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強迫症

心理強迫症

理強迫症,是指以反覆出現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基礎特徵的一類神經症性障礙。強迫觀念是以刻板形成反覆進入患者意識領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對患者來說,是沒有現實意義的,不必要或多餘的;患者意識到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擺脫,但又無能為力,因而非常苦惱。強迫動作是反覆出現的刻板行為或儀式動作,是患者屈從於強迫觀念,為求減輕內心焦慮的結果。

概述

心理強迫症心理強迫症

強迫症,是當患者把一些正常的生理心理現象當做不正常的東西而極力擺脫並產生強烈的痛苦的心理衝突。並進入惡性循環。 簡單的說:強迫症=正常的心理現象+擺脫。強迫症的治癒=放棄“擺脫”=接納正常的心理現象=為所當為。

禪宗有個故事恰好在說明這個問題:禪宗五祖考量弟子們的才智,就讓他們各自學一首偈語。大弟子說: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勤勤常拂拭,莫使惹塵埃。五祖不以為然。後來的六祖慧能說:菩提本無樹,心非明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深以為然,便將衣缽傳給慧能。其中大弟子所要表達的含義是:心靈是神聖的,不可有絲毫的私心雜念,要時時刻刻地“鬥私批修”。慧能的意思是:大腦的功能不是理想的東西,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所能想的,能感受到的都是正常的反應,有些是痛苦的,但絕不能像塵埃那樣去掃撣。企圖去掃的結果必然是失望以及絕望。大弟子的作為恰好是神經症、強迫症的產生條件。慧能的作為才是正常人或治療強迫症的條件。

正常人從不為睡眠做任何努力,只是處於習慣臥床而已; 失眠症患者天天為睡好覺,想方法設法去陷入惡性循環。強迫症治療的著眼點應放在體驗上,而非說理上。即去做,去指導他做。通過做完成體驗,通過體驗達到領悟。體驗後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神經症的治療靠直接經驗而非間接經驗。

有一位女士終日惶恐不安,她的煩惱是自己頭腦中總有企圖殺人的念頭,害怕這種念頭真的會產生殺人的聯想並伴隨著極端的恐懼和痛苦。此女士所患疾病叫強迫症,又稱強迫性神經症。在強迫症中還有強迫性行為。比如反覆洗手、反覆核對檢查、反覆詢問等。

強迫症與一般的煩惱的區別在於:煩惱僅僅是單純的煩惱,而強迫症則是企圖消除根本不可消除的煩惱而產生更大的煩惱。也就是說強迫症是雙重的煩惱。

治療

長期以來一致認為強迫症治療困難,60年代前,強迫症預後不良,直到1966年Meyer報告2例強迫症用行為治療取得成功,情況才開始改變,1971年Rachamn創造一種治療方法,稱為”暴露結合應答預防法”(Exposure with response prevention),成為強迫症的有效治療方法,據FOA等(1985)的資料採用這種方法治療200多例強迫症,65--75%得到好轉,隨訪時保持良好。
強迫症的一般問題臨床上,將強迫症分為兩類,即強迫觀念為主無明顯強迫行為和伴有顯強迫行為者。強迫觀念為主者包括強迫想法,想像和衝動;強迫行為指重複出現的儀式動作。但是這種簡單的分類方法並不適合心理治療

暴露結合應答預防的步驟

1.仔細考慮對一切以往迴避的情境進行暴露。
2.對恐懼刺激和想法的暴露進行指導。
3.儀式動作和迴避行為,即反應預防。暴露的實施和反應預防的細節都要考慮並和病人事先討論,示範,自我練習都可採用以促進治療實施。

強迫症藥物治療近10年來研究證明,有一小組抗抑鬱藥對強迫症有效,如氯丙咪嗪和多慮平,但這類藥因副作用較大,已日趨淘汰。近年發現百憂解a等選擇性5羥色胺回收抑制劑有抗強迫作用,且副作用很小。雖然強迫伴抑鬱症狀者被認為最為適合藥物治療,但療效並不限於有抑鬱的強迫病人,大約50%的強迫症對藥物治療有效,藥物治療應視為整體干預的一個成分,和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結合起來,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決定治療步驟。

心理模型

1.強迫想法和焦慮有關。
2.強迫行為(外顯的或隱匿的)是隨意行為,旨在減輕焦慮和不適。但焦慮減輕導致強迫被強化。
3.為了防止發生強迫想法和焦慮,症人常有迴避行為,但迴避行為阻止了對焦慮想法和暴露。根據上述心理模型。治療策略應當是促進症人對恐懼刺激的暴露,同時又鼓勵他們會議上暴露的儀式和認知迴避而不易發現,這就需要醫生進行全面細緻的檢驗和評估。
行為分析要進行詳細分析,詢問問題的認知,儀式行為,迴避行為,情緒和生理等各個方面。對每個問題的發生髮展過程,包括素質,促發因素和維持症狀的因素等得深入的了解,確定於預的具體目標。
治療原理的說明在醫師對問題有了實質性了解之後,您患了強迫症,在同病人討論時可引入治療原理的說明。
無外顯強迫行為和強迫症的治療方法治療更困難一些,基本原理相似,只是精神儀式和認知迴避不易認識,也更維干預,治療方法的兩種,其一稱為”習慣化訓練”,另一種稱為”思維停止法”,這兩種方法實施時還有很多具體細節要注意考慮。

綜合強迫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