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街[俄羅斯]

廟街[俄羅斯]
廟街[俄羅斯]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廟街是中國稱呼,廟街是清代東北舊城名。亦作廟屯﹑廟兒﹑廟爾。在黑龍江口北岸,東距江口約八十公里。清代為費雅喀人居住之地。

廟街廟街
本詞條為消歧義詞條,到2009年1月為止,網路上搜尋到廟街同名的地方有以下:一是廟街(廟屯尼古拉耶夫斯克)是俄羅斯一個地名;二廟街是位於香港九龍油麻地的一個地名。本詞條重點介紹位於俄羅斯的廟街,另一個將歸為一個目錄介紹。

簡介

廟街俄羅斯的廟街衛星圖
唐代為黑水都督府轄地﹐金代為胡里改路轄地,元代由設在附近奴爾乾地方的東征元帥府鎮守﹐明代屬奴爾乾都指揮使司管轄。清代由三姓副都統管轄。 廟街是一個位於阿穆爾河(即黑龍江)出海口的港口城市,於1967年建立的城市,屬於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尼古拉耶夫斯基縣,亦是尼古拉耶夫斯基縣的行政中心。廟街距離黑龍江注入黑龍江河口的地方約有80公里,距離哈巴羅夫斯克約有977公里,共青城火車站有582公里。中型海輪可達。為河運與近海運輸的轉運港。港區水淺,並有沙洲,冬、春季受冰封。有修船、造船、魚類加工廠等。

歷史背景

廟街原屬中國所擁有。它曾是明朝政府東北行政機構奴兒乾都司的駐地。廟街地理位置重要,是航行黑龍江的必經之道。1850年,俄國海軍上將涅韋爾斯科受沙皇尼古拉一世派遣,率兵入侵黑龍江下游,在此建立軍事哨所,遂以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名字將該哨所命名為尼古拉耶夫斯克,由此該地被俄國占領。1689年清朝與沙俄簽定的尼布楚條約中也明確規定廟街屬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根據1858年所簽訂的《璦琿條約》及1860年所簽訂的《北京條約》而割讓與沙俄。不過,其實早在1850年8月13日,俄國人Gennady Nevelskoy 就在當地開設尼古拉耶夫斯基驛站,為沙俄至當地的居民提供郵政服務。其後,俄國在當地大幅殖民,並在當地興建教堂警察局賭場金庫等各種基礎建設。早在1856年成立濱海邊疆州之時就被沙俄承認其城鎮的地位,並改為現在的名稱。直到1880年之前,它一直都是濱海邊疆州的行政中心,直到濱海邊疆州直到一分為二為止,其行政中心的地位分別被海參崴及伯力所取代。1920年,尼古拉耶夫斯克曾遭到大面積的轟炸,郵電局及各種通訊設備都被完全摧毀。
廟街是是俄羅斯人在阿穆爾河上建起的第一個居民點,其奠基人為俄航海家根納季•伊萬諾維奇•涅韋利斯基。1856年濱海州成立之時,廟街防衛站獲得城市稱號並成為濱海州中心和遠東的一個主要港口。這之後幾年的時間裡廟街被認為發生了驚人的變化。1858年市內已有各類建築200餘座,建起了機械廠,進行船隻組裝和維修。十九世紀末在 尼古拉耶夫斯克開設了海洋技校,成立了博物館和圖書館。國營和私營輪船開始了在阿穆河的商業運輸。美國、日本、挪威的船隻也進港停泊。漁業已初具規模,造船業修船業木材機械加工制桶業也得到了發展。十九世紀末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已擁有 2136座建築。城市不但有了很大擴展,市容與60年代相比也有了很大改善。這裡逐漸成為重要的文化中心。除了圖書館,還組織了戲劇音樂愛好者協會,開設了雜技院、電影院和攝影社。1925年蘇聯政府宣布尼古拉耶夫斯克港為對外開放港,向與蘇聯簽約的國家提供貨物轉運服務。1926年城市全稱改為阿穆爾河尼古拉耶夫斯克。

廟街事件

廟街俄羅斯的廟街照片
1917年,俄國爆發了偉大的十月革命,革命成功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決定將被沙俄侵占的黑龍江航權歸還中國。北京政府在知曉蘇聯的決定之後,決定立即組建吉黑江防艦隊,並派艦隻在黑龍江航行,以彰顯主權。

中國海軍北上黑龍江
當時所謂的江防艦隊其實是個空架子。為實現航行,北京政府決定將駐紮上海的海軍第二艦隊中的“江亨”、“利捷”、“利綏”三艘炮艦並加上“靖安”號運輸艦和“利川”武裝拖船組成北上艦隊,以“江亨”艦艦長陳世英為司令,北上支援。艦隊自1919年7月從上海出發,9月上旬抵達廟街。廟街原是中國清代舊城名,位於黑龍江口北岸。1850年,俄國海軍上將涅韋爾斯科受沙皇尼古拉一世派遣,率兵入侵黑龍江下游,在此建立軍事哨所,遂以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名字將該哨所命名為尼古拉耶夫斯克,由此該地被俄國占領。此處地理位置重要,是航行黑龍江的必經之道。抵達廟街後,靖安號運輸艦返航,由陳世英率領艦隊執行航行任務。
當時的廟街局勢十分複雜,這裡由白俄軍隊控制,另有日本干涉軍1000餘人,另外廟街海面還有日軍的4艘驅逐艦和一艘巡洋艦。日本在十月革命爆發不久,便組建干涉軍北上,希望聯合白俄撲滅俄國革命。

對於白俄和日本干涉軍來說,蘇聯將黑龍江航權歸還中國,是所謂的亂黨行為,不予承認。因此在陳世英準備率領艦隊進入黑龍江時,遭到日軍炮火的攔阻,艦隊只得退回廟街。陳世英將情形報告北京政府,就在政府進行外交交涉的時候,黑龍江開始封凍。事實上,航行已經不可能,於是北上艦隊不得不停泊在廟街度過寒冬,等待解凍之後,再實現航行。當時艦隊受到白俄當局的百般刁難,在當地華僑的幫助下,才堅持下來。

蘇聯紅軍登門借大炮
1919年下半年,蘇維埃紅軍開始在東方戰場向白俄軍和國際干涉軍發起反攻。10月下旬,一支紅軍游擊隊開始向廟街進攻,廟街的白俄軍隊十分驚慌。這個時候,陳世英率領的中國艦隊無心插柳地停泊於此,反而一時間舉足輕重,成為雙方注意的對象。首先向陳世英尋求幫助的是白俄軍隊。就在紅軍游擊隊進攻的時候,一天,一個白俄軍官來見陳世英,開門見山就要求中國艦隊幫助白俄軍抵抗紅軍,希望中國艦隊能夠在海上截擊紅軍。陳世英不卑不亢地將白俄軍官擋了回去,白俄軍官只得悻悻而去。不久,蘇聯紅軍就擊潰了白俄軍隊,進入廟街。此時,日軍退居日本領事館,構築防線,準備聯合白俄軍隊進行反撲。紅軍在占領廟街之後,得知中國艦隊停泊在此,於是蘇聯紅軍的正副司令員便親自登門拜訪。蘇聯紅軍對中國艦隊的航行表示支持,而陳世英也對這場紅色革命很感興趣。這一年的11月,退守領事館的日軍向蘇聯紅軍發起了進攻,紅軍奮起反擊,很快就打退了日軍的進攻,將日軍團團圍在領事館中。但是由於紅軍沒有重武器,尤其是大炮,所以始終不能攻占領事館,拿龜縮在領事館中的日軍沒有辦法。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紅軍想到了停泊在海面上的中國艦隊。很快,一名紅軍的代表便前來拜會陳世英,目的也十分明確,就是想向中國艦隊借幾門艦炮。陳世英一想,借炮不能算作參戰,而且從中國艦隊北上廟街以來,日本軍隊不僅對中國艦隊航行加以阻攔,而且屢次挑釁,這個時候,恰好可以藉助蘇聯紅軍打擊日軍的氣焰。在與其他艦長商量之後,陳世英答應了紅軍的請求。陳世英命手下拆下艦上大炮借給了蘇軍。得到大炮的紅軍,馬上向日本領事館發起進攻,在大炮的轟擊之下,紅軍很快就擊潰了日軍的抵抗,占領了領事館,擊斃日軍數十人,俘獲100餘人。紅軍徹底控制了廟街。

陳世英改名後繼續抗戰
1920年春天,隨著江面的解凍,蘇聯紅軍知道白俄日本干涉軍必然要進行報復,鑒於實力不足,蘇聯紅軍主動撤離廟街。在撤離之前,將大炮全部歸還給中國艦隊。陳世英也知道事情嚴重,在收回大炮之後,將兩艘艦上的大炮都卸下,重新編排,並且修改了彈藥使用的報表,以掩蓋痕跡。同時為了避開日軍艦隊,艦隊駛往馬街暫避。日軍在占領廟街之後,發現了炮彈殼,於是在江水解凍之後,日軍艦隊便追到廟街,將中國艦隊團團圍住,不僅開炮示威,而且宣稱要將中國艦隊全部擊沉。

陳世英面對危機,不慌不忙,一方面來個抵死不認,同時歡迎日軍來艦上調查;另一方面,他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一旦日軍開炮,便率領艦隊反抗並隨時自沉軍艦,決意全艦隊官兵與艦隊共存亡。結果事情鬧大了,同為協約國的中日雙方,在其他國家的調停下,組織了調查委員會。從1920年夏天開始,調查委員會調查了兩個星期,也沒有得到什麼確鑿的證據。在這種情形下,日本方面只得拿炮彈殼說事,揪著此事不放,要求中國政府道歉,並嚴懲相關人員。雖然在談判中,中國獲得當地民眾的支持,儘管在法律渠道,各方面的證詞都有利於中方,但迫於日本方面的壓力,中國方面在瀋陽對陳世英進行軍事審判。陳世英被革去職務,廟街事件就此結束。

同名地點

廟街香港的廟街
廟街位於香港九龍油麻地,是香港一條富有特色的街道。很多電影都曾以該條街道取景。廟街以售賣平價貨的夜市而聞名,被喻為香港的平民夜總會。清朝時期,廟街的中段建有一座天后廟,即油麻地天后廟,廟街因而得名。另一方面,由於廟街的性質與旺角的女人街相似,而到訪的人則以男性為主,故亦有“男人街”的稱號。香港年輕一輩,多以“老廟”作為廟街的俗稱。

歷史背景
廟街早於1887年的九龍地圖上已有紀錄。當時廟街分為兩段,以油麻地天后廟為界,以北一段被稱為“廟北街”,以南一段則稱為“廟南街”。由1920年代開始,天后廟對出的廣場(俗稱“榕樹頭”),開始發展成大笪地式的休憩場地,帶動了廟街附近不少販賣雜物及小食攤檔的存在。廣場對出一帶的街道眾坊街(英文為 PUBLIC SQUARE 以前曾譯為“公眾四方街”),也是由這個廣場得名的。
1968年,香港政府擬在天后廟的廣場的附近興建梁顯利社區服務中心,引起該處經營的200多個流動小販對搬遷安排的不滿。在油麻地街坊會及香港警方協調後,政府決定在廟街及上海街近榕樹頭一帶劃出攤位作安置之用,但須經過抽籤分配。
1975年3月,當時的香港市政局在廟街劃出“小販認可區”,使廟街原有的小販得到有系統的管理。廟街的小販認可區包括文明里至眾坊街一段,以及甘肅街南京街一段,共有近600多個劃定位置供小販擺賣。攤位本來在傍晚開始營業,1998年中部分的營業時間更改由中午開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