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強迫症

兒童強迫症

兒童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是以強迫觀念與強迫行為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兒童期情緒障礙,占兒童與少年精神科住院與門診病人的0.2%~1.2%。國外Flarment 調查少年人口的患病率為0.8%,終身患病率為1.9%。1/3~1/2的成年強迫症患者來自於兒童期。兒童強迫症發病平均年齡在9歲~12歲,10%起病於7歲以前。男孩發病比女孩平均早2年。早期發病的病例更多見於男孩、有家族史和伴有抽動障礙的患兒。低齡患兒男女之比為3.2:1,青春期後性別差異縮小。2/3的患兒被診斷後2-14年,仍持續有這種障礙。

基本信息

疾病病因

遺傳因素

兒童OCD具有遺傳易感性,Lenane( 1990) 發現OCD患者的20%的一級親屬可以診斷為OCD。在多發性抽動症與OCD之間存在遺傳相關性,甚至認為兩者是同一基因的不同表現形式。Pauls等發現在5~9歲起病的OCD兒童中,家庭成員患抽動症的比率更高。

腦損害

腦損害被認為是OCD的發病原因之一。引起基底節損傷的各種腦損害都可以引起OCD。腦炎後帕金森疾病和亨庭頓舞蹈病患者發生OCD的比率增加。近年來發現OCD與小舞蹈病之間存在相關,在有小舞蹈病的兒童中OCD發生率增加。有人以CT檢測發現,兒童期起病的OCD患者尾狀核縮小,正電子發射X線體層攝影( PET)檢查顯示異常的局部葡萄糖代謝方式。雖然OCD的病因不明,但是許多線索提示與額葉、邊緣葉、基底節功能失調有關。

神經遞質異常

5-羥色胺回收抑制劑能有效地治療OCD,因此推論OCD 存在5-羥色胺功能紊亂。多巴胺等神經遞質也可能參與OCD的發病過程。

心理因素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兒童強迫症狀源於性心理發展固著在肛門期,這一時期正是兒童進行大小便訓練的時期,家長要求兒童順從,而兒童堅持不受約束的矛盾在兒童內心引起衝突,導致兒童產生敵意情緒,使性心理的發展固著或部分固著在這一階段,強迫症狀就是此期內心衝突的外在表現。

父母性格特徵

早在1962年,Kanner就認識到強迫症兒童多數生活在父母過分十全十美的家庭中,父母具有循規蹈矩、按步就班、追求完美、不善改變等性格特徵。

臨床表現

兒童強迫症主要表現為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兩種類型。

強迫觀念

包括:(1)強迫懷疑。懷疑已經做過的事情沒有做好、被傳染上了某種疾病、說了粗話、因為自己說壞話而被人誤會等。(2)強迫回憶。反覆回憶經歷過的事件、聽過的音樂、說過的話、看過的場面等,在回憶時如果被外界因素打斷,就必須從頭開始回憶,因怕人打擾自己的回憶而情緒煩燥。(3)強迫性窮思竭慮。思維反覆糾纏在一些缺乏實際意義的問題上不能擺脫,如沉溺於“為什麼把人稱人,而不把狗稱人”的問題中。(4)強迫對立觀念。反覆思考兩種對立的觀念,如“好”與“壞”、“美”與“醜”。

強迫行為

包括:(1)強迫洗滌。反覆洗手、洗衣服、洗臉、洗襪子、刷牙等。(2)強迫計數。反覆數路邊的樹、樓房上的視窗、路過的車輛和行人。(3)強迫性儀式動作。做一系列的動作,這些動作往往與“好”、“壞”或“某些特殊意義的事物”聯繫在一起,在系列動作做完之前被打斷則要重新來做,直到認為滿意了才停止。(4)強迫檢查。反覆檢查書包是否帶好要學的書、口袋中錢是否還在、門窗是否上銷、腳踏車是否鎖上等。強迫症狀的出現往往伴有焦慮、煩躁等情緒反應。嚴重時會影響到患兒睡眠、社會交往、學習效率、飲食等多個方面。

診斷

根據DSM-Ⅳ診斷標準進行診斷,診斷依據包括以強迫性思維和(或)強迫性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患者認識到這些症狀是過分與不現實的,因無法擺脫而苦惱不安(在年幼兒童可能不具備這一特點);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社會活動或交往等功能;排除其他神經精神疾病或強迫症狀,不能以其他精神障礙所解釋。

疾病治療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治療強迫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大量強迫症治療的研究結果顯示氯丙咪嗪、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文拉法辛等藥效果較好。

心理治療

行為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是能成功地治療兒童強迫症的最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根據病人的情況及治療者的經驗選擇各種具體治療技術,如反應阻止( response prevention)、焦慮處理訓練等,對於一些嚴重重複的、類似於抽動症狀的儀式動作可以採用習慣反轉訓練( habit reversal)。家庭治療也是治療強迫症的重要方法,特別是對於那些存在有家庭不和、父母婚姻有問題、家庭成員存在特殊問題、家庭成員之間角色混亂的患兒,更適合做家庭治療。治療的目標是將家庭成員納入治療系統中,讓所有行為問題都公開呈現出來,充分理解每個家庭成員怎樣對強迫性行為產生影響,重新組織家庭關係,減輕患兒的強迫性行為,逐漸形成各種良性行為。

家庭治療

主要針對父母進行諮詢指導,消除父母的焦慮,糾正其不當養育方法,鼓勵父母建立典範行為來影響兒童,並配合好醫師進行心理治療。

強迫行為與強迫症

在兒童正常發育的不同年齡階段,也可能出現類似的強迫行為。如走路數格子,摺疊整理自己的手絹、被褥要角對角,反覆多次對得很整齊,睡覺前一定要把鞋子反覆擺成什麼樣子或一定要把毛巾反覆鋪平、擺正等等,還有一部分兒童出現強迫動作有一定的儀式動作或行為,如某患兒要觸碰某物一定要碰幾下,對了感到“心裡舒服”或吉利。以上行為持續一段時間自然消失,不造成孩子強烈的情緒反應,不影響他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不應視為病態。

治療

強迫症的患兒除應請心理醫生診斷和藥物治療外,還應在醫生的鼓勵和指導下,通過反覆訓練和實踐主動矯正那些令人苦惱的觀念、意向或行為,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樹立信心

對於有強迫症的兒童,家長要幫助他們自覺認識和克服自己的性格弱點,指導孩子處理問題要當機立斷,幫助他們出主意,想辦法,克服遇事猶豫不決的弱點,讓孩子了解人的一生中必然要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不可能對每一件事情都處理得那么合適與周全,出現一些總是是在所難免的。鼓勵孩子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評價,應該看到自己的力量,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多方創造條件,讓孩子獲得成功,幫助孩子提高自信心。還要注意豐富孩子的業餘生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以減少他們不必要的疑慮。

意念訓練

兒童出現不可克制的強迫現象時,家長要幫助兒童用意念努力對抗強迫現象,使緊張恐懼的心情放鬆,並告訴兒童這種行為沒有任何意義,並分散兒童的注意力。當然,做到這點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有毅力,經過反覆訓練,多數兒童的強迫現象才會逐步消失。

行為療法

對單純用意念不能對抗的強迫現象,可以採用“行為對抗療法”幫助矯正。

對抗療法基本上是一種操作性條件反射過程,把對抗刺激與強迫行為反覆多次結合,形成一種新的條件反射,使之與原來的強迫行為相對抗,消除原有的錯誤行為。

具體做法是:吩囑兒童右手腕上套進用三股皮筋組成的橡皮圈,一旦出現不可克制的強迫現象時,加反覆計數、反覆檢查等,立即拉彈右手腕上的橡皮圈,以對抗強迫現象,橡皮圈的拉彈力量以手腕皮膚稍有疼痛感為宜,同時計數拉彈次數及強迫現象持續的時間。剛開始時需要拉20-30次,才能對抗強迫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訓練,當拉彈橡皮圈3-5次能對抗強迫現象的時候,橡皮圈就可以脫掉,以後再出現強迫現象,就立即能想到手腕上橡皮圈的對抗力量,用自己的意念就能消退強迫慾念。

培養愛好

家長要鼓勵強迫症的患兒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外界接觸,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如唱歌、跳舞、聽音樂、打球、跑步等,以建立新的大腦興奮灶去抑制強迫症狀的興奮灶,轉移對強迫症狀的高度注意力,這樣可大大促進病情的恢復。

糾正父母不良性格

如果強迫症患兒的父母有性格偏異如特別愛清潔,過分謹慎,過於刻板,優柔寡斷,遲疑不決等,要予以糾正,否則會影響患兒強迫症狀的康復,並且不利於孩子以後的心理發展,這一點甚為重要。

藥物治療

嚴重的強迫症患兒,由於強迫症狀影響了上課學習和日常生活,因此必須進行藥物治療。

臨床實踐表明,使用氯丙咪嗪結合其他藥物,對於強迫觀念為主的強迫症,療效比較滿意,但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由小劑量開始使用,且需要連續較長時間的藥物治療,才可控制強迫症狀。

注意事項

治療強迫症的過程中,為什麼有些措施難以奏效?其實就本質而言,這些人對強迫症發生的真正心理機制並不了解,他們只是以習慣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和處理強迫症患者的困惑。而有些強迫症的拖延症容易被人們所忽略。

1.一個人認為自己5天之內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離deadline還有15天的時候一點不著急,直到最後只剩5天了才開始。

2.這種緊迫感和焦慮往往促發人的鬥志,會讓自己覺得,自己只有在壓力狀態下才有做事情的狀態。

3.最後拿到成績的時候,成績往往不是很差,這樣子就強化了自己最適合在deadline之前短期高壓的狀態下工作的心態,並且對以後的行為不斷進行自我暗示。這一個部分寫得非常符合大部分有拖沓習慣的中國學生的經歷。因為中國學生往往非常聰明,所以哪怕最後只剩一點點時間了,也會完成得不錯;從而自認為自己最適合這樣子的工作狀態。周而復始,反覆循環。

疾病預後

強迫症的預後因人而異,有的患者恢復得很好,有的略差,還有的屬於難治性的。不管你屬於哪一種,相信經過治療都會有好的改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症狀緩解後,建議服藥1~2年左右。各種類型的強迫症,都需要堅持服用一段時間的抗強迫藥。停藥以及加減藥量請諮詢醫生,千萬不要自行調整藥物治療方案,以免加重病情。

如何調節脾氣暴躁

無論是和小孩子相處還是孩子教育,都應當能夠處理好小孩子發脾氣。小孩發脾氣有很多原因,而很多時候這些原因都是毫無理由的,比如僅僅因為玩積木的時候找不到一個木塊而大發脾氣,毀壞玩具。小孩發脾氣的時候最關鍵的是不你做什麼,而是你要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應對小孩子發脾氣的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孩子知道:①他的脾氣並不能控制別人②脾氣不是萬能的,他應當尋找其他更合理的達到目標的方法③脾氣是可以控制的(愛發脾氣的父母往往在這一點上做的很不好)④發脾氣是很正常的事情,誰都會有,但是我們應當試著自我調整(強迫症父母有時候做不到這一點)⑤學習控制脾氣的方法(有些父母本身就存在這樣的能力)

當孩子脾氣爆發,我們該怎么做總的行為原則——鼓勵

當孩子出現控制自己脾氣的行為時應該在口頭上給以誇獎——“哎呀,我的小乖乖真的長大啦”。這樣的誇獎可以增加孩子下一次爆發情緒時控制自己的幾率,同時讓孩子認識到“長大”和“控制自己”是聯繫在一起的。

孩子遇到挫折時爆發情緒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通常是通過哭來獲得父母的幫助。年紀年紀小一點的孩子會因為別人無法理解自己說什麼而大發脾氣,大一點的孩子更可能因為自己無力完成某件任務而發脾氣。在這種挫折情況下,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勵和傾聽,花一點時間讓孩子把自己遇到的挫折描述出來。你還可以用胳膊摟著孩子,說一些能夠表示你理解他的話,比如:“我知道這很難,沒有人能一次就完成它”。這個時候還是父母培養孩子“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的最佳時刻,當孩子從消極情緒中走出來並繼續他的任務的時候,父母要把握這個時機,誇獎孩子不怕困難。

另外,父母應當注意,挫折情緒是我們可以避免的,有些任務過難又沒有多少教育價值,父母可以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來使孩子遠離這些活動。

當孩子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而爆發情緒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無意識地認為“鬧情緒”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如果孩子經常通過這樣的手段達到目的,那么孩子就會過於依賴它而使其它適應能力發展不良,比如有的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一發脾氣父母就沒辦法,只能按照孩子的意志,滿足他的一切需求,這樣的孩子會缺乏適應能力,任性,人際關係不良等。當孩子哭鬧是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的時候,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建議我們——去強化,就是不再對孩子的哭鬧付諸注意,任他鬧下去。初次嘗試這種辦法的父母會發現,在開始的時候,孩子的情緒會更加激烈——摔東西、弄出很大的聲響、欺負其他小孩子。這其實是孩子以為動作再大一點就會獲得關注。尤其在這個時候,父母要採取不理睬的態度,讓孩子明白這是沒用的。具體的做法有:①減少說“不”的次數,你的孩子會故意違反你的規定來引起你的注意,你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理睬,而不是告訴他“這是錯的”。②遠離,在父母的面前孩子情緒最激烈,當父母離開,孩子就會漸漸平靜,因此,暫時去另一個房間躲避一會也是有幫助的。③講道理,等孩子情緒過後,坐下來和孩子好好總結這次衝突,試著讓孩子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你鬧情緒我就等你冷靜下來再理會你。

當孩子為了拒絕而鬧情緒

父母應當知道,什麼事情是可以和孩子商量的,什麼是孩子必須執行的。孩子必須執行的事情就要態度強硬,採取這樣的問句:上學時間到了;而不是這樣的問句:乖乖上學去好嗎?後者適合讓孩子做決定的時候的問句。學會遵從是孩子成長過程所必須要上的一課,這決定了他以後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合格的公民還是一個目無法紀的犯罪分子。教育學家告訴我們一個原則——小事不管大事必管。

有的孩子鬧情緒時極具破壞性

父母的暴力行為會通過孩子的模仿而被“遺傳”,因此,父母首先應當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暴力傾向,不能事無巨細都暴力相加。與此同時,父母應當具有底線,在不違法法律的前提下,採取一些懲罰措施,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並不是想怎樣就怎樣的,觸犯了底線就會受到殘酷的懲罰。當然,任何懲罰過後,必須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受到懲罰。

孩子發脾氣時具有破壞性指的是:①打人,②破壞加劇③在公共場合爆發脾氣影響他人的公共權力④尖叫時間過長讓你忍無可忍。心理學家建議,把孩子抱進他的房間冷靜幾分鐘會減小破壞性,並有助於控制局面。

綜合強迫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