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爾菲氣象定律

德爾菲氣象定律

德爾菲氣象定律是一條經濟產業理論。指企業在氣象上每投入1元,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套用這一定律,有可能還會帶來更高的經濟回報率。如果商家事先知道天氣走勢,在生產、採購、銷售計畫中考慮到氣象因素,趨利避害,不僅能夠避免損失,而且還可以在競爭中獲取一定的優勢。目前國內天氣預報年均業務增長率保持30%以上。

簡介

德爾菲氣象定律
德爾菲氣象定律
德爾菲氣象定律認為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也就是說,在氣象信息上每投資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套用這一定律,有可能還會帶來更高的經濟回報率。如果商家事先知道天氣走勢,在生產、採購、銷售計畫中考慮到氣象因素,趨利避害,不僅能夠避免損失,而且還可以在競爭中獲取一定的優勢。

影響

受“德爾菲定律”影響,許多已開發國家的氣象信息服務不僅日趨多元,還逐漸形成了產業,並衍生出了“空調指數”、“冰淇淋指數”、“泳裝指數”等跟氣象有關的經濟指標。

例如在德國,每當該國平均氣溫超過22攝氏度時,啤酒就開始暢銷,在此基礎上氣溫每上升一攝氏度,啤酒平均每天便會多銷230萬瓶——這就是著名的“啤酒指數”。
另外,有行銷專家推算出了一個有趣的數據,流通類銷售額的65%取決於天氣。因為天氣直接影響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們的消費行為。氣溫相差1攝氏度或降水量增減1毫米,反映到商場的客流和銷量都會有明顯變化,這被稱為“一度效應”。

在國外

由德爾菲氣象定律延伸出來的商業化氣象服務大致有三種類型:完全由國家氣象部門從事商業化服務,以紐西蘭為代表;國家氣象部門只搞公益無償服務,由私人公司開展商業化服務,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國家氣象部門既搞公益服務又搞商業化服務,同時也允許私人公司從事商業化服務,以應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為代表。

三種類型中,以美國、日本的氣象經濟發展得最好。在美國,氣象服務體制公私分明:國家氣象局部門向社會和私營氣象公司無償提供有關普通氣象信息服務,私人氣象公司經過審查登記後,專門向不同行業提供個性化氣象服務。美國已擁有2000多家私營商業氣象服務公司,它們經營靈活,業務紛紛擴展,能更好地為客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優質服務,也讓用戶更切實感受氣象服務能加強防災避險和提高經營效益。這些私營商業氣象服務公司一年就有幾十億美元的營業額。

在中國

20世紀80年代初,國內氣象有償服務就出現萌芽狀態,1985年,國務院批准氣象部門開始開展有償氣象服務。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全國許多氣象台也陸續開展了針對特定企業、特定行業的專業氣象服務。有鞋服企業認為,由於一般提前半年生產鞋服,如果氣象服務分析師能在夏天就預測冬天天氣,這對鞋服企業來說,是非常值錢的信息,比如冬天氣溫比常年低幾度、高几度都是很重要的信息。

但根據《氣象法》的規定,中國不允許非氣象部門從事氣象經濟,也不允許私人採集氣象數據,從法規層面上就限制氣象經濟的發展。國內的氣象觀測數據並沒有充分公開,即便允許設立私人氣象公司,它能提供的服務也非常受限。

經濟術語分類導航

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儘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儘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市場行銷人力資源物流風險管理
經濟理論產業經濟管理理論金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