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髎穴

巨髎穴

巨髎,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手足陽明、陽蹻之會。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面動、靜及眶下動、靜脈的分支。主治口眼斜,眼瞼瞤動,鼻塞,鼻衄,齒痛,以及三叉神經痛等。斜刺或平刺0.3-0.5寸。艾條灸3-5分鐘。

名稱釋義

1)巨髎。巨,大也,形容穴內氣血場復蓋的區域巨大。髎,孔隙。該穴名意指胃經天部濁氣化雨冷降歸於地部。本穴物質為四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行至本穴後散熱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處天之上部(頭面的天部),降地之雨復蓋的區域大,名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細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為之髎,故名。

2)蹺脈足陽明之會。本穴物質既有天部之氣又有地部之水,氣血物質同合蹺脈陰陽相濟之性,故為蹺脈足陽明之會。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定位

巨髎穴位於人體的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

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口眼喎斜,眼瞼瞤動,鼻出血,齒痛,唇頰腫。

操作

刺法:1.直刺0.3—0.6寸,局部酸脹;2.向頰車方向透刺治療面癱等;3.針尖向同側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療面癱、近視等。

灸法: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牙痛、鼻炎等。

配伍

配合谷穴治齒痛;配地倉穴,頰車穴治口歪。

附註

足陽明胃經與陽蹺脈交會穴。巨髎穴蹺脈足陽明之會。

人體穴位大全(六)

中醫博大精深,其中針灸之術更是名揚中外,而針灸之術之基礎在於對於人體穴位的了解和掌握。現在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了解下人體中的各個穴位,旨在傳承文化,以揚國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