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荊州江陵(現湖北江陵),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及第,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在天寶末年封常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時任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曾任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故世稱“岑嘉州”;後約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享年約五十六歲。 文學創作方面,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 (概述圖片來源: )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少年聰穎

約開元三年(715年),岑參生於湖北荊州,時其父岑植為仙州刺史。  

岑參幼年家境孤貧,只能從兄受學,岑參天資聰慧,五歲開始讀書,九歲就能賦詩寫文。

開元八年(720年),岑參的父親轉晉州刺史,岑參隨父居晉州。父死後,仍留居晉州,直至開元十七年(729年)才移居嵩陽(今河南登封縣)。不久又移居潁陽(今河南登封縣西南七十里潁陽鎮)。嵩陽、潁陽為嵩高山東西兩峰所在地,東峰太室在嵩陽,西峰少室在潁陽,兩室相距七十里,岑參在這兩地都結有草堂。嵩高為五嶽之一,奇峰峻岭,古木流泉。年輕的詩人在此潛心攻讀,嘯傲山林,打下了學問上的基礎,也初步形成了沉雄淡遠、新奇雋永的詩風。  

兩度出塞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二十歲的岑參到達長安,獻書求仕無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年),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   及第前曾作《感舊賦》,敘述家世淪替和個人坎坷。天寶八載(749年),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初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在戎馬中開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寶十載(751年),回長安,與李白、杜甫、高適等游,深受啟迪。天寶十三載(754年),又充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報國立功之情更切,邊塞詩名作大多成於此時。

客死他鄉

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由於“頻上封章,指述權佞”(杜確《岑嘉州詩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不滿一月,貶謫虢州長史。後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出為嘉州刺史,因此人稱“岑嘉州”。   罷官後,東歸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

約大曆五年(770年),岑參客死成都舍,享年約五十六歲。  

主要成就

成就綜述

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  

岑參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像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其詩歌的題材涉及到述志、贈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邊塞詩寫得最出色,“雄奇瑰麗”是其突出特點,還具有生動誇張、慷慨激昂、奇峻壯闊、氣勢磅礴、想像豐富、語言變化自如等特點。岑參兩度出塞,寫了七十多首邊塞詩,在盛唐時代,他寫的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在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將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出來,別具一種奇偉壯麗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詩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範圍。

詩歌內容

岑參的詩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特別地,岑參的作品以邊塞詩為主,自出塞以後,岑參的詩境空前開擴了,愛好新奇事物的特點在他的創作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詞的主要風格。如《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岑參邊塞詩中傑出代表作之一;《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也是寫唐軍出征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以說是和前兩詩鼎足而三的傑作;像《火山雲歌送別》以及《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更充滿奇情異采。

山水詩

岑參的詩題材很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兆、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嶽英靈集》所稱道的“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詩句,都是詩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說“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陂行》,“好奇”指愛好新奇事物。)

邊塞詩

岑參像 岑參像

在岑參所生活的時代,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後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他充滿激情地歌頌了邊防將士的戰鬥精神,如《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寫了將士們勇往直前、轉戰沙場雪海的壯烈場面。“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將士們奮不顧身,充滿了忠勇愛國的精神。又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詩人描繪將士們在風雪中緊張的戰前行軍:“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岑參也揭露了軍營生活中苦樂不均的現象。他在《玉門關蓋將軍歌》中描寫邊疆大將的生活是“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燈前侍婢瀉玉壺,金鏜亂點野酡酥。紫紱金章左右趨,問著即是蒼頭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卻是“戰士常苦飢,糗糧不相繼”。岑參敘寫了祖國西陲的壯麗山川等,對千變萬化的邊疆景色,給以生動誇張的藝術描繪,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的是邊塞風雪,卻給人以春意無邊的感覺。

天寶後期,唐帝國內政已極腐敗,但在安西邊塞,兵力依然相當強,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亂發生。岑參的邊塞詩就是在這個形勢下產生的。因而成為邊塞詩派的代表。

藝術風格

岑參早期詩歌多為寫景、抒懷及贈答之作。山水詩風格清麗俊逸,頗近何遜,但語奇體峻,意境新奇;感傷不遇,嗟嘆貧賤的憂憤情緒也較濃。如《感遇》、《精衛》、《暮秋山行》、《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六年邊塞生活,使岑參的詩境界空前開闊,造意新奇的特色進一步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他既熱情歌頌了唐軍的勇武和戰功,也委婉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和悲慘。火山雲、天山雪、熱海蒸騰、瀚海奇寒、狂風卷石、黃沙入天等異域風光,也均融入其詩。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輪台歌》。此外,他還寫了邊塞風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處以及將士的思鄉之情和苦樂不均,大大開拓了邊塞詩的創作題材和藝術境界。

岑參晚年詩歌感時傷亂,漸趨消沉。入蜀後,山水詩中添奇壯特色,但隱逸思想在詩中也有了發展。

詩歌評論

• 唐宋元時期

唐代殷璠:參詩語奇體峻,意亦造奇。至如“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可謂逸才。又“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宜稱幽致也。(《河嶽英靈集·卷中》)  

宋代周紫芝:參詩清麗有思,殊復可喜。觀少陵所謂“岑參兄弟皆好奇,攜我遠來游渼陂”之句,則亦可以得其為人之大略矣。(《太倉稊米集·卷六十七·書岑參詩集後》)  

宋代許顗:岑參詩亦自成一家, 蓋嘗從封常清軍, 其記西域異事甚多。如《優缽羅花歌》、《熱海行》,古今傳記所不載者也 。(《彥周詩話》)  

南宋陸游:予自少時,絕好岑嘉州詩。往在山中,每醉歸,倚胡床睡,輒令兒曹誦之,至酒醒,或熟睡,乃已。嘗以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跋岑嘉州詩集》)  

南宋時少章: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岑嘉州與子美游,長於五言,皆唐詩巨擘也。(《唐百家詩選評》,吳師道《吳禮部詩話》所引)  

南宋劉克莊:岑參、賈至輩句律多出於鮑,然去康樂地位尚遠。(《後村詩話續編·卷二》)  

南宋嚴羽: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滄浪詩話》)  

元代辛文房:參累佐戎幕,往來鞍馬烽塵間十餘載,極征行離別之情,城障寒堡,無不經行。博覽史籍,尤工綴文,屬詞清尚,用心良苦。詩調尤高,唐興罕見此作。放情山水,故常懷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與高適風骨頗同,讀之令人慷慨懷感,每篇絕筆,人輒傳詠。(《唐才子傳》)  

元代陳繹曾:高適詩尚質主理,岑參詩尚巧主景。(《詩譜》)  

• 明清近現代

明代徐獻忠:嘉州詩一以風骨為主,故體裁峻整,語亦造奇,持意方嚴,竟鮮落韻。五言古詩從子建以上,方足聯肩。古人渾厚,嘉州稍多瘦語,此其所不迨亦一間耳。其他乃不盡人意。要之,孤峰插天,凌拔霄漢,時華潤近人之態,終然一短。(《唐詩品》)  

明代顧璘:①岑參最善七言,興意音律不減王維,乃盛唐宗匠。②岑詩好起語華艷,初聯放寬,次聯突出奇語,平平結,最有法。(《批點唐音》)  

明代王世貞:①高岑一時,不易上下。岑氣骨不如達夫,遒上而婉縟過之。選體時時入古,岑尤陟健。歌行磊落奇俊,高一起一伏,取是而已,尤為正宗。(《藝苑卮言·卷四》)   ②五言近體,高岑俱不能佳。七言,岑稍濃厚。(《藝苑卮言·卷四》)   ③盛唐七言律,老杜外,王維、李頎、岑參耳。李有風調而不甚麗,岑才甚麗而情不足,王差備美。(《全唐詩說》)  

明代周履靖:①萬仞則不用過句,陟頓便說他事,岑參專高此法。②前後、重三迭四用兩三字貫串,極精神好誦,岑參所長。(《騷壇秘語》)  

明代胡應麟:①古詩自有音節。陸、謝體極俳偶,然音節與唐律迥不同。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襄陽、常侍雖意調高遠,至音節,時入近體矣。(《詩藪·內編·卷二》)   ②常侍五言古,深婉有致,而格調音節,時有參差。嘉州清新奇逸,大是俊才,質力造詣,皆出高上。然高黯淡之內,古意猶存;岑英發之中,唐體大著。(《詩藪·內編·卷二》)   ③高、岑井工起語,岑尤奇峭,然擬之宣城,格愈下矣。(《詩藪·內編·卷二》)   ④嘉州格調嚴整,音節宏亮,而集中排律甚稀。(《詩藪·內編·卷四》)  

明代許學夷:盛唐五吉律,惟岑嘉州用字之間有涉新巧者,如“孤燈然客夢,寒件掏鄉愁”、“澗水吞樵路,山花醉藥欄”、“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大約不過數聯。然高、岑所貴,氣象不同,學者不得其氣象,而徒法其新巧,則終為晚唐矣。(《詩源辯體》)  

明代胡震亨:岑詞勝意,句格壯麗,而神韻未揚;高意勝詞,情致纏綿,而筋骨不逮。岑之敗句,猶不失盛唐;高之合調,時隱逗中唐。(《唐音癸簽·卷十》)  

明代陸時雍:①大則雅,小則巧。岑參多以巧用。(《唐詩鏡》)②岑參好為巧句,真不足而巧濟之,以此知其深淺矣。故曰“大巧若拙”。(《詩鏡總論》)  

明末清初賀貽孫:詩家化境,如風雨馳驟,鬼神出沒,滿眼空幻,滿耳飄忽,突然而來,倏然而去,不得以字句詮,不可以跡相求。如岑參《歸白閣草堂》云:“雷聲傍太白,雨在八九峰。東望白閣雲,半入紫閣松。”又如《登慈恩寺》詩中間云:“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不唯作者至此,奇氣一往,即諷者亦把捉不住,安得刻舟求劍,認影作真乎?(《詩筏》)  

明末清初徐增:岑嘉州詩豁達醒快,如聽河朔豪傑說話,耳邊朗朗。(《而庵說唐詩》)  

明末清初王夫之:高、岑以氣取篇,五言近體,自非其長,句短氣浮,固必有趨蹶之患。排律於體,以紆長為優,則氣可相稱,則較之儲、孟,尤足以盡其才矣。(《唐詩評選》)  

清代譚宗:參集詩雖不多,然篇皆峭倬,精思矗起,必迥不同於人,豈惟達夫不中比擬,即一時王、孟諸作手,要之總非其倫。乃千古以高岑稱,何其冤也。(《近體秋陽》)  

清代毛先舒:①岑棘陽《慈恩浮圖》詩,便“東”、“冬”通用。“四角”二語,拙不入古,酷為鈍語。至“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漾漾”,詞意奇工,陳、隋以上人所不為,亦復不辦,此處乃見李唐古詩真色。②嘉州《輪台》諸作,奇姿傑出,而風骨渾勁,琢句用意,俱極精思,殆非子美、達夫所及。(《詩辯坻》)    

清代田雯:嘉州 (五律)句琢字雕,刻意鍛鍊。(《古歡堂雜著》)  

清代顧安:高、岑性情開朗,故詩皆爽健。其不至於淺薄者,以高能用折筆,岑能用添筆也。(《唐律消夏錄·卷四》)  

清代張文蓀:高、岑並稱,高骨較健,岑氣較雄。(《唐賢清雅集》)  

清代張謙宜:其近體略遜古詩。(《絸齋詩談·卷五》)    

清代沈德潛:①參詩能作奇語,尤長於邊寒。②嘉州五言,多激壯之音。(《唐詩別裁》)  

清代薛雪:岑嘉州“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正謂闕事甚多,不能診縷上陳,托此微詞。後人不察其心,至有以奸諛目之,亦屬恨事。(《一瓢詩話》)  

清代彭端淑:嘉州自是奇才,其詩雄健絕人,七古尤高。(《雪夜詩談·卷上》)  

清代翁方綱:嘉州之奇峭,人唐以來所未有。又加以邊塞之作,奇氣益出。風會所感,豪傑挺生,遂不得不變出杜公矣。(《石洲詩話·卷一》)  

清代管世銘: (七絕)王、李以外,岑嘉州獨推高步。唯去樂府意漸遠。(《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清代洪亮吉:詩奇而人理,乃謂之奇。若奇而不入理,非奇也。盧玉川、李昌谷之詩,可雲奇而不入理者矣。詩之奇而人理者,其惟岑嘉州乎!(《北江詩話》)  

清代劉熙載:高常侍、岑嘉州兩家詩,皆可亞匹杜陵。至岑超高實,則趣尚各有近焉。(《藝概·詩概》)    

清代佚名:岑嘉州曠世逸才,其詩雄健絕人,七古尤高。(《不敢居詩話》)  

近代丁儀:其詩辭意清切,迥拔孤秀,多出佳境。人比之吳均、何遜,蓋就其律詩言也,時亦謂之“嘉州體”。至古詩、歌行,間亦有氣實聲壯之作;《走馬川》詩三句一轉,雖變自柏梁,亦為創作。(《詩學淵源·卷八》)  

人物評價

唐代杜甫等:宣議郎試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賜緋魚袋岑參,右。臣等竊見岑參識度清遠,議論雅正,佳名早立,時輩所仰。今諫諍之路大開,獻替之官未備,恭惟近侍,實藉茂材。臣等謹詣閣門奉狀陳薦以聞,伏聽進止。(《為遺補薦岑參狀》)  

唐代杜確:早歲孤貧,能自砥礪,遍鑒史籍,尤工綴文,屬辭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於常情,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里士庶,戎夷蠻貊,莫不諷誦吟習焉。時議擬公於吳均、何遜,亦可謂精當矣。(《岑嘉州詩集序》)  

中國聞一多研究會理事彭蘭: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勇於進取、熱愛祖國的思想是始終貫穿的。在詩歌藝術上,筆姿挺秀,想像豐富,立意新穎,造語奇特,富於浪漫主義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們借鑑。(《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二卷》)  

軼事典故

赤亭教子

有一次,岑參辦完軍務要趕回西域,途中經過赤亭。當地戍邊的將土請岑參在赤亭壁上題詩,岑參沒有拒絕,於是提筆在壁上寫了一首詩。寫完之後,有個稚嫩的聲音將它念了出來,岑參回頭一看,發現是個小孩。岑參對西域邊疆有能念漢語的小孩感到十分驚訝,忍不住詢問起來。一位守邊將士說: “這個小孩是離這裡不遠的放羊娃,他會說漢語,是我們允許他在這邊放羊的。有一次大風雪,我們迷了路,就是他救了我們十三個士兵。”岑參對這個放羊娃感到很好奇,於是問他: “是誰教你說漢語的?”放羊娃答道: “是我爹爹。”說著,從懷裡掏出一本書。岑參不認識回鶻語,放羊娃告訴他: “這是《論語》,是我爺爺寫的,爺爺說,這裡面有好多好多的道理,讓我慢慢看。”岑參感到十分欣慰,於是提筆給他寫了幾個字: “論語博大,回鶻遠志。”

放羊娃回到家以後,把題了字的書給父親看,放羊娃的父親聽說大詩人岑參來到了這邊,十分激動,於是帶著小孩去拜訪岑參。放羊娃的父親告訴岑參:“我們本來在漠北草原,本來也是世代讀書,因為宮廷內亂才逃到這邊避禍的,教他漢語是要他記住自己的根。現在我身體不行了,希望您能收他為徒,教導他成為有用的人。”岑參若有所思,邊疆很缺翻譯,要是有人能翻譯兩族的語言,肯定會對邊防很有幫助。但是,他畢竟不會長期留在這裡,於是說:“我現在願意收他為義子,但要把他帶走,您願意嗎?”放羊娃的父親雖然很想讓放羊娃留下來做伴,但是為了放羊娃的將來,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岑參帶走放羊娃之後,將放羊娃改名為岑鶻。岑參發現岑鶻天資聰穎,並且異常好學,因此十分喜歡。在岑參的細心教導下,岑鶻精通兩族語言,並且能寫一手好詩。後來,岑鶻作為翻譯家,在漢族與邊疆的事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墓中賬單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於新疆吐魯番市以東42公里處)506號墓穴中出土過一件獨特的用紙糊的棺材。糊棺紙都是當時用後廢棄的西、庭二州一些驛站賓館的馬料收支帳,時間大多在天寶十二年(753年)至十四年(755年)。帳本中多次出現“封大夫”(封常清,唐代北庭都護)及其親屬的帳單,還有一張帳單上記的是:岑判官馬柒匹共食青麥叄豆伍勝,付健兒陳金。這張賬單糊在一個獨特的罩在屍體的紙棺上,紙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沒有底。

天寶末年,在駐節西州的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封常清幕府中當判官且姓岑的只有岑參一人,所以史學家斷定這裡的“岑判官”就是岑參。從而得出賬單的意思是:岑參等人的七匹馬在驛站用了馬料,把馬料錢付給了驛卒陳金。  

親屬成員

輩分稱謂簡介
先輩六世祖岑善方。
高祖父岑之象。
曾祖父岑文本,唐太宗時期宰相。
祖父岑景倩,武則天時期任麟台少監、衛州刺史等。
伯祖父岑曼倩。
堂伯祖父岑長倩,武則天時期宰相。
父親岑植,字德茂,明經及第,官終仙、晉二州刺史。
叔父岑棣。
岑棓。
岑椅。
堂伯父岑羲,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宰相。
平輩兄長岑渭,岑植長子,官至澄城丞。
岑況,岑植次子,曾任單父令、湖州別駕。
弟弟岑秉,岑植四子,官至太子贊善大夫。
岑亞,一作岑垂,岑植五子,官至長葛丞。
後輩兒子岑佐公。
玄孫岑卓兒。

(表格參考資料:     )

主要作品

著作

岑參歿後三十年,其子岑佐公收集其遺文,請杜確編成《岑嘉州詩集》八卷,這是岑參詩文編集的開始。到宋代,《岑嘉州詩集》演變為八卷、七卷、十卷三種刊本。其中,宋刊十卷本已佚;通行的《四部叢刊》影印七卷本,似由宋刊七卷本演變而來;而《全唐詩》四卷本,則似由宋刊八卷本演變而來。現代陳鐵民、侯忠義參校多種版本後作《岑參集校注》。  

詩文

據陳鐵民、侯忠義的《岑參集校注》,岑參現存詩四百零三首,另有《感舊賦》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銘兩篇(《果毅張先集墓銘》和《唐博陵郡安喜縣令岑府君墓銘》   )。  

史料記載

記載岑參生平的史料主要有唐代杜確《岑嘉州詩集序》、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十三》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三》等。  

後世研究

研究概況

生平研究

研究岑參生平的論著主要如下表:

論著責任者備註
《岑參年譜》賴義輝載《嶺南學報》第1卷第2期(1930年)
《岑參生年考辨》孫映逵載《南京鮞師範大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3期
《岑參評傳》廖立 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08月版
《岑參事跡著作考》廖立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吐魯番出土文學與岑參》廖立載《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4卷第1期
《岑參去世年月考辨》王勛成載《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2期
《岑參入仕年月及生年考》王勛成載《文學遺產》2003年第4期
《交河郡長行坊支貯馬料文卷與岑參行年小考》熊飛載《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
《敦煌寫本歷代法寶記所見岑參事跡考》張子開載《文學遺產》2000年第6期
《岑參入蜀未與杜鴻漸同行》李厚瓊載《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岑參卒年辨》李厚瓊,于軍民載《宜賓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關於守選制與唐詩人登第後的釋褐時間》陳鐵民,李亮偉載《文學遺產》2005年第3期

(表格參考資料:   )

作品研究

注釋、校勘、研究岑參詩文編集的論著主要如下表:

論著責任者備註
《岑嘉州系年考證》聞一多載《聞一多全集》
《岑詩系年》李嘉言載《文學遺產增刊》第3輯
《岑參集校注》陳鐵民,侯忠義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08月版和2004年修訂本
《岑參の邊塞詩》 (附《年譜》) 森野繁夫、新免惠子有溪水社1988年12月版
《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劉開揚有巴蜀書社1995年11月版
《岑嘉州詩集》(上卷)森野繁夫載《安田女子大學言語文化研究叢書 5》(安田女子大學言語文化研究所2000年3月版)
《岑嘉州詩箋注》 (附年譜) 廖立有中華書局2004年9月版

(表格參考資料:   )

相關爭議

籍貫問題

關於岑參的籍貫,學界有兩說:一說岑參是江陵人,一說岑參是南陽人。

聞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證》認為岑參是江陵(即今湖北省江陵縣)人,其先世居南陽棘陽,南朝梁時長寧公善方始徙江陵。諸書稱岑為南陽人,大概是從其郡望。此後,陳鐵民等所撰《岑參年譜》亦同意聞一多的考證。但學者中亦有人堅持“南陽”說的,如任曉潤《岑參生年籍貫考》就認為,岑參的籍貫應是棘陽(今河南南陽);廖立《唐代戶籍制與岑參籍貫》則從唐代戶籍制的考察入手,論證岑參的籍貫當為“南陽”;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認為岑參“祖籍南陽棘陽,今河南新野縣,梁時徙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似亦傾向於南陽說。  

生卒年問題

岑參的生卒年史無明文,長期以來亦無確考,本世紀學界頗多異說:

1.賴義輝《岑參年譜》考證岑參當生於開元六年(718年),卒於大曆四年(769年)。

2.聞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證》則通過詳細考證後認為岑參生於開元三年(715年),卒於大曆五年(770年),享年五十六歲;後來陳鐵民《岑嘉州系年商榷》也同意此說。

3.曹濟平《岑參生年的推測》也認為,賴說的錯誤較明顯,但聞一多先生的證說亦有不足之處,他認為,岑參生於開元二年(714年)更為確切。任曉潤《岑參生年、籍貫考》也持此說。

4.劉開揚《略談岑參和他的詩》以為岑參生年最少應該比聞氏所定的後一年,即開元四年(716年),至大曆五年(770年)死去時為五十五歲。

5.孫映逵《岑參生年考辨》通過對岑參及第授官之年的考證,認為岑參應生於開元五年(717年)。

對於岑參的卒年、月,學界有三說:一為聞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證》所考的大曆五年(770年)正月說;一為賴義輝《岑參年譜》提出的大曆四年說,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則認為,聞一多的考慮還欠周到,經過他的推測,岑參應當死於大曆四年十二月下旬。一為王勛成《岑參去世年月考辨》所云,疑參於大曆十月左右即病逝於東歸途中之船上,其地可能在嘉、戎一帶,而非成都之旅舍。  

遊河朔問題

赴任道別·岑參(謝振甌繪) 赴任道別·岑參(謝振甌繪)

關於岑參遊河朔的時間,聞一多在其《岑嘉州系年考證》中有較詳細的考證,他認為,岑參於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遊河朔,春自長安至邯鄲,歷井陘,抵冀州。八月由匡城經鐵丘,至滑州,遂歸潁陽。

陳鐵民等《岑參年譜》則不同意聞說,認為岑參於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遊河朔。春自長安經古鄴城至邯鄲,復由邯鄲抵貝丘。暮春自貝丘至冀州。四月由冀州抵定州。後到井陘。冬抵黎陽、新鄉。  

西征問題

《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和《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是岑參兩首著名的邊塞詩,對於此兩詩的背景,聞一多認為是“天寶十三載冬破播仙之作”,此說為李嘉言《岑詩系年》、馬茂元《唐詩選》、林庚和馮沅君《中國歷代詩歌選》及其他一些選注本所沿用,影響較大。

陳鐵民《岑嘉州系年商榷》提出此兩詩與《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六章》同指一事,似不妥當,然未作辨析。胡大浚《岑參“西征”詩本事質疑》從邊疆歷史地理的實際出發,對上述兩家說法細加考察,認為聞一多將兩詩繫於天寶十三載封常清攝御史大夫之後固然是正確的,但把它同《凱歌六章》並列為征播仙之作,則顯然不妥。胡文認為,常清之破播仙,當在天寶十三年冬末至次年初春,岑參乃作《凱歌六章》以頌之;而《輪台歌》、《走馬川》所敘西征事,當在十三載九月,或十四載九月常清返京之前。在胡文發表後不久,孫映逵撰《岑參“西征”詩本事及有關邊塞地名》與胡文商榷,孫文認為西征與破播仙是一役,聞說是確當的,岑詩中的“西征”即是征討入寇吐蕃(而不是征回紇),同時也是征討吐蕃支持下的叛鎮播仙;而且三詩所寫地理位置亦合,在行軍路線和地點上也無矛盾。胡大浚《再論“西征”本事――答孫映逵同志》再次強調“西征”與“破播仙”並非一役,且就二詩詩意的理解提出了一些與孫文不同的看法。

此外,孫映逵《岑參邊塞經歷考》一文將岑參兩次赴西北邊塞的經歷作了考證,其中與聞一多《考證》、李嘉言《系年》及陳鐵民等《年譜》多有不同。  

隱居問題

岑參一生曾有幾次隱居,對於其《感舊賦序》中所說的“十五隱於嵩陽”一句所指,聞一多認為,此乃指開元十七年(岑參十五歲)移居河南府登封縣(太室別業)事,嵩陽乃是太室。陳鐵民《岑嘉州系年商榷》則認為此句主要應指作者十五歲至二十歲左右隱於少室的一段經歷。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則認為,當指其十五歲至二十歲隱於太室、少室兩山事,不一定專指一處。另外,陳鐵民此文還認為,岑參至晚於開元二十九年時已隱居終南,但這種隱居,乃是一面隱居,一面不斷尋求出仕的道路。  

交遊問題

此類文章首推聞一多的《岑嘉州交遊事輯》,後來諸年譜也都涉及到一些。八十年代後又產生了幾篇考述岑參交遊的論文,如王劉純的《岑參交遊考辨》、廖立的《岑參師友考》等。  

唐代著名詩人(一)

唐代被視為中國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唐代湧現出一大批詩人,他們繼承了魏晉以來的詩歌精華,而且由於唐代開放的風氣,使唐代詩歌有了長足的發展。比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箇中國,使得詩人眼界開闊,詩歌題材廣泛,聯想豐富。唐代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集大成者,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國詩歌史上的最高峰。  

古代詩人

古代詩人  

四大邊塞詩人

邊塞詩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是高適、岑參、李頎和王昌齡,他們被稱為四大邊塞詩人。
高適 (700年—765年)字達夫。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岑參(715年—770年)南陽人。與高適並稱“高岑”。出身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李頎(約生於690年—約751年)其詩以邊塞詩著稱,可與 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相頡頏;描寫音樂的詩篇,亦具特色。他在唐代詩壇地位頗高。
王昌齡(約生於698年—約756年)宇少伯,盛唐著名詩人。 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邊塞詩有《出塞》、《從軍行》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