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陵[前涼]

建陵[前涼]

建陵[前涼],是一個張軌的陵墓。

前涼建陵 - 前涼武王的陵寢。

墓主簡介

(圖)建陵[前涼]張軌

張軌(255-314)中國十六國時期西晉涼州刺史。前涼建立者張寔之父。字士彥。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人。家世儒學,少年時受張華器重,在洛陽任散騎常侍。永寧元年(301)出任涼州刺史,在州興辦學校,安撫人民,擊敗入侵的鮮卑族。西晉以後河西荒殘,縑布代替錢幣。張軌時經濟恢復,又用五銖錢。從此錢幣流通,人賴其利。西晉末年,中原大亂以後,涼州比較安定,流移人士紛紛來此避難。他效忠西晉皇室司馬氏,幾次派兵到洛陽,匡扶王室。晚年曾隱居於河南宜陽花果山。張軌的後裔保據河西60餘年,儼然獨立,但始終尊奉東晉王朝,幾次通過成漢、苻秦控制地區,與江東聯繫。376年苻堅滅前涼,前涼主張天錫被俘。淝水之戰苻堅敗後,張天錫乘機渡江回到東晉。張氏政權在河西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給以後河西地方若干以涼為名的政權奠定了基礎。

歷史簡介

(圖)建陵[前涼]前涼國界

前涼,十六國之一。漢族張寔所建。都姑臧。盛時疆域有今甘肅新疆內蒙古青海各一部分。歷八主,共六十年。晉惠帝時,張軌為涼州刺史,治姑臧。延用當地有才幹的人共同治理涼州,課農桑、立學校,阻擊入侵的鮮卑部,保境安民,多所建樹。自洛陽淪陷(311)後,中原和關中地區人民流入涼州的很多。他於姑臧西北置武興郡,分西平(今青海西寧)郡界置晉興郡,以處流民。又鑄五銖錢,通行境內。314年病死,長子張寔繼任,晉愍帝司馬鄴任命寔為都督涼州諸軍事,涼州刺史,西平公。西晉亡後,自317年起,張氏世守涼州,長期使用晉愍帝的建興年號,雖名晉臣,實為割據政權,史稱前涼。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時,前涼達於極盛,境內分置涼、沙、河三州,設西域長史于海頭,在今吐魯番地區設定高昌郡,其疆域“南逾河、湟,東至秦、隴,西包蔥嶺,北暨居延”。353年張重華死後,皇位被奸詐的張祚奪走,張氏宗室內亂不絕,涼州大姓也起兵反抗。十年爭權奪位的鬥爭,使國勢大衰,到張天錫時已失去今甘肅南部。376年,前秦主苻堅以步騎十三萬大舉進攻,張天錫被迫出降,前涼亡。張天錫後來到了東晉,得了個官,死後被封為歸義侯.

張氏的前涼政權依靠涼州大姓,並始終對東晉表示忠誠,藉以維繫人心。各代統治者除張祚外,都自居晉朝的刺史或州牧,接受晉的封號。張駿為了和東晉通使命,甚至不惜向成漢李雄稱臣,以求假道。前涼先後與前趙、後趙發生過戰爭,多次擊敗劉曜、石虎的進攻,但懾於對方軍事力量的強大,也曾向前趙、後趙稱臣納貢。張氏子孫世代保守的涼州,是當時中國北部較為安定的地區,都城姑臧是西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河西走廊原是通往西方的陸路交通要道,商業繁榮,農業和畜牧業生產也較發達。西晉滅亡後,內地流亡人民相繼到來,勞動力增加,生產經驗傳播,涼州的社會經濟更有發展。當時的涼州還是中國北部保存漢族傳統文化最多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一個重要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