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歐

張歐

張歐,字叔,高祖功臣安丘侯張說少子。歐孝文時以治刑名侍太子,然其人長者。

人物簡介

史記》原文記載:
御史大夫張叔者,名歐,安丘侯說之庶子也。孝文時以治刑名言事太子。然歐雖治刑名家,其人長者。景帝時尊重,常為九卿。至武帝元朔四年,韓安國免,詔拜歐為御史大夫。自歐為吏,未嘗言案人,專以誠長者處官。官屬以為長者,亦不敢大欺。上具獄事,有可卻,卻之;不可者,不得已,為涕泣面對而封之。其愛人如此。老病篤,請免。於是天子亦策罷,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家於陽陵。子孫鹹至大官矣。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其萬石、建陵侯、張叔之謂邪?是以其教不肅而成,不嚴而治。塞侯微巧,而周文處諂,君子譏之,為其近於佞也。然斯可謂篤行君子矣!

御史大夫

秦代最高的監察官,始皇時此官位次於左、右丞相,後逐漸成為御史台長官。西漢時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故丞相、御史並稱,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稱二府。凡軍國大計,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共同議決。丞相位缺,也可由御史大夫升任。御史大夫之秩為中二千石。由於御史和皇帝親近,故群臣奏事須由他向上轉達,皇帝下詔書,則先下御史,再達丞相、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牽制丞相。西漢初,諸王國也設此職,景帝中元三年(前147)時省去。
先秦的御史本為殿中執法官。西漢時御史大夫雖居副丞相之位以協助丞相綜理大政,但仍偏重於執法或糾察,不僅可劾奏不法的大臣,而且還可奉詔收縛或審訊有罪的官吏。
御史大夫屬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繡衣御史等。御史中丞之秩為千石,其職掌是外督部刺史或守、令,在朝可舉劾百官,又主管朝中或地方上某些有關刑獄之事,如武帝時御史中丞鹹宣主父偃淮南王獄。侍御史員十五人,秩為六百石。漢代所謂的御史,有時就是指侍御史。其職掌是舉奏百官的非法和違失,也可奉詔逮捕和拷問有罪的官吏。繡衣御史不常置,其職務主要是奉命鎮壓人民的武裝反抗活動。
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並將其祿秩提高到丞相的標準,與丞相、大司馬合稱三公。漢哀帝建平二年(前5),復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又改名大司空。從此到東漢,遂沿續不變。漢獻帝時,在曹操專權的情況下,又恢復了丞相和御史大夫。
西漢晚期,從原來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馬變為三公並立,是漢代官制中一大變革。到東漢初年,御史大夫的官屬,由御史中丞總領,中丞替代御史大夫而成為執法和監察機構的首腦人物。
魏晉南北朝有時也恢復御史大夫,或替代司空,或替代御史中丞。隋、唐以後所設御史大夫,除宋代為虛銜外,均為御史台長官,不再具有漢、魏三公的性質。明改御史大夫為都御史,自此其官遂廢。

張叔為人

張叔,原名張歐,是安丘侯張說的小妾生下的兒子。漢文帝的時候,張歐憑藉著研究刑名學說出眾而被朝廷安排在太子身邊,教化、輔佐太子。但是,他雖然研究刑名學說,可是為人卻是十分的忠厚。景帝繼位以後,很尊重張歐,便任命他為九卿級別的大官。漢武帝元朔四年,御史大夫韓安國被免職,朝廷任命張歐為御史大夫。從張歐做官的第一天起,他從沒有懷著懲辦他人為目的,一心以誠實、忠厚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事業。他屬下的官員認為他是一位忠厚的長者,因此,都不敢過於放肆。他擔任廷尉的時候,案件已經判定,需要呈送給天子批准,其中如果有可以退回重審的,張歐就將案件退回;如果不能夠退回重審,張歐就表現出一副很不得已的樣子,流著眼淚看著下屬們把奏章封好,然後呈送給天子。他愛惜人的性命竟然達到這種地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