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溝鎮

張溝鎮

張溝鎮位於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距離仙桃城區僅15公里,北接318國道和滬蓉高速公路,南臨革命老區湖,作為仙洪、仙監公路交匯處,是仙桃城區南擴的第一支撐點,已被納入仙桃城區整體規劃修編。張溝現轄45個行政村,276個村民小組,2個社區居委會,3個漁場。全鎮國土面積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0338.47畝,總人口7.8萬人。有漢回兩個民族。張溝鎮位於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距離仙桃城區僅15公里,北接318國道和滬蓉高速公路,南臨革命老區洪湖,作為仙洪、仙監公路交匯處,是仙桃城區南擴的第一支撐點,已被納入仙桃城區整體規劃修編。

基本信息

張溝鎮張溝鎮
張溝鎮位於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距離仙桃城區僅15公里,北接318國道和滬蓉高速公路,南臨革命老區湖,作為仙洪、仙監公路交匯處,是仙桃城區南擴的第一支撐點,已被納入仙桃城區整體規劃修編。張溝現轄45個行政村,276個村民小組,2個社區居委會,3個漁場。全鎮國土面積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0338.47畝,總人口7.8萬人。有漢回兩個民族。張溝鎮位於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距離仙桃城區僅15公里,北接318國道和滬蓉高速公路,南臨革命老區洪湖,作為仙洪、仙監公路交匯處,是仙桃城區南擴的第一支撐點,已被納入仙桃城區整體規劃修編。

基本資料

張溝鎮張溝鎮鄉村風情
鎮名:張溝鎮。

美稱:魚米之鄉

區位:仙桃市中南部,與洪湖市一衣帶水,距仙桃市區15公里。

交通:距宜黃高速公路僅13公里。仙洪、仙監公路交匯於此,向南通湖南,西達監利,東走武漢

人口:7.8萬。

聯繫:郵政編碼:433012。電話區號:0728。

地理概述

張溝鎮張溝鎮地理
張溝鎮位於鄂中,地處江漢平原南部,漢江下游南岸。東鄰漢陽,西接潛江,南濱東荊河與洪湖、監利相望,北枕漢江同天門、漢川—衣帶水。市治距省會武漢市82公里。東西最大橫距7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35公里,形如翩飛彩蝶。總面積2520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1.35%。

市境為沖積平原,西北高而東南低,地勢平坦,起伏甚微。西北鄭場八屋台為最高處,海拔34.50米(吳淞基面,下同);東南角之五湖為最低處,海拔21.50米。全境地勢約呈1/7000的坡度傾。境內平原、水域大致構成“八地半灘分半水”的格局。

張溝鎮屬亞熱帶季風候區,四季分明,雨量豐沛,陽光充足,氣候溫和,但時有旱澇、寒潮、大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發生。光能資源較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34.8小時,平均每天5—6小時,日照率為46%,基本滿足農作物的需求。年平均氣溫16.5℃,春秋季節氣溫變化劇烈。一般1月最冷。極端最低氣溫-14.2℃(1977.1.30);7月最熱,極端最高氣溫39.3℃(2003.8.2)。無霜期258天。

著名景點

張溝鎮張溝鎮
滄浪館是張溝著名景點。古時,漢江有一支流流經沔陽,名曰滄浪河。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流放之時,游經滄浪水,在張溝處遇漁父問渡,頗為傷感,漁父唱了一首《滄浪歌》啟發屈原如何面對現實,傳為歷史佳話。唐代中期,為紀念屈原,沔陽先賢們在張溝建了滄浪館,滄浪館位於張溝鎮通州河北面,現張溝影劇院旁,曾為宗教活動場所。陳友諒曾在此設過武館,張難先曾在此教學。

張溝境內公路完全實現了水泥硬化,村組間公路基本實現了油渣化,農民生活用水實現了自來水化,有線電話覆蓋全鎮每一個角落,有線電視寬頻網也正在迅速普及之中。全鎮有公辦中國小9所,在校學生1.1萬名,公、私辦幼稚園2所,衛生院、衛生所各兩座,對各類常見疾病的預防、治療能確保及時到位,社會福利事業和扶貧濟困、低保工作開展得實實在在。

張溝鎮是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古鎮,始建於明初名為“滄浪村”,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這裡名勝古蹟眾多,有明朝古居“滄浪館”,有佛教聖地“三官廟”等,泉水古潭遍布全鎮。

發展前景

張溝鎮位於市境東南部,東鄰武漢、北依東荊河、仙漢公路貫通全鎮。轄36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有227個村民小組。國土面積1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058.32畝。全年實現國民生產總產5223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7579.8萬元,同比增長11.8%,銷售收入45216萬元,同比增長10.7%,全鎮工業用電總量達57.8萬度,同比增長4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21元,比上年增長384元,國地兩稅入庫稅收334萬元,創近幾年最佳形勢,財政收入603.3萬元,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達的各項稅收任務。

全年契約引資1805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5150萬元,同比增長44%。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加大,農村剩餘勞動轉移成效顯著。投入220多萬元進行基礎設施改造。投工投勞建設紅旗下萬畝高產田示範基地;投入80萬元修愛全鎮第一條通村水泥公路;投入100萬元改造村級電網;投資40萬元改造維修閘泵站14處;植樹造林50萬株,投資130萬元進行城鎮建設。其中,投資50萬元改造沙湖大道,籌資近80萬元解決集鎮照明、下水道及臨街門面改造工程。

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計生工作已入全市先進行列,人口出生性別比控制在108以內,政法工作整步推進,信訪秩序明顯改善,社會大局穩定,全年末發生一起省市掛牌的重大惡性案件;社保體系逐步完善,社保擴面向縱深發展,民政福利基本做到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文化、廣播電視、衛生、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投入30萬元紮實推進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工程,投入100多萬元進行血防滅螺,並爭取到日本對華無償援助1000萬日元,改造擴建鎮血防醫院,投入近80萬元進一步改善中、國小教學條件。

小鎮特色

張溝現轄45個行政村,276個村民小組,2個社區居委會,3個漁場。全鎮國土面積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0338.47畝,總人口7.8萬人。有漢回兩個民族。張溝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加強自身工業企業發展,著力打造工業強鎮,建設了設施齊全、服務一流的新里仁口工業園和金士達工業園兩大招商平台,招商引資碩果纍纍。

全村雖然只有96畝魚池,但網箱養鱔有2.5萬口,這都是開發改造三低田來實現的”,9月16日,張溝鎮宋場村支書操緒才告訴記者,“今年秋冬農業綜合開發,再搞個220畝,全部用來養鱔”。“三低田”,就是指低湖田、低產田、低效田。在張溝鎮,象宋場村這樣擴張水產面積、主推名特優水產的,44個村部各有一本帳:新生村今年開發養殖水面350畝,新華村345畝。

張溝鎮堅持把水產業作為全鎮最大的特色農業來打造,作為農民的增收主渠道來開闢,慶豐村在市國土局的扶持下,計畫開發1000畝三低田,全部餵養刁子魚、才魚、鱖魚等名特優水產品。三同村依託長江大學科研力量,擴大黃鱔良種繁育規模,先鋒村大力推進無公害網箱養鱔,積極申請黃鱔產地認證和商標註冊。全鎮計畫用三年時間開發“三低田”3.2萬畝,使全鎮養殖水面翻一番,其中網箱養鱔達到65萬口,農民人均年收入將達到6800元以上。

經濟狀況

張溝鎮張溝鎮
改革開放以來,張溝鎮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1991年躋身中國百強縣(市)行列,1992—2001年連續10年被評為全省綜合實力首強縣(市),1997年成為全省首批小康縣(市)。

張溝鎮濟發展抓住了四次大的機遇。第一次是抓住聯產承包制後農村生產力空前釋放的機遇,以“退田還湖、退耕還漁”為突破口,帶動了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第二次是八十年代中期,抓住了金融環境比較寬鬆的機遇,搶上了一大批鄉鎮工業項目,使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第三次是小平同志南巡談話之後,仙桃搶先半步實施“開放強市”戰略,使經濟規模明顯擴大。第四次是在十五大前後,探索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在深化企業改革和發展民營經濟上實現新的突破:

不斷最佳化工業經濟結構,形成了以輕為主的工業體系。紡織服裝、醫用衛材和無紡布、醫藥化工、食品加工等四大主導產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產業輕結構”的格局初步形成。紡織行業以邁亞集團、銀豐集團、聯亮、光益、裕波公司為龍頭,形成20萬先進紡錠、10萬精紡的規模,成為全國重要的高檔面料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大的牛仔布生產工地。邁亞集團2000年3月實現股票成功上市,進入國家直接調度的“512強”。醫用衛材和無紡布行業以琪美、金仁達公司和亞太摯友、新發塑膠等一批億元企業為代表,正向企業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年出口交貨值5億多元,是全國最大的醫用衛材和無紡布加工出口基地。醫藥化工行業以絲寶集團、仙光公司、仙隆集團和凱亞藥業、盛通藥業、諾得勝製藥以及愛克膠囊等幾大骨幹企業作支撐,帶動日化、醫化、農化全面發展。食品加工行業依託台灣旺旺、福建親親、香港宏發等品牌企業高點突破,成為新的產業支撐。

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了以水產為重點的特色農業。“南漁北牧中瓜菜”的格局基本形成。水產業發展成為全市農業的戰略產業和主導產業,被納入省重點水產板塊建設項目。2002年全市水產面積55.6萬畝,水產品總量20萬噸,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二,水產品產值8.9億元,占農村牧漁總產值的36.4%。畜牧業異軍突起,2002年全市生豬出欄70萬頭,家禽出籠584.8萬隻,禽蛋產量4.22萬噸,畜禽肉產量6萬噸。蔬菜生產發展迅猛,全市形成了以318國道沿線為重點的10萬畝蔬菜長廊,2002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54.56萬畝,生產蔬菜51.14萬噸。

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格局。從1999年開始,全市按照“1+X”的設計(除辦好1家國有控股公司外,其它國有、集體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全部轉為民有民營),大力推進企業轉產權、職工轉身份、政府轉職能。目前,全市工業、供銷、商貿、糧食、棉花、物貿6大系統近600家國有集體企業已實現集體轉制,6萬多名國有企業職工轉變了身份,實現了勞動用工市場化。改革使整個經濟結構轉到以民營為主體的格局上來,整體經濟的運行機制轉到以市場為主導的格局上來,民營經濟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投資主體、稅收主體和就業主體。2002年,全市民營經濟完成基建、投資、房地產三項投資占全市三項總投資的82%,提供稅收占工商稅收總額的91.5%,吸納就業人員占二、三產業從業人數的89.3%;規模以上民營人業企業完成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4.8%。通過深化改革,仙桃經濟發展的體制優勢和機制優勢更加突出,台灣旺旺、福建親親、美國亞太摯友、海南天森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企業和項目紛紛落戶仙桃,2002年全市引進項目488個,引進資金20.6億元。

堅持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外向型經濟成仙桃經濟的重要支撐。200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外向型企業187家,占87.4%。其中三資企業68家,自營出口企業36家,供貨制企業83家,形成出口主體、出口產品和出口市場三個多元化的格局。外貿出口連續多年居全省縣市首位。2002年全市外貿出口441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無紡布製品出口占全國總量的40%,成為全國最大的無紡布製品和醫用衛材加工出口基地。邁亞公司與巴西新奧里藏特市合資興辦毛毯廠。目前,仙桃不僅工業對外開放,企業、商業、城建等行各業都對外開放,經濟外向度達到30%以上。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全市主要經濟結構更趨合理,三大產業中,二、三產業已占據主導地位;在農、輕、重比例關係中,農業的比重逐步下降,輕、重工業的比重逐漸上升,且輕工業比重遠遠高於農業和重工業。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中,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21.8:41.4:35.8;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重工業比重為75.6:24.4。2002年,全市農村人均純收入3153元,比上年增長2.27%;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820元;人民的消費結構明顯改善,消費水平穩步提高。2002年,職工年均工資6807元,比上年增長4.72%。

當地特產

張溝鎮張溝鎮
種植業
張溝鎮種植業的主體是糧食、花、油料和瓜菜四大類,耕地複種指數為224.3%。糧食:1997年,糧食總產89.96萬噸,為歷史之最,平均單產398公斤。2002年糧食種植面積123.44萬畝,總產56.92萬噸,平均單產461公斤,單產創歷史最高記錄。

棉花:2002年棉花種植面積24.75萬畝,比上年減少1.38萬畝;單產73公斤,比上年增加5公斤;總產1.796萬噸,與上年持平。

油料:2002年油料播種面積86.02萬畝,其中油料76.32萬畝,占88.7%;總產6.36萬噸,其中油菜籽的產量5.23萬噸,占82.2%。

蔬菜:2002年蔬菜種植面積54.56萬畝,比上年增加0.34萬畝,比“九五”末增加1.84萬畝,蔬菜產量51.14萬噸,比上年增加0.83萬噸。

水產業
張溝鎮把水產養殖業定為農業的戰略產業。從1999年到2002年,全市新增水產養殖面積30萬畝,達到55.6萬畝。水產品產量繼1995年(10萬噸),2000年(15萬噸),2002年達到20萬噸,水產品產值8.9億元,占多種經營產值的47.4%,占農林畜牧業總產值的36.4%。全市水產品總量連續20多年保持全省第二位,2002年躍居全省第一,中國第二。

農副產品
張溝鎮
農副產品從初級產品到精深加工產品共有380多個品種,名特優農產品達到228種,占60%。有“蛋中之王”美譽的沙湖紅心鹽蛋,清朝時被譽為“御宴極品”;聞名遐爾的九珠無鉛松花皮蛋、名典梨酒、沙湖紅蓮、仙宇調料、水洗麻仁、湖沁牌優質大米、口口福豆奶、范關白酒等50多個產品曾多次榮獲國內外大獎;久負盛名的毛嘴滷雞、沙湖乾刁子魚、漢水源豆豉等風味獨特;有“水中軟體黃金”美譽的美國匙吻鱘、中華絨毛蟹、黃鱔、黃古、鰻魚、鱖魚等“水族”精品。此外,還有“伊人”牌西甜瓜、沔城蓮藕、沙湖蓮籽、三伏潭西紅柿、彭場南瓜、郭河保健蛋等名優瓜菜品牌。

黃鱔養殖是張溝鎮的傳統產業,在水產養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2002年,全市發展黃鱔網箱15萬口,產量5000萬噸。註冊了“天星”牌、“沔州”牌兩個產品商標。沙湖鹹蛋曾為清朝皇室貢品。蛋黃為硃砂紅,呈沙糖顆粒狀,剖開後油質四溢,色彩鮮艷。1983年被評為湖北省優質產品。年產量1000萬枚,年創匯40萬美元,遠銷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歐美等國家和地區。九珠牌無鉛松花皮蛋蛋白質膠凝,呈褐色半透明體,表層點綴朵朵松針狀結晶花紋,蛋黃凝而不固,層次分明,在氣溫55℃時保持6個月不減味不變質。年產量4000萬枚,占中國皮蛋出口量的千分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