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場鎮

彭場鎮

彭場鎮屬湖北省仙桃市附城區,距仙桃城區10公里,鎮域面積162平方公里,轄50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9.17萬人,耕地10.5萬畝,城鎮建成區面積達6.2平方公里,城鎮人口3.92萬人,是全省文明鎮、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中國非織造布製品名鎮,是全國最大的無紡布製品加工及出口基地,市場份額占全國的1/3,被評為“全國百佳”產業集群。地處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北依漢水,南靠長江,東臨武漢,西連荊州、宜昌。距武漢市中心及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漢口火車站、長江武漢港均在1小時左右的全高速公路車程。318國道、宜黃高速公路、孝仙高速公路、仙漢省級公路貫穿全境,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在彭場附近交匯,距北京、上海、重慶、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左右區位交通條件十分優越。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彭場鎮地處仙桃市(不設區縣的市、屬省直轄市)東南,距仙桃城區10公里,西鄰宜黃高速公路,321省道、通順河橫貫全境。版圖面積162平方公里,轄3個居委會、50個村委會:武聖宮居委會、三元寺居委會、麟經閣居委會、田家灣村、張家剅村、解家口村、大嶺村、馬溝村、夏新場村、千豐村、織布灣村、八廣村、蘆林湖村、許家灣村、挖溝村、港河村、汪洲村、牛路村、共同村、八步村、禾豐村、中嶺村、萬豐村、趙家灣村、小口村、橫號村、小道村、易橋村、螺絲灘村、三合村、萬古垸村、何家場村、陡溝村、迎祥垸村、崇墉村、益星村、邵台村、楊步村、金家剅村、木蘭口村、七里村、三江村、汪趙村、陳剅村、窯灣村、石潭村、施家灘、軍堤村、范家洲村、尤拔村、劉小垸村、萬寶垸村、陳家垸村,總人口10萬人,耕地面積10.5萬畝;集鎮建成區面積5.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5.5萬人,城鎮化水平55%。

介紹

湖北仙桃素有魚米之鄉、文化之鄉、體操之鄉的美譽。尤其是李小雙、李大雙、楊威、鄭李輝4位世界冠軍、四塊奧運金牌,使仙桃以“中國體操之鄉”揚名海內外。

彭場鎮,是湖北首強仙桃市的附城區,地處仙桃市東南,距仙桃城區10公里,西鄰宜黃高速公路,321省道、通順河橫貫全境。版圖面積162平方公里,轄50個村,4個居委會,總人口10萬人,耕地面積10.5萬畝;集鎮建成區面積5.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5.5萬人,城鎮化水平55%。

改革開放以來,彭場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1992年躋身全國鄉鎮200強。近年來,彭場鎮大力實施“小城鎮,大戰略”,堅持以城鎮建設為載體,搭建產業發展平台;以產業集聚為支撐,壯大城鎮經營實力,有力推進了以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先後被評為湖北省文明鎮、湖北省“五個好”基層黨委、湖北省工業民營經濟強鎮、全國重點中心鎮和“中國非織造布製品名鎮”。

彭場鎮現有工業企業168家,從業人員近3萬人。其中無紡布製品加工和配套企業達116家,外商獨資、合資企業10多家,工貿合作企業50多家,擁有自營出口權企業42家,從業人員2.2萬人。彭場工業以無紡布產業為主導,在這116家無防布系列企業中,無紡布生產、製品加工企業78家,橡筋、拉鏈、鈕扣、濾紙、分切、線廠和包裝等配套企業38家,年出口貨櫃標櫃1.5萬多個,出口交貨值20億元,占全國無紡布製品出口總量的40%,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無紡布製品出口基地。目前,彭場無紡布產業集群效應明顯並逐步提升,正以配套能力強、生產成本低、產品質量優、製品品種全、技術創新快等優勢搶占市場競爭的制高點。

彭場相關信息:

彭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歷來是仙桃市的工業重鎮。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鄉鎮企業的經營模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原有優勢受到衝擊。由於體制的制約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使企業發展雪上加霜,呈現出難以為繼的局面。

為了尋找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九十年代初期,工藝草蓆總廠、服裝廠在主業不景氣的時候,利用與外貿公司關係熟、出口渠道暢的優勢,決定搞點“副業”,生產少量錢布袋、一次性鞋套、防護服等無紡布製品,年銷售收入不足300萬元。當時,誰也沒把這些小產品當一回事。但是,它卻標誌著無紡布產業在彭場開始萌芽。

1992年,工藝草蓆總廠廠長傅立新,瞄準無紡布產業的發展市場,毅然脫掉“紅裝”(公有企業),在當時私有企業不能註冊的情況下,以自有資金6000餘元加外借3萬元起家,戴著校辦工廠的“帽子”,租借三元寺國小(即今第二國小)空閒地,與學校聯手辦起第一家無紡布製品加工企業,當年獲得可觀效益,不僅使他嘗到了甜頭,堅定了信心,而且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青睞。

1995年,彭場鎮黨委在調查研究中敏銳地發現,無紡布加工產業大有作為。隨著無紡布的適應領域由日用消費向交通運輸、裝飾材料、旅遊業拓展,其國際市場需求量正以13%的年增長率高速發展。由此而萌生出把無紡布作為戰略產業來抓,把小產品盤成大產業,闖入大市場。於是,大膽突破“寧可拋荒,不可敗業”的傳統思維定勢,放開企業經營形式,把42家鎮辦企業全部推向市場,用企業資產存量嫁接民營經濟的優勢,實行公有民營、民有民營,迅速給企業帶來活力。於是,許多集體企業的負責人和業務人員紛紛自立門戶,租賃集體企業資產興辦無紡布加工企業。霎那間,一批企業迅速改制轉產,成為彭場無紡布產業發展先行軍。在這批改制企業的示範和帶動下,全鎮無紡布製品加工企業,1999年發展到19家,2000年達到36家,2001年達到41家。產品也由最初的6種發展到近50種。實現稅收超過1000萬元,占全鎮工商稅收的77%,為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形成群體優勢,打造了產業特色。

無紡布製品加工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廠房和熟練工人。而多年的鄉鎮企業發展為彭場積累了50多座廠房,500多名經營管理人才,5000多名熟練勞動力,這是無紡布得以迅速發展的一筆寶貴資源。鎮委、鎮政府因勢引導民營業主大規模改造舊廠房,大力度培訓熟練工人,變資源為資本,廣泛開展訂單加工,使一批企業迅速得到低成本擴張,而逐步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

在推進經濟民營化的進程中,彭場鎮委大膽地鼓勵民營業主以較少投入買斷企業產權,從而實現低風險的有形資本擴張。隨後,相繼對紙品廠、手套廠、香精廠、塑膠廠、林工商公司、線廠、包裝廠、板鴨廠、繡品廠、燈具廠等15家企業整體出售,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90353平方米。

產權買斷為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帶來了契機,形成了民營業主爭相建廠房、增設備、比規模,競相角逐的氛圍。2000年新建廠房5.3萬平方米。2001年新建廠房5.16萬平方米。同時,一些股份合作企業的夥伴們紛紛抽股,另辦新廠,紛紛裂變,一廠變多廠,一年翻一番。無紡布製品也由勞動防護、醫療衛生等中低檔產品向拒油、拒水、抗靜電、抗阻烯、高柔軟性、高透氣性的高克度包裝製品、低克度醫療防護用品和水刺無紡布衛生潔淨製品轉向,增加了產品附加值。同時,拓展多元市場,在鞏固美國市場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歐盟、南非、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和中東市場。從而,彭場無紡布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成為工業企業“小巨人”、納稅大戶、就業大戶。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歐美對中國紡織品出口設限的嚴竣形勢,鎮政府引導企業廣泛醞釀協商,於2005年3月,成立了無紡布行業協會。協會制定總體規劃,統一產品報價,統一計酬標準,相互協調訂單,聯合開發產品,極大的提高了產品競爭力。

彭場以一個小產品為紐帶,不斷地凝聚、裂變、扎堆,在方圓幾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一個面料、製品、配套產品相銜接的產業集群,並且產生可觀的效益,這在奮力加快發展的湖北是首例。省委領導多次前來調研。《湖北日報》於2000年和2004年先後以《內陸小鎮何以全國稱強——“全國無紡布加工第一鎮”彭場探秘》和“走進彭場鎮無紡布集群”系列報導《十年與兩年》(上)、《昨天與今天》(中)、《現實與未來》(下)予以高度讚揚與推介。2004年,彭場鎮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非織造布製品名鎮”稱號。

為了進一步提升產品檔次,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扭住發展後勁,2004年,與湖北省科技廳、武漢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單位開展科技聯姻,聯合成立“無紡布生產力促進中心”,進行新產品開發。並依託新發公司,組建了無紡布產品檢測中心。產品已由簡單的勞保用品發展到家庭日用、醫用防護、土木建築、航空航天、裝飾包裝、旅遊保健、電子化工等8大類、50多個品種、100多個系列,區域品牌效應日益顯現。同時,鎮政府出資建立“中國無紡布工業城”國際網際網路站,向全世界展示彭場無紡布企業和產品,使信息更加暢通,市場空間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截至2005年,全鎮有無紡布企業116家,其中生產製品加工企業78家,配套企業38家,有中外合資企業6家,自營出口企業42家,有職工18419人,有1家企業進入全省工業企業200強,有3家企業進入全市民營企業貢獻大戶行列,有35家企業稅收超過100萬元,有5家企業職工超過1000人。設備15226台(套),運輸車輛120台(套),廠房占地面積33.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90700平方米,年創產值226344.2萬元,銷售額20億元,提供稅收2561萬元,發放職工工資1.8億元,年出口創匯3491萬美元,總產值占全鎮的經濟比重為82.8%,初步形成了無紡布生產——製品加工——包裝裝飾完整產業鏈,年出口貨櫃標櫃1.5萬個,出口創匯近2億美元,出口交貨值達22億元,占全國無紡布出口總額的40%。

一業興帶來百業活。全鎮1.46萬農戶,到鎮無紡布企業打工的農民有1.8萬人,占全鎮農業勞動力總數的53.2%,人均打工年收入7000多元。2004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3713元中,來自企業打工收入比重達62.3%。同時,還吸納了周邊縣市和鄉鎮打工族3000餘人。近五年來,由於無紡布產業的急劇發展,集鎮建成區面積已由3平方公里猛增到5.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急劇增加,城鎮化水平達到55%。徜徉在彭場街頭,一個個餐館、商店、運輸站、中介服務機構,比肩林立,異常活躍,其間就業的兩三千人,大多來自周邊農村。街頭巷尾到處可見打橡筋結頭的婦孺老幼。全鎮有100多輛貨車常年從事無紡布運輸,車來車往,一派繁忙景象。

彭場無紡布產業高度發展的現實,推動了人們思想觀念的大轉變。在彭場,尊重納稅人,崇尚創業者,已蔚成風尚。許多外出打工族欣喜若狂地說:“東奔西走,不如家門口”。已有1.4萬農民工不再捨近求遠,紛紛湧入無紡布廠務工。民眾恢諧地說:“我們吃的是無紡布飯,唱的是無紡布歌,享的是無紡布福,做的是無紡布夢” 。

無紡布——彭場的名片,彭場的品牌。是彭場打通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工業發展拉動城鄉消費

彭場鎮彭場鎮

工業的發展,富了彭場人的口袋,也激活了城鄉消費。2008年元至8月,彭場三家金融機構的存款餘額達4.5億元,對比年初淨增5600萬元。一些打工富裕的農民,紛紛在家鄉建房,到鎮上

和市區安家落戶。數據顯示,青青家園一、二期商品房,彭場居民購置量超過10%。這一切,勾勒出這樣一條城鄉統籌的循環路徑:工業發展——農民轉移——打工增收——城鄉繁榮,而工業發展則是這個循環的原動力,這也昭示著,工業發展是城鎮化的支撐所在。“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博弈:經濟結構調整,企業是主體,市場是導向,但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以政府有形之手,積極適應和推動市場這隻無形之手,化無形為有形,這是彭場經濟結構調整順利推進的有效動力和重要保障。強化項目包保責任。在彭場,每筆投資、每個項目,都成立了一個服務班子,由黨政領導掛帥,從項目簽約、動工到投產,全力、全程、全心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2008年元至8月,彭場新擴改項目14個,協定引資4.2億元,實際到資1.7億元。基本實現了開工一個,建成一個,投產一個的良好局面。截止目前,已竣工投產項目6個,預計年內產值達3億元;在建項目7個,預計年內可全部投產。浙江正源公司從簽約到投產僅用了3個月時間。

全力破解發展瓶頸

彭場鎮彭場鎮

在國家實施巨觀調控的背景下,彭場工業發展同全市一樣也面臨嚴峻挑戰。彭場鎮委、鎮政府認為,加快發展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把問題解決了,發展的潛力就能充分發

揮出來。面對中央繼續加大土地嚴管力度,凍結新增用地審批的嚴峻現實,彭場鎮著力盤活閒置土地,嫁接項目,拓展發展空間。2008年元至8月,彭場新增工業用地207畝,盤活存量土地84畝。德興公司利用原供銷社40畝閒置地,投資3000萬元,新上兩條SMS無紡布生產線,兩條複合無紡布生產線,3條透氣膜生產線。針對電力供應緊張的形勢,通過多方爭取,投資100多萬元,拉通了全長13公里的10KVA“雙回籠”工業專線,保證了企業生產用電。組織銀企懇談會,幫助企業爭取金融機構的支持。2008年元至8月,市內金融機構在彭場貸款淨投入達5000萬元,同時爭取到農行1個億的貸款授信。此外,將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英國渣打銀行引入彭場,2008年已與4家企業簽訂了近2000萬的貸款意向。

傾心當好企業參謀

彭場鎮彭場鎮

在彭場,鎮委、鎮政府不僅是企業的“保姆”,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而且是企

業“智囊”,主要領導成了企業的高級顧問和參謀,他們與客商共同探討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積極引導企業做大做強。2008年7月,隨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降點,使彭場無紡布企業無不感受到生存的壓力。彭場鎮黨委鎮政府聯合市經委專門組織專家,與企業老闆就應對國家巨觀調控政策進行了專題研討,引導企業逐步改變過去主要依賴外貿公司、中間代理商出口的做法,擴大自營出口比重,減少中間環節,降低出口成本,抵沖因出口退稅率調低造成的成本增加。2008年富源公司在美國、瑞鑫公司在上海、富實公司在武漢註冊成立了外貿公司,對外直接接單發單,牢牢把握了無紡布產業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增強了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調整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成長。彭場工業經濟調整隻是拉開了一個序幕,調整所帶來的變化也還只是初步的,但是隨著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其迸發出的效益倍增效應,必將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中天機械項目

2008年以來,彭場新上中天機械項目,總投資8000萬元,主要為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國有大型企業生產石油煉化加氫反應器內件和機電設備配件產品,可年創產值8000萬元,利稅1000萬元;新上順祥高溫耐火材料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主要為武鋼、首鋼、鞍鋼等全國大中型鋼鐵企業配套,年可創產值5000萬元,利稅500萬元;新上誠宇汽配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主要為武漢神龍富康汽車公司配套,生產雙燃料汽車的電器產品,年銷售可達1億元,利稅過1000萬元;新上騰飛鋼構項目,總投資4000萬元,主要生產湖北地區少有的房屋輕鋼結構,可年創產值6000萬元,利稅600萬元;新上仙福印務擴規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引進國內最先進的彩印包裝生產線,主要生產商標、標籤、塑膠外包裝等產品,可年創產值5000萬元,利稅500萬元。由此,彭場工業經濟“版圖”正在悄然發生轉變,以無紡布產業為主導,電子化工、機械製造為“雙翼”的工業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財稅結構新變化

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彭場鎮財稅結構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集聚了新的力量。2008年元至8月,彭場電子化工、機械製造產業提供稅收1438萬元,占整個財政稅收比例的27%,同比上升了8個百分點。中天機械、誠宇汽配、順祥耐火材料、騰飛鋼構等新上項目投產後,預計每年可為彭場財政增加稅收3000多萬元,加速彭場工商稅收向億元大關突破。彭場工業經濟由“競走”開始“競跑”。城與鄉的統籌互動:彭場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衝擊著城鄉經濟社會傳統的二元結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統籌、共興共榮的格局正在形成。工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工業的快速發展,為農民轉移增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彭場有1.8萬農民轉變為工人,而且每年以2000人的速度在增長;全鎮農民務工總收入2億元,人均純收入近萬元,占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工業發展推動城鎮發展。工業的發展,增強了地方財政的實力,使彭場有能力在城鎮基礎設施上“強筋壯骨”。2007年,彭場投資40萬元請專家對城鎮總體規划進行修編;投資200萬元對全長750米的城中河剅溝進行了全方位的“包裝”,昔日的污水溝成為居民休閒漫步的好去處;投資60萬元在彭場大道2公里的路旁新置80盞高雅時尚的中華燈,為集鎮夜色平添了幾分嫵媚。2004年來,彭場每年投入市政建設的資金都在700萬元左右。彭場城鎮化水平已達55%

經濟發展

彭場彭場

2004年來,城鎮建設投入達3000多萬元。集鎮建成區面積由2001年3.6平方公里擴展到5.5平方公里,集鎮常住人口由3.2萬人增加到5.5萬人。城鄉市場活躍,文化娛樂、餐飲服務、交通運輸等個體工商戶就達1336家,

從業人員5000多人;僅湖北富迪實業有限公司就在彭場開設了7家連鎖店。農業結構不斷最佳化。金秋時節,稻菽飄香。深入彭場調研,讓人更加驚喜的是它的另一種收穫,另一種成長——彭場工業經濟在調整中躍升,開始了新一輪的成長轉型。盤點彭場工業經濟,呈現出一道漂亮的上升弧線:2008年元至八月,彭場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3.98億元,同比增長20.1%;實現工業增加值8.75億元,同比增長21.8%;彭場鎮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229萬元,同比增長19.7%;入庫工商稅收5328萬元,同比增長2105%。數字的增長,記錄的是彭場的發展實績,數字的背後,則是彭場人在擴張中調整,在調整中躍升的堅實步伐。大與強的辯證法:一個產業托起一座城鎮。彭場的起步和發展靠的就是無紡布產業的堅強支撐。在彭場5.5平方公里的集鎮範圍內,集聚了近130家無紡布製品加工和配套企業,彭場由此成為“中國非織造布製品名鎮”。但是,彭場人始終沒有忘記這樣的現實:彭場無紡布製品出口占全國總量的30%,但出口金額卻只占10%。

彭場鎮領導分工情況

黨委書記、鎮長鬍先平:主持黨委、政府全面工作。

鎮長助理張凱:分管武裝、科技工作,協助抓好招商引資及項目辦證工作。

黨委副書記、副鎮長張軍武:協助抓好全面工作,牽頭工業和城建工作。

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譚貴平:負責人大工作,牽頭計畫生育、共青團、組織、人事、統戰、宣傳、老幹部、老齡體協等工作。

工業園黨委副書記蔣超:省商務廳掛職一年

黨委副書記、副鎮長徐四美:負責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政法、信訪穩定、610、安全生產、消防、教育、衛生、合作醫療、食品藥品安全、婦聯等工作。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工業園精神文明建設局局長張萬明:負責紀檢、監察工作,主管財經財貿、民政、菸草、統計和機關管理等工作。

黨委委員、副鎮長、工業園規劃建設局局長喻計安:分管工業工作。

黨委組織委員、統戰委員代中華:負責組織、人事、統戰、政協工作,分管計畫生育工作。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工業園總支第一書記嚴楚清:負責武裝工作,協助分管工業工作。

工業園黨委委員、副主任吳光波:牽頭農業農村工作。

黨委宣傳委員高千早:負責宣傳、文化工作,分管城建工作。

副鎮長葉芳:協助分管工業工作,側重抓好工業項目辦證等工作。

人大副主席龔甫清:協助分管人大、社會管理綜合治理、信訪、610及教育、衛生、合作醫療等工作。

工業園農村工作局局長劉紅高:分管農業生產、農村財務管理、農民負擔控管、通村公路建設、多種經營工作。

工業園農村工作局副局長鬍耀仿:協助分管城建工作,側重規劃建設、綠化工作。

工業園財稅工商局副局長劉彥章:協助分管工業工作,側重招商引資、工業戰線安全生產和穩定工作。

工業園黨政綜合辦公室副主任周丕顯:協助分管黨委日常工作。

工業園精神文明建設局副局長趙紅軍:負責共青團工作,協助分管農業農村工作,側重水利、血防、土地、新農村建設。

工會主席劉義權:負責工會工作,協助分管城建工作,側重城鎮管理、環衛、居委會、村莊規劃工作。

農業概況

五年來,我鎮以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為目的,確立了恢復性發展蔬菜生產和穩定水產生產的工作思路。重點建設"三大板塊":以仙彭、彭三、彭小公路沿線為重點,大力發展綠色蔬菜和瓜稻連作,建成3萬畝瓜菜種植板塊;以北乾渠沿線為中心,大力發展魚豬、魚鴨配套養殖和名特水產養殖,建設3萬畝水產養殖基地;以太子湖為核心,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觀光農業,啟動1000畝休閒農業示範園和挖溝村農業科技展示園建設。2006年上半年,全鎮瓜稻面積達到20000畝,專業蔬菜基地恢復到5000多畝。其中挖溝等村新增面積在1000畝左右。水產立體養殖,雖然不是新模式,但在彭場鎮有了新的發展,全鎮立體養殖達到3000多畝。立體養豬、養鴨逐步被農民所認識,專養、特養有了大幅增長,全鎮網箱養鱔突破10000口,窯灣、木蘭等正在向先鋒村模式發展,小龍蝦專養、套養達5000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