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邊三七

屏邊三七

屏邊三七多年生草本,高45-55厘米。根莖匍匐,有結節,節間極短,有凹陷的莖痕,節上有纖細的鬚根;根塊狀紡錘形。莖基鱗片近肉質,宿存;莖圓柱形,具條紋,綠色,無毛。葉為指狀複葉,3枚輪生於莖端;葉柄長約4—7厘米,無毛;托葉卵形,長約2毫米,無毛;小葉5,稀7,膜質,羽葉狀分裂,長6—12厘米,寬2.5—6厘米,裂片不等大,中部的較大,兩端的較小,先端尾狀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偏斜,邊緣具鋸齒和剛毛。分布於雲南東南部(馬關、麻栗坡、屏邊)海拔1100-1700米山谷潮濕林內,稀見。越南北部老街也有。

基本信息

簡介

屏邊三七屏邊三七

所屬卷:Panax Linn.
所屬科:Araliaceae
中文名:屏邊三七
其它中文名:野三七(馬關、麻栗坡),香刺(屏邊),土三七(馬關),竹節七、白三七。

文獻來源

Panax stiuleanatus Tsai et Feng ex C. Chow et al.(1975)*.
Panax species Hara(1970), quoad Petelot 2489; P. pseudo-ginseng Wall. var. bipinnatifidus Hoo et Tseng(1973), pro parte, quoab syn. P. stipulatus Tsai et Feng te specim. Feng 13694.

描述欄位

多年生草本,高45-55厘米。根莖匍匐,有結節,節間極短,有凹陷的莖痕,節上有纖細的鬚根;根塊狀紡錘形。莖基鱗片近肉質,宿存;莖圓柱形,具條紋,綠色,無毛。葉為指狀複葉,3枚輪生於莖端;葉柄長約4—7厘米,無毛;托葉卵形,長約2毫米,無毛;小葉5,稀7,膜質,羽葉狀分裂,長6—12厘米,寬2.5—6厘米,裂片不等大,中部的較大,兩端的較小,先端尾狀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偏斜,邊緣具鋸齒和剛毛,主脈和7—11條側脈在兩面均顯著,上面脈上疏生剛毛;小葉柄長3—20毫米,無毛。傘形花序單生於莖端,約具50—80朵花;花梗長8—10厘米,無毛;花小,淡綠色;花萼5齒裂,無毛;花瓣5,覆瓦狀排列,長卵形至長橢圓形;雄蕊5,花絲與花瓣等長或稍長;子房下位,2室,花柱2,結合成1個,柱頭稍膨大而微彎;小花梗長1—1.6厘米,纖細,至基部簇生多數線形小苞片。果近球形至球狀形,直徑約8毫米,成熟後紅色,具種子2;種子近球形,白色,直徑2—3毫米。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雲南東南部(馬關麻栗坡屏邊)海拔1100-1700米山谷潮濕林內,稀見。越南北部老街也有。模式標本采自馬關。

用途及功能

屏邊三七屏邊三七

木種藥用,有散瘀定痛、療傷止血、滋補之效。
【藥 名】:屏邊三七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五加科植物屏邊三七的根。
【功 效】:強筋健骨。
【主 治】:治肝腎不足所致腰膝酸軟無力、肢體麻木、筋骨拘攣等症。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入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2克,水煎服。
【別 名】:野三七、香刺、土三七、竹節七、白三七(《植物分類學報》《雲南植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雲南東南部(馬關、麻栗坡、屏邊)。
【拉丁名】:原植物屏邊三七Panax stipuleanatus Tsai et Feng
【考 證】:始載於《植物分類學報》。
【中藥化學成分】:根莖富含皂甙。

屏邊三七是三七中的一個種。其功效和作用和三七相似。最直觀的不同點是葉子的外形不一樣。羽葉狀分裂,長6—12厘米,寬2.5—6厘米,裂片不等大,中部的較大,兩端的較小,先端尾狀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偏斜,邊緣具鋸齒和剛毛。而三七主要則是近圓形。有效成分含量上也有差別。

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將有滋補、保健作用,並且口感好、無毒副作用的三七與有關的中藥、食物相配伍,經過精心烹製而成的既可防病、治病,又是美味佳肴的食品,稱三七藥膳。三七藥膳“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予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既具有營養價值,更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的功效。因此,三七藥膳既不同於一般的中藥方劑,又別於普通的飲食,是一種兼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用者在心理上感覺是一種享受,在享受中身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