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蒼水

張蒼水

張蒼水(1620-1664年),名煌言,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抗清民族英雄。曾官至南明兵部尚書。為人剛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報國濟民。順治二年(1659年)清兵大舉入關,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寧波城中風聲鶴唳。張蒼水與刑部員外錢肅樂、浙東志士董志寧等組成數千人的隊伍在城隍廟集會,擁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人物生平。

基本信息

簡介

張蒼水張蒼水
張蒼水(1620-1664年),名煌言,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抗清民族英雄。曾官至南明兵部尚書。為人剛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報國濟民。順治二年(1659年)清兵大舉入關,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寧波城中風聲鶴唳。張蒼水與刑部員外錢肅樂、浙東志士董志寧等組成數千人的隊伍在城隍廟集會,擁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人物生平
張煌言(1620——1664)漢族, 南明將領、詩人,民族英雄。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崇禎年間舉人。1645年(弘光元年)清兵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擒殺弘光帝。張煌言與刑部員外錢肅樂、浙東志士董志寧等遂組成數千人的隊伍在寧波城隍廟集會,擁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張煌言親赴台州迎魯王,被授以“行人”之職,至紹興,又被授以翰林修撰,並任“入典制誥,出領軍旅”之事。後聯絡13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20餘城,堅持抗清鬥爭近20年。至1664年(清康熙三年),見大勢已去,隱居不出,被俘後遭殺害。

抗清事跡

1645年(弘光元年),與錢肅樂、沈宸荃等人起兵抗清,奉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授翰林修撰。後清兵破錢塘,隨魯王逃至浙閩沿海,入據舟山。 張煌言1646年五月,清征南大將軍貝勒博洛乘虛突破錢塘江,紹興、杭州、義烏、金華等城相繼失守,宗室樂安郡王、楚親王、晉平郡王在金華殉國。魯王則在石浦守將張名振護衛下自台州出海到達舟山,張煌言隨即趕回鄞縣故里,與老父、繼母、妻兒子女訣別,追隨魯王一行至舟山。但舟山總兵、隆武帝所封肅虜侯黃斌卿卻拒絕接納,魯王只得逃往福建長垣。不久,魯王去廈門,張名振留舟山待機。張煌言與張名振待局勢稍定後,重返浙東與舟山地區,組織招募義軍。而張煌言被魯王加授右僉都御史之官職。 1647年(永曆元年),清蘇松提督吳勝兆欲在蘇州反正,起事前聯絡定西侯張名振支持。張煌言勸張名振援吳勝兆,張名振遂命張煌言為監軍,徐孚遠副之。於四月初六自岑江(即舟山岑港)出發。不料四月十三日在崇明島外遇風暴而大敗。總督浙直水師戶部左侍郎沈廷揚、總兵蔡聰(黃斌卿之妻舅)等將領十餘人上岸後被清軍俘獲,於七月初三就義。而張煌言也因“颶風覆舟,陷虜中七日,得間行歸海上”。在途經黃岩時,又被追趕的清兵“圍而射之”,張煌言“以數騎突〔圍〕出”,自此他“益習騎射”。並在浙東招募集結義軍於上虞縣平岡寨屯田拒守。其時,“諸山寨多出劫掠,獨煌言與王翊履畝勸輸,戢所部勿擾民”,深得民眾擁護。 1648年,鄭芝龍降清,清兵占領福建,隆武帝被殺。 張煌言1649年,張名振襲殺黃斌卿,魯王正式駐蹕舟山,在定海開朝建廟。 1651年(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張父去世。逢此父喪之際,清軍浙江提督田雄乘機致書招降,被堅決拒絕。 1651年7月,清將張天祿崇安分水關,馬進寶出台州海門,閩浙總督陳錦全軍出定海,分路進攻舟山。張名振、張煌言等奉魯王入海出兵吳淞,牽制清軍主力。大學士張肯堂、安洋將軍劉世勛、盪北伯阮進、左都督張名揚等留守。九月,陳錦趁霧攻陷螺頭門(即蛟門,亦名定關),阮進戰死。清軍圍城十日,城中火炮俱盡,繼之以巷戰,劉世勛戰死,大學士張肯堂自縊於雪交亭,張名振弟張名揚被執不屈,張母及家室等數十口皆自焚。此役舟山軍民死難者達18000人,合葬定海城北龍峰山下。事後,清將自承:“我軍南下,江陰、涇縣、舟山三城,最不易攻。” 張煌言舟山失陷時,張名振、張煌言等正在海上,乃不得已保護魯王暫避廈門,依附鄭成功軍,聯合抗清。鄭成功令入金門島安置,僅按月供給豬肉、大米之物,而“修寓公之敬”。張煌言見此狀,嘗對鄭成功說:“招討(鄭成功)始終為唐,真純臣也!”鄭成功回答說:“侍郎(張煌言)始終為魯,豈與吾異趨哉?”(《鮚埼亭集》卷九)故張、鄭二人雖各事其主不同,但其交誼卻頗牢固深厚。 1652年二月,鄭成功圍攻海澄,擊敗來援的清浙閩總督陳錦。三月,鄭成功攻詔安、南靖、平和,圍困漳州達八月之久。陳錦領兵增援,被鄭軍阻擊於漳州灌口。其間,家丁庫成棟刺殺陳錦,將首級送給鄭成功。十月,固山厄真金礪率援軍解圍,鄭成功退守海澄。1652年冬,張煌言秘密回到吳淞、天台,聯絡各地抗清鬥爭力量。1653年春,張名振帶兵進入長江,鄭成功派陳輝等領兵二萬,進屯崇明,攻破鎮江,登金山,遙望南京,拜祭明孝陵。因長江上游約定回響的孫可望部沒有動作,遂退兵到崇明平陽沙。十二月,崇明清兵萬人,乘凍涉江來攻,張名振、張煌言親自領兵左右衝擊,殺傷清軍甚眾。 張煌言1654年正月,張名振、張煌言與陳輝等會合,率海船數百艘,再進長江,攻瓜州、儀真,直到燕子磯(南京江邊),等待上游訊息。四月,見上遊動靜全無,便率水師東下,進攻崇明。鄭成功派陳六御、程應蕃增援,復進鎮江,焚毀小閘,到儀真燒糧船六百隻,獲船隻達五百艘。張名振還帶沙船六十隻,泛海到登萊,遠及朝鮮沿海。 1655年,張名振與張煌言合兵三入長江,抵燕子礬,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乃會同鄭成功部甘輝、陳六御等收復舟山,張名振縞素入城,遍覓母屍,哀動三軍。歲末,張名振猝死。據說是食物中毒,或疑鄭成功部屬所為;另一說為“疽發背而死”。死前曾言:“吾於君母恩俱未報,若母屍不獲,毋收吾骸。”言畢起坐,擊床而逝,死不瞑目,猶凜凜有生氣。後葬於普陀勾山南岙村。張名振原本遺囑由張煌言統領其軍,而鄭成功卻下令由陳六御接掌。次年清軍再度占領舟山,陳六御陣亡,在將士的推戴下張煌言成為原魯監國系統軍隊的主要領袖,繼續同鄭成功聯合作戰。 張煌言1658年,永曆帝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張煌言為兵部左侍郎。同年清軍進犯雲貴,鄭成功、張煌言進軍浙江,攻克樂清、寧海等地,在羊山遇颱風,損失巨艦百餘艘,漂沒戰士八千餘人,被迫撤回廈門。 1659年五月,鄭成功、張煌言再次進軍長江。當月,攻克瓜州、鎮江。六月二十二日到達江寧,從儀鳳門登入,在岳廟山屯營。張煌言建議說:“師久易生他變,宜分兵襲取句容、丹陽等城。”鄭成功未能採納這個正確意見。七月初五日,蕪湖降書至,鄭成功命張煌言帶兵控制上游,防備江楚援兵。張煌言審度形勢,分兵出擊。一軍出溧陽,攻廣德;一軍鎮守池州,截斷上游援軍;一軍攻和州,保衛採石;一軍入寧國,攻徽州。傳檄大江南北,各地人民回響,一舉收復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縣。一時江南震動,清順治帝甚至準備親征江南。 此時鄭成功誤認為大局已定,南京旦夕可下,中了兩江總督郎廷佐的緩兵之計,不攻城,不打援,八十三營大軍牽連立屯,警戒不嚴。1660年六月二十三日,清軍騎兵突擊,攻破鄭軍前屯余新營。次日黎明,清軍傾城出擊,鄭成功已命令部隊離營,屯紮山上,擺設挨牌、火炮,列陣迎敵。清軍來攻,鄭成功退卻,大將甘輝被俘犧牲。鄭成功撤走鎮江等地駐軍,從長江出海。1660年六月二十三日,清崇明總兵梁化鳳率騎兵出擊,攻破鄭成功的前屯余新營。次日黎明,清軍傾城出擊,鄭成功已命令部隊離營,屯紮山上,擺設挨牌、火炮,列陣迎敵。清軍來攻,鄭成功退卻,大將甘輝被俘犧牲。鄭成功遂撤走鎮江等地駐軍,從長江出海。 張煌言得知鄭成功出海,清總督郎廷佐已派水師截斷長江,便決定進軍鄱陽湖,號召江楚人民進行抗清鬥爭。八月初七日,船到銅陵,被清援軍打敗。張煌言焚舟登入,率餘部數百人取道霍山、英山,到達東溪嶺時,適逢清軍“追騎至,從者盡散”。張煌言突圍而出,只得“變服夜行,至高滸埠,有父老識之,匿於家數日,導使出間道,渡江走建德、祁門亂山間”。此時張煌言身染瘧疾,幾乎不能行走,但仍不顧病痛,奮力疾行。到達休寧後,“得舟下嚴州”。登岸後,又復行山路,途經浙江的東陽、義烏“至天台達海”。歷盡千難萬險,兵敗後繞道潛行二千餘里,九死一生,終於到達浙東海濱,招集散亡,屯駐長亭鄉。同時派遣使者向永曆帝稟告自己兵敗的訊息。永曆得悉後,在敕書中表示安撫慰問,並加兵部尚書職銜。後移駐寧海臨門,加緊訓練兵士。然而一年後,清廷為了肅清東南沿海地區的抗清勢力,頒布了“遷海令”,下令把沿海居民強行遷往內地,以斷絕對義軍的糧餉“接濟”。義軍“無所得餉”,只得“開屯南田自給”。 鄭成功在十六年中六次進軍失敗,東南沿海州縣,屢得屢失。遂接受荷蘭東印度公司通事何斌的建議,欲東取台灣,說:“台灣沃野千里,可以立國。”張煌言在臨門寫信勸阻,說“軍有寸進而無尺退。今入台則兩島(金門、廈門)將來恐並不可守,是孤天下人之望也。”(《鮚埼亭集》卷九)鄭成功不聽。1661年三月,留子鄭經守廈門,親率大軍三萬乘海船百艘,進取台灣。十二月十一日,荷蘭總督揆一投降。鄭成功收回台灣,改稱台灣城為東都,設一府二縣。 當鄭成功進軍台灣的時候,清軍則直下雲南,終使永曆政權覆亡。張煌言“遣其客羅綸入台灣”,催促鄭成功出兵閩南,一方面支持東南沿海人民反對“遷海令”的鬥爭,另一方面牽制清軍,以解永曆政權之危,但鄭成功認為台灣初定,需要自己親身鎮守,拒絕了張煌言的請求。張煌言只得又遣使者到湖北的鄖陽山中,去說服“十三家”出戰,“十三家”原為李自成起義軍的餘部,由郝永忠、劉體純等部將率領,他們以夔東茅麓山為根據地,堅持抗清鬥爭。張煌言請求“十三家”“使之擾湖廣”清軍,牽制敵人,“以緩雲南”,挽救永曆政權即將覆亡的軍事危局,但“十三家”終因兵力“衰疲”,加之勢單力薄,最終未能成功。 1662年(清康熙元年),張煌言又將義軍移駐沙堤。其時,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建立鄭氏政權。而魯王則身居金門,故鄭成功對其衣食供奉“禮數日薄”。張煌言雖對魯王仍忠心不貳,且“歲時供億”不絕,但又“慮成功疑”,故“十年不敢入謁”魯王。待到張煌言“及聞桂王敗亡”後,便“上啟魯王,將奉以號召”。但沒有得到鄭成功的支持。五月,鄭成功突然病逝於台灣,致使抗清鬥爭形勢更為嚴峻。張煌言則轉戰於寧海臨門村一帶。這時,清廷浙江總督趙廷臣乘張煌言義軍處境艱難之際,再次寫信招降,張煌言不為所動,並回信拒絕。 1663年(康熙二年),魯王朱以海在金門島病逝。張煌言聽說魯王病故後,悲痛欲絕,眼見抗清鬥爭大勢已去,於是將義軍人馬全部解散。本人則攜隨從羅綸及部屬數人,駕一條小舟,登上南田島(今浙江象山南)附近一個名為懸山花岙的荒僻小島上隱居,小島孤懸“海中,荒瘠無人煙,南汊港通舟,北倚山,人不能上”,張煌言就在島上,“結茅而處”,暫時得以棲身。島上不出產糧食,只能化裝外出購買。清廷浙江總督趙廷臣、提督張傑從降將處探知張煌言藏身於附近海島,就派遣兵丁潛伏於舟山的普陀、朱家尖一帶,不久果然截獲了張煌言的購糧船,當即利用所獲船隻連夜趕往花岙。七月十七日天色未明時分,清兵出其不意地闖入張煌言居室,將張煌言、羅綸以及部屬葉金、王發,侍者楊冠玉等人擒獲。 張煌言被俘後,斷然拒絕了清政府的招降,在押解途中,寫下了許多傳誦一時的詩篇。 1664年10月25日(康熙三年九月初七日),張煌言被清軍殺害於杭州弼教坊。當他赴刑場時,大義凜張煌言墓然,面無懼色,抬頭舉目望見吳山,嘆息說:“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膻!”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我年適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臨刑時,他“坐而受刃”,拒絕跪而受戮。同時就義還有羅綸等人。而在此之前兩天,張煌言的夫人和唯一的兒子亦在鎮江被殺害。為了不使他絕後,由張煌言的第二個侄子承嗣,至今,寧波張氏後人枝葉繁盛。

作品一覽

其詩文多是在戰鬥生涯里寫成。其詩質樸悲壯,充分表現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滃州行》、《閩南行》、《島居八首》、《冬懷八首》等詩抒情言志,表現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尤其是《甲辰八月辭故里》2首及《放歌》、《絕命詩》,寫於就義之前,飽含血淚,是傳世之作。亦能文,較著名的有《北征錄》、《上延平王書》、《奇零草序》等。

歷史評價

在抗擊清兵十九年戰鬥生涯中,張煌言出生入死,輾戰千里,三渡閩江,四入長江。戰功顯赫。他被俘後,不為官祿引誘,誓不招降,並寫下了壯志凌雲、慷慨激昂的愛國詩《入武林》和浩氣長存的《放歌》以明志。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賜諡號“忠烈”。寧波家鄉百姓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在縣學街建起了“錢(肅樂)張(蒼水)兩公祠”。1936年改建貢院橋一帶馬路時,命名張煌言故居所臨、與中山東路並行的一條街為“蒼水街”。

著名詩句

野人餉菊有感》 戰罷秋風笑物華,野人偏自獻黃花。 已看鐵骨經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 《辛丑秋虜遷閩浙沿海居民,壬寅春余艤棹海濱,春燕來巢於舟,有感於作》 去年新燕至,新巢在大廈。今年舊燕來,舊壘多敗瓦。 燕語問主人,呢喃淚盈把。畫梁不可望,畫舫聊相傍。 肅羽恨依棲,銜泥嘆飄颺。 自言昨辭秋社歸,北來春社添惡況。 一片靡蕪兵燹紅,朱門那得還無恙! 最憐尋常百姓家,荒煙總似烏衣巷。 君不見,晉室中葉亂五胡,煙火蕭條千里孤。 春燕巢林木,空山啼鷓鴣。只今胡馬復南牧,江村古木竄鼪鼯。 萬戶千門徒四壁,燕來亦隨檣上烏。 海翁顧燕且太息,風簾雨幙胡為乎! 《滿江紅 懷岳忠武》 屈指興亡,恨南北黃圖消歇。便幾個孤忠大義,冰清玉烈。 趙信城邊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慘模糊吹出玉關情,聲淒切。 漢宮露,染園雪。雙龍逝,一鴻滅。剩逋臣怒擊,唾壺皆缺。 豪傑氣吞白鳳髓,高懷眥飲黃羊血。試排雲待把捧日心,訴金闕。 《聞孤鳥有作》 孤鳥孤鳥聲逼憶,風雨中宵我心惻。似聞鳥言生不辰,空山寥落無顏色。 在昔雄飛向九霄,金眸玉爪行胸臆。巢雲曾傍萬年枝,擊水寧須六月息。 風雲蹉跌幾星霜,宛轉枋榆困枳棘。東門鐘鼓為誰觴,北海木石徒塞爾。 杜宇漫語不如歸,鷓鴣疾呼行不得。予口卒瘏予尾翛,卻來山阿欲避弋。 一飲一啄孰將雛,雙宿雙飛誰比翼。寒枝獨抱月黃昏,島樹蒼茫林影黑。 橫絕四海會有時,取告羈棲還努力。嗟乎此鳥亦非凡,鸞歌鳳舞疇能識。 但看孤鳥伴孤臣,悠悠蒼天曷有極! 《哭定西侯墓》 牙琴碎後不勝愁,絮酒新澆土一抔。冢上麒麟哪入畫,汀前鴻雁已分儔。 知君遺恨猶瞠目,似我孤蹤敢掉頭。來歲清明寒食節,可能重到剪春楸? 《被執過故里》 知者哀其辱,愚者笑其顛。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鏇。 人生七尺軀,百歲寧復延。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 求仁而得仁,抑又何怨焉? 《甲辰八月辭故里》 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於闐。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范蠡船。 生比鴻毛猶負國,死留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春史傳。 《入武林》 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漸將赤手分三席,擬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放歌》 予生則中華兮死則大明, 寸丹為重兮七尺為輕. 予之浩氣兮化為雷霆, 予之精神兮變為日星. 尚足留綱常於萬祀兮, 垂節義於千齡。 《絕命詩》 我今適五九,復逢九月七。 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 《舟次中秋》 淡盪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 此夜銜杯慚庾亮,幾年持斧笑吳剛。觀濤豈必錢塘去,碧海銀潢自渺茫。 《無題》 其一 揶揄一息尚圖存,吞炭吞氈可共論?復望臣靡興夏祀,祗憑帝眷答商孫。 衣冠猶帶雲霞色,旌旆仍留日月痕。贏得孤臣同碩果,也留正氣在乾坤。 其二 不堪百折播孤臣,一望蒼茫九死身;獨挽龍髯空問鼎,姑留螳臂強當輪。 謀同曹社非無鬼,哭向秦廷那有人!可是紅羊剛換劫,黃雲白草未曾春?

主要著作

張煌言 全祖望:《張煌言年譜》,《張蒼水集》,中華書局1958年版。 ③《清史稿》卷二二四《張煌言傳》。下引本傳者不另作注。 ①沈冰壺:《張公蒼水傳》,見《張蒼水集》。 ②沈冰壺:《張公蒼水傳》,見《張蒼水集》。 ①全祖望:《明故權兵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鄞張公神道碑銘》,見《張蒼水集》。 ②全祖望:《明故權兵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鄞張公神道碑銘》,見《張蒼水集》。 ①關於南明魯王的卒年,說法頗多,記載歧異,皆不取,今依《列傳》所載為是。 ①張煌言:《絕命詩》,載《採薇吟》,見《張蒼水集》第3編。 ②張煌言:《絕命詩》,載《採薇吟》,見《張蒼水集》第3編。

代表詩篇

《野人餉菊有感》 戰罷秋風笑物華,野人偏自獻黃花。 張煌言 已看鐵骨經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 《滿江紅懷岳忠武》 屈指興亡,恨南北黃圖消歇。 便幾個孤忠大義,冰清玉烈。 趙信城邊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 慘模糊吹出玉關情,聲淒切。 漢宮露,染園雪。雙龍逝,一鴻滅。 剩逋臣怒擊,唾壺皆缺。 豪傑氣吞白鳳髓,高懷眥飲黃羊血。 試排雲待把捧日心,訴金闕。 《聞孤鳥有作》 孤鳥孤鳥聲逼憶,風雨中宵我心惻。 似聞鳥言生不辰,空山寥落無顏色。 在昔雄飛向九宵,金眸玉爪行胸臆。 巢雲曾傍萬年枝,擊水寧須六月息。 風雲蹉跌幾星霜,宛轉枋榆困枳棘。 東門鐘鼓為誰觴,北海木石徒塞爾。 杜宇漫語不如歸,鷓鴣疾呼行不得。 予口卒瘏予尾翛,卻來山阿欲避弋。 一飲一啄孰將雛,雙宿雙飛誰比翼。 寒枝獨抱月黃昏,島樹蒼茫林影黑。 橫絕四海會有時,取告羈棲還努力。 嗟乎此鳥亦非凡,鸞歌鳳舞疇能識。 但看孤鳥伴孤臣,悠悠蒼天曷有極! 《哭定西侯墓》 牙琴碎後不勝愁,絮酒新澆土一杯。 冢上麒麟哪入畫,汀前鴻雁已分儔。 知君遺恨猶瞠目,似我孤蹤敢掉頭。 來歲清明寒食節,可能重到剪春楸? 《被執過故里》 知者哀其辱,愚者笑其顛。 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鏇。 人生七尺軀,百歲寧復延。 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 求仁而得仁,抑又何怨焉? 《甲辰八月辭故里》 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於闐。 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范蠡船。 生比鴻毛猶負國,死留碧血欲支天。 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春史傳。 《入武林》 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漸將赤手分三席,擬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放歌》 予生則中華兮死則大明, 寸丹為重兮七尺為輕. 予之浩氣兮化為雷霆, 予之精神兮變為日星. 尚足留綱常於萬祀兮, 垂節義於千齡。 《絕命詩》 我今適五九, 復逢九月七。 大廈已不支, 成仁萬事畢。

墓地遺址

張煌言 位於西湖南岸、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墓用磚砌成園形,墓碑文“故明勤蒼水張公墓”。墓兩側分別為與他同時被捕殉難的揚冠玉和羅子木墓。張煌言(1620-1664)是抗清民族英雄,字玄著,號蒼水,浙江寧波人。明末在浙東沿海一帶率軍抗清,後在象山因叛徒出賣被浮,就刑於杭州被害。

事跡

張蒼水與錢肅樂率義軍,輾戰寧紹浙東一帶,抗擊清兵,不久,與鄭成功軍配合,馳騁在蘇、浙、皖、閩一帶,破瓜州、鎮江,包圍了南京;克徽州、寧國、太平、池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收復大批失地。後遭清軍伏擊慘敗。不久重招舊部繼續征戰,1644年閩戰一役遭受重傷,遂散兵隱居象山縣南田懸岙島,後因叛徒出賣被俘。就義於杭州官巷口,遺體葬於南屏山下。
在抗擊清兵十九年戰鬥生涯中,張蒼水出生入死,輾戰千里,三渡閩江,四入長江。戰功顯赫。他被俘後,不為官祿引誘,誓不招降,並寫下了壯志凌雲、慷慨激昂的愛國詩《入武村》和浩氣長存的《放歌》以明志。
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賜諡號“忠烈”。寧波家鄉百姓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在縣學街建起了“錢(肅樂)張(蒼水)兩公祠”。1936年改建貢院橋一帶馬路時,命名張蒼水故居所臨、與中山東路並行的一條街為“蒼水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