的革命家兼學者郭沫若、李一氓,都曾在此領受過文翁之惠。兩千多年來,此學校名稱曾多次更改,教育制度多有變化,但校址永遠不動,良好的學風一直傳承。這是教育史上罕見的奇蹟。中國的第一所公立學校,在原址屹立了兩千年之久。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學,其校史,竟向前延伸達兩千多年。不知海內外有幾所學校可與之類比?

名稱更替

“文翁石室”創立不久,即以學風卓犖,人才輩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漢武帝下令全國效仿文翁興辦學校。二百多年後東漢安帝時的一場火災,石室連同成都城一起遭到了嚴重破壞。直到公元194年才由蜀守高順予以修復。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州奪郡學”事件,石室被闢為益州州學。公元994年後蜀開始在石室刊刻石經,北宋時繼續補刻,直到宣和年間才將十三經全部刻完。明末清初,張獻忠據蜀,石室再次受到毀滅性破壞。1661年當局在文翁石室舊址建立府學。有清三百載,四川學校實際以此為首。康熙年間,四川按察使劉德芳在此建錦江書院,直至1902年四川總督岑春煊改之為成都師範學堂,癸卯學制施行後又改成都府中學堂。1940年2月,學校更名四川省立成都石室中學,1948年年被評為全國優良示範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2年9月,學校再更名為成都第四中學到1983年4月恢復舊名-石室中學。[1]

校徽

石室中學的校徽是有“石室”二字組成的鐘狀的標誌。
編輯本段

學校校慶

石室中學的校慶是11月11日。

學校組織

工會
成都石室中學工會是學校黨總支領導的教職工自願結合的民眾組織,以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為基本職責。工會代表和組織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教育教職工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而建設一支學術過硬、師德高尚的教職工隊伍。成都石室中學工會主席韓晏(女),副主席岳培東。
社團聯合會
成都石室中學社團聯合會是在中共成都石室中學總支部委員會領導和德育處直接指導下,與共青團成都石室中學委員會、成都市石室中學學生會並存的學生社團聯合組織,具體指導各學生社團組織活動的開展。社團聯合會現有33個學生社團組織。
校刊
《潮浪》《未知》《斂華》學生會 成都石室中學學生會是成都石室中學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民眾性組織。2000年舉行的全國學聯23大上,該會當選全國學聯主席團副主席,直至2005年全國學聯24大召開。在這一時期,乾里里、胡夏融、伍姍姍(女)相繼擔任該會主席,肖貝鷗、曾義林、譚青青、張魏先後任副主席。

四川省重點中學

四川出了不少名人,他們都在四川省內的名校學習過。本期任務讓我們盤點人才備出的四川省國家級重點高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