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村
山東省膠州市阜安街道辦事處勝利村
概況
勝利村是在解放後, 由北窯頭、南窯頭、西窯頭、楊家廟、連家園、相子樹林6個自然村合併而成。據歷史記載,合併的自然村除相子樹林建村較晚外,其餘在明朝就已形成村落。西窯頭、北窯頭、南窯頭村因明朝就有燒窯業而得名;連家園村因明朝連大將軍在此建園而得名;楊家廟村因明初知府楊可久建家廟在此而得名。楊家廟後曾擴建為膠州名剎碧霞宮,每年兩次廟會,規模盛大,解放前已廢。 勝利村位於膠州市廣州南路城鄉結合部,北依膠州市區,南接三里河村,西靠河頭源村,東鄰南坦村。隸屬膠州市阜安街道辦事處管轄。全村轄區總面積33.3公頃,其中二、三產業占地15公頃。 全村地處城鄉結合部,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有廣州南路、揚州路兩條連線市內與境外的要道穿村而過,境內駐有膠州市第三中學、第二實驗國小、氣象站、水文站等單位,是經商辦廠的黃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492戶,總人口148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現有張、范、王、李、陳等112個姓氏,主要為漢族,有朝鮮族1人。1949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6300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4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6億元, 人均純收入5800元。第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0%和40%。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6500萬元,實現利稅1280萬元。 該村是膠州市“十強村莊”、青島市“百強村莊”之一,2000年農村綜合經濟實力名列膠州市第二名。1992年,被中共青島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莊標兵”稱號。1998年8月,被中共青島市委授予“五個好先進黨總支”稱號。1999年3月,被中共青島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文明村莊”稱號。2000年12月,被中國計畫生育協會授予“全國計生協會工作先進村莊”稱號。2000年,被山東省政府授予“文明村莊”稱號。2001年6月,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2000年度“省級文明單位”稱號。
大事記
1947年7月,村民辛常法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年,成立中共勝利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范光進任書記。 1958年,勝利村與南坦村、水寨村、樓子底村合併成立勝利大隊。 1963年,勝利村與南坦村、水寨村、樓子底村重新分治。 1968年,建變壓室1處,安裝30千伏安變壓器1台,使全村90%農戶通電。 1978年,在村前圍城河上建起長40米、寬4米的鋼筋水泥橋。 1979年3月,成立安裝隊,占地0.2公頃,為該村第一個副業項目。 是年,在村莊精神文明建設中,開展創建“五好家庭”活動。 1981年,建起勝利幼稚園,為膠州市首批村級幼稚園之一。 1986年,建起膠州市電纜廠,成為膠州市首批產值利稅超千萬過百萬村。 是年,成立勝利實業公司,黨支部書記張家緒兼公司經理。 1991年, 投資120萬元,建成高標準新幼稚園,占地6600平方米,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 1992年,中共勝利村黨支部改為勝利村黨總支委員會。 1993年,投資170萬元,建成集商用、村委辦公於一體的勝利大廈。 是年,成立勝利實業集團公司,村黨總支書記張家緒兼任總經理。 是年,引進第一家合資企業--青島台一制帽有限公司。 是年,村辦集體企業進行改制,村家用電器廠成為第一個被改制成為股份制的企業。 是年, 開始對村民住房進行拆遷改造。拆除連家園房屋40餘間,建設高6層、建築面積6600平方米樓房3棟。 1994年5月, 全國婦聯書記處副書記趙地在省婦聯主任趙玉蘭陪同下來村視察工作,並召開座談會。 是年6月,勝利村與駐膠54682部隊122分隊簽訂共建協定。 1995年, 對北窯頭小區進行拆遷改造。到2000年,共拆除房屋300間,建設住宅樓8棟,總面積37000平方米。 是年,因原辦公場所勝利大廈被租用,在廣州南路與瀘州路並匯處新建5000平方米商用及辦公大樓1棟。 1996年9月, 中共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俞正聲在膠州市委書記孫百剛的陪同下來村視察工作。 是年,在廣州南路與揚州路並匯處建設高6層、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招商樓1棟。 是年,對男60歲、女55歲的老人實行了退休養老制度,按月發放養老金。 1997年7月,因原辦公樓為外商租用,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的新辦公樓奠基開工,1999年春天啟用。 10月,成立膠州市勝利農貿產品批發市場。 是年,成為膠州市第一個《膠州日報》訂閱到戶的村。 1998年10月,最後一家村集體企業電纜廠改制為股份制企業。 1999年,引進韓國獨資企業青島參運制靴有限公司。 2000年7月, 中國計畫生育協會秘書長李保忠在膠州市副市長鹿英陪同下來村視察工作。 10月,南窯頭小區拆建改造,拆遷房屋8000餘間,規劃建設住宅樓12棟,建築面積6.9萬平方米。 11月,中共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光林在膠州市委書記張元福陪同下來村視察工作。 是月,青島市農村計畫生育協會現場會在勝利村召開,推廣勝利村協會經驗。 是年,對農貿市場進行改建,建設封閉式大棚1萬平方米,二層網點4000平方米。 是年, 投資1200萬元,為參運制靴有限公司擴產建設廠房及宿舍樓等1.8萬平方米。 是年,投資200萬元建設2500平方米新招商樓1棟。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成立前,糧食畝產在60公斤左右。到1975年,糧食畝產量達到2 00公斤。1975年張家緒上任後,帶領民眾大修農田水利,使糧食產量翻了二番,民眾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城市建設徵用土地,以及村莊發展二、三產業用地,耕地逐年減少。到1991年,全村土地耕種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變為多數民眾將數量較少的土地無償交由部分民眾耕種,農業稅等費用一切由村集體統一上交。到2000年年底,全村已無土地耕種。 第二產業 該村工業始於1979年, 當時成立建築隊、 安裝隊各一處,從業人員100人, 收入不足10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發展工業、強村富民成為全村幹部民眾的共識,黨支部帶領民眾搶抓機遇,大膽開拓,先後建起膠州市電纜廠、礦山機械廠、水泥預製件廠等大小企業20多家,其中膠州市電纜廠的建立,使勝利村成為膠州市首批產值利稅超千萬過百萬村之一。1992年,成立了村級企業集團--勝利實業集團公司。村辦企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使村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民眾生活步入小康。為適應市場經濟,自1993年開始,該村採取兩步走的措施,逐步對村辦企業進行了改制。第一步,對弱、小、差的企業進行了改制;第二步,到1998年,對電纜廠、礦山機械廠等骨幹企業進行了改制。其中電纜廠評估後淨資產為85萬元,經過在社會上公開招標拍賣,以350萬元的價格被該廠幹部職工優先買斷。對集體企業進行改制,使該村收回資金1400萬元,不但沒有使集體資產出現流失,而且還實現了保值增值。改製得到了全村民眾的擁護和肯定,獲得了圓滿成功。2000年底,全村工業從業人員350人,工業總產值1.1億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369萬元,創利稅648萬元。 第三產業 1966年,購置小型磨麵機,辦起磨坊,之後又陸續辦起商店、飯店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該村充分發揮地處城區的優勢,適應城市整體規劃,以舊村改造為契機,把沿交通要道進行開發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先後沿廣州南路、瀘州路、揚州路建起1.5萬平方米,長2000餘米的勝利商貿長廊,以及占地近3萬平方米的膠州市農貿市場。 該市場建有1萬平方米封閉式大棚、5000平方米商業網點,計畫再建封閉式大棚2萬平方米、商用房1萬平方米。個體經商業戶達到150多家。20 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580餘人,實現總產值1.5億元,創利稅432萬元。 外向型經濟在改革開放中,該村搶抓機遇,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經濟的一個重點。1993年,引進了第一家合資企業--青島台一制帽有限公司。之後,大膽實施“築巢引鳳”戰略,投資3000多萬元用於招商引資場所建設,又相繼引進了青島喜結皮衣有限公司、青島參運制靴有限公司、青島高登家飾品有限公司等4家合資企業。2000年底,合資企業從業人員3000餘人,創收廠房租用費200多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建國後,逐步重視對民眾進行文化科技知識教育,使民眾相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逐步擺脫愚昧落後的思想狀態。60年代,學齡兒童入學率為80%,1981年成立勝利幼稚園,對幼兒實行免費入托。村里不斷改善辦園環境和條件,從土台子、黑屋子,到明亮的樓房,現代化的設施,幼稚園先後三易場所。現在位於廣州南路西側、圍城河北側的幼稚園,為1991年建成,到目前已累計投資200多萬元,園內教學及活動設施配套齊全,25名教師均具有幼師中專學歷,全村幼兒入園率達到100%, 在參加膠州市及青島市幼兒歌舞比賽中,多次獲得好成績,被評為青島市“示範幼稚園”“集體辦學先進單位”。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該村的辦公條件不斷改善,由低矮的平房換成寬敞的樓房,在1993年和1996年建成的兩棟辦公大樓用於招商引資之後, 1997年投資180多萬元建起新辦公樓和村民文化大院,配備了各種文體娛樂設施,成立了文藝宣傳隊、舞蹈隊、老年門球隊,並多次參加全市組織的文體活動及比賽。 2000年, 文化大院被評為青島市“先進文化大院”“示範家長學校” 。多年來,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86名,其中本科17名。全村有7人獲得中級職稱,36人獲得初級職稱。 人民生活 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食不果腹,生活貧困。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 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全村人均糧食200公斤,人均純收入70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90元。1981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尤其是在大力發展工副業之後,民眾不僅囤中有糧,而且手中有錢,過上了富裕生活。2000年人均純收入580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2000元。60%的民眾住上樓房。全村有電話330部,電視機560台,機動車80輛,其中個人擁有69輛,各種機車328輛。 村莊建設 建國前,民眾住房多為土坯房,破爛不堪,參差不齊,人均住房不足5平方米。 建國後,土坯房逐步為磚石結構所代替。從70年代後期始,注重村莊整體規劃,翻建房屋都達到整齊劃一,街道筆直。進入80年代,逐步對村莊進行了道路硬化、綠化、美化。到90年代,規劃建設了二層樓小區,並對沿街村民住房,從連家園小區開始,到北窯頭、南窯頭小區等進行開發改造,先後建起高層村(居)民樓24棟,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民眾居住環境和條件大為改善,村莊逐步實現城市化,已與市區融為一體。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30多平方米。加強村莊規劃建設,不僅使村容村貌發生巨變,而且最佳化了招商引資環境。通過拆平房建高樓騰出了發展空間,為沿街興辦第三產業、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了條件。被中共膠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為“綠葉工程先進單位”“一類百花村莊”。 集體福利 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村民福利不斷提高。80年代,村民用上自來水,幼兒免費入托,對考入大學家庭困難的學生給予補助。通過以平方換平方的形式,鼓勵村民拆平房換樓房。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村民的“三提五統”等費用全部由集體負擔。集體為民眾辦理了財產保險,補助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對病災戶實行最低生活線保障制度。對男60歲、女55歲的老人實行了退休養老制度,養老金數額逐年遞增,現按130元、150元、170元、200元四個檔次每月領取。每年年底通過創“三戶”(雙文明戶、遵紀守法戶、五好家庭戶)活動,向民眾發放兩個文明建設獎, 2000年對評上“三戶”的家庭,每人獎勵300元。全村實現了少有教、老有養、貧有扶、難有幫。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7年,辛常法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50年, 全村有黨員2名。1956年成立了村第一屆黨支部,范光進任書記。1992年成立中共勝利村黨總支,張家緒任黨總支書記。多年來,黨總支注重加強自身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堅持年年發展黨員無空缺,充分發揮了黨總支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連續22年被評為膠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自1996年以來,又榮獲青島市“紅旗村黨總支” “五個好先進黨總支”稱號。2000年,黨總支委員會下設5個黨支部,有黨員76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56年建立農村互助組,1958年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范光進任社長。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設立勝利生產大隊,劉錫安任大隊長,下設10個生產隊。1966年成立勝利大隊革命委員會,王啟昌、臧守祥、張會弟先後任主任。1983年11月建立勝利村民委員會, 設委員5人,臧守祥任主任,下設12個村民小組。2000年, 勝利村民委員會由7人組成:主任趙曉東,副主任張家玉、李敏玉,委員劉維黨、邱玉芬、范友欣、苑明志。婦女主任李敏玉,民兵連長劉瑞田,調解主任邱玉芬,團支部書記范友欣。自1991年以來,村委會連續10年被評為青島市模範村民委員會。1992年,婦代會被省婦聯授予“省紅旗婦代會”稱號。2000年,民兵連被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軍區政治部、省精神文明辦授予“民兵帶頭參加精神文明建設示範點”稱號。
著名人物
徐成仁(1924~1949) 革命烈士。1946年參加革命,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戰士、排長,曾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49年10月在福建省廈門鼓浪嶼戰鬥中犧牲。 張家緒 1940年8月24日生,195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生產小隊長、治安主任、青年書記、民兵連長、副大隊長、支部副書記、支部書記等職,現任黨總支書記兼實業集團公司總經理。1975年,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民眾苦幹四個寒冬治田改水, 整平土地33.33公頃,使糧食產量翻了兩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帶領黨員幹部和民眾走“重工、興商、引外”強村富民的路子,先後建起了膠州市電纜廠、 礦山機械廠等20多個企業,沿街建起了2000米長的勝利商貿長廊,占地3萬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引進了外資企業4家,個體經商業戶150多家。到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6億元, 實現利稅1280萬元,集體淨資產達到6500萬元,人均純收入5800元,綜合經濟實力在膠州市農村中位居第二。1992年和1997年,連續兩屆當選為青島市人大代表。2000年被中共青島市委、市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2001年被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黑龍江省伊春市嘉蔭縣烏拉嘎鎮勝利村
勝利村 鄂倫春族聚居村。位於小興安嶺東麓,嘉蔭縣南部,隸屬嘉蔭縣烏拉嘎鎮管轄。全村有鄂倫春族32戶,102人,主要是清代的畢拉爾人和奇勒人後裔,於1953年定居於烏拉嘎金礦所在地團結溝,命名為“勝利村”。1973年全村搬遷,在原村址西南3公里處重建新村。1983年國家撥款興建磚瓦房。村裡有國小和衛生所,村民生活水平和居住環境得到提高和改善。鄂倫春族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狩獵、採金和飼養業。
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留楚鄉勝利村
這是一個位於河北省衡水市的一個小村莊,很優美。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熊山街道勝利村
位於縣城東門,東與稻香茶場、東峰村毗鄰,北與梅坡、富美村交界、西與解放村相接,南與林屯村、縣良種場為鄰。1953年東和街和毓賢街合併為勝利街。1958年改稱勝利大隊。1984年改為勝利村。除農業生產外、工業和商業、飲食服務業、運輸業、家庭旅館業等第三產業有較快發展。2005年底全村596戶,人口2207人,耕地面積498.7畝,其中水田483.7畝,茶園300畝,總產量16噸,水果233畝,總產量250噸,山林7069畝,木材蓄積量16168立方米,糧食產量169噸。村屬企業有農工商公司,自來水廠(合營)、筍廠、東門汽車站、機磚廠(合營)東門農貿市場(股份制)等。2005年底全村經濟總收入948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為3012元。村財收入31萬元。2002年3月,投資320萬元改善村部辦公條件,新建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14平方米的勝利大廈。1989年起村民60歲以上老人享受每月15—30—50元固定補貼,2005年發放高齡老人補貼175人資金1.65萬元。
黑龍江省伊春市鐵力市朗鄉鎮勝利村
勝利村位於鐵力市朗鄉鎮東部九公里處.。全村共有156戶、545人,常住130戶、457人,勞動力285人,耕地面積1462.45畝(全部為旱田),林地面積202公頃(其中人工林面積120公頃、天然林面積82公頃)。 勝利村是集種植、養殖、務工多種經營各占三分之一的多元化發展模式村。
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金塔鎮勝利村
勝利村地處該鎮北端,為該鎮遠郊村之一,全村共轄7個村民小組,499戶,1781人,總耕地面積5534畝。 近年來,村兩委班子充分利用該村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把大力發展草畜產業和棉花產業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取得明顯成效。2004年村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065萬元,村級集體積累達到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78元。目前,該村已成為全鎮穩固的千隻肉羊和千畝棉花生產基地。全村建成設施肉羊整組推進示範點2個,肉羊養殖大場大戶達到3戶,肉羊總飼養量達到5000隻。
江西省石城縣屏山鎮勝利村
勝利村位於屏山鎮東北部,在琴江西岸。地勢北高南低,中部石山聳立,四周山崗連綿。村部駐寨腳下,距縣城12公里,距屏山圩4公里。燕屏公路從東至西穿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東鄰長江村,南與珠坑鄉的長坑裡及該鎮的山下村交界,西毗新坊村,北連琴江鎮花園村的建坑裡公排。2003年共有10個村民小組,382戶,1399人。耕地總面積1174畝,其中水地994畝,旱地180畝,屬紅壤,砂質土,肥力中等。林地面積7600畝。 勝利人勤勞儉樸,勇於創新。逕里的陳細毛用心學習西瓜栽培技術,採取地膜履蓋法,產量明顯增加,且比傳統方法提早20天上市,經濟效益猛增,如今屏山鎮的瓜農全部採用此法。在東風組李鳳熙、李鳳梧的帶領下,勝利村從1989年開始種植大棚蔬菜(反季節蔬菜),很快名聞全縣,現勝利已成為石城的蔬菜生產基地。
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勝利村
【村情風貌】
勝利村位於三七市鎮東南角,離集鎮3公里,村民委員會駐地在五馬橋。勝利村東至官橋浦,南至姚江,西至吳澤浦,北離61省道1.2公里。區域總面積3.52平方公里,耕地2956畝,人均1.28畝,山林面積615畝,18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796戶,常住人口2305人,是三七市鎮人均耕地最多的一個村。2005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9874萬元,集體經濟收入32.3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7300元。2004年設立黨總支,下轄3個支部91名黨員。曾榮獲餘姚市計畫生育先進村、餘姚市“三星”級民主法治示範村、餘姚市先進檔案集體等榮譽稱號。村境內屬姚東平原,地形平坦,江河交叉縱橫,內有吳澤浦、乍家浦、官橋浦為支柱,注入姚江。光照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屬亞熱帶地區。
【歷史沿革】
2001年行政村撤併,由原來的後宅、五馬橋、下宅、樓家4村合併,定名勝利村。原後宅村,1949年初為慈谿縣三七市鎮三保。1950年為新橋鄉三村。1954年劃歸餘姚縣。1956年為新橋鄉建設高級社。1961年為新橋公社後宅大隊,1986年為三七市鎮後宅村民委員會。原五馬橋村,1949年初為慈谿縣三七市鎮一保。1950年為新橋鄉一村。1954年劃歸餘姚縣。1956年為新橋鄉勝利高級社。1961年為新橋公社五馬橋大隊,1986年為三七市鎮五馬橋村村民委員會。原下宅村,1949年初為慈谿縣三七市鎮一保。1950年為新橋鄉一村。1954年劃歸餘姚縣。1956年為新橋鄉勝利高級社。1961年為新橋公社下宅大隊。1986年為三七市鎮下宅村民委員會。原樓家村,1949年初為慈谿縣三七市鎮一保。1950年為新橋鄉一村。1954年劃歸餘姚縣。1956年為新橋鄉勝利高級社。1961年為新橋公社樓家大隊。1986年為三七市鎮樓家村村民委員會。
【產業經濟】
農業以水稻為主。調整產業結構後種植茭白、田藕、藺草、花木等作物。幾年來,村為農業共投入資金280多萬元,實施農業農田基礎設施改造和土地整理工程,使農田標準化率達到85%。1980年前,村民靠種田為生。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利用銷售人員信息多的優勢,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同時,積極引導村民發展建築、運輸和服務業。目前,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人員已達300多人,個體私營企業20餘家,從業人員150多人。到目前為止,已有農民推銷員10餘人,把自產的茭白及其它農產品推銷到全國各地。我們始終堅持以三產促發展,以個私企業為龍頭的戰略目標,積極引進人才和綠色環保企業,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社會事業】
1949年前村內有葉家祠堂。解放後,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設立石林學堂,1975年設中學、國小,後一直設勝利國小,2003年村建立了勝利幼稚園。2002年度全村開通有線電視,七十年代設立村合作醫療站。1982年開辦村衛生室。目前,90%以上村民辦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
【村鎮建設】
解放前村民居住房屋系木結構二樓、平房和草舍。目前全村人均住房60平方左右,大多為二至三層樓房。按照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大村莊環境整治,制訂新農村建設目標。解放前陸路都是阡陌小道,解放後,鎮道、村道不斷連線拓寬。2003年建成勝利路,連線61省道甬余公路,以村委駐地為中心,3.5米以上水泥路通各自然村。到目前為止全村交通工具有個人轎車26輛,貨運車35輛,機車680輛。村級公共設施日益完善,村民生產生活全部飲用自來水。2003年全部消滅露天糞缸,建立長效衛生保潔隊伍,做到垃圾日產日清。
【一村一品】
充分發揮個私企業發展優勢,投資近120萬元建造標準環保型拉絲城,吸引優秀企業到該村落戶,使村有穩定經濟收入。
雲南省紅河州屏邊縣白河鄉勝利村
該村委會隸屬屏邊縣白河鄉,地處白河鄉東邊,距白河鄉政府所在地35公里,到鄉道路為沙石路,交通方便,距縣75公里。東鄰坡頭村委會,南鄰團結村委會,西鄰放陽村委會,北鄰白雲馬馬村委會。轄老牛坪、石蚌塘、李店子等1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69戶,有鄉村人口2024人,其中農業人口2024人,勞動力101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60人。 全村國土面積37平方公里,海拔1038米,年平均氣溫17.5℃,年降水量152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甘蔗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2739畝,人均耕地1.35畝,林地5367畝。
雲南省玉溪市新平縣漠沙鎮勝利村
勝利村委會是新平縣漠沙鎮的一個行政村,地處漠沙鎮東南面,距漠沙鎮政府所在地40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新平縣城104公里。東面鄰關聖,南面鄰建興,西面鄰建興,北面鄰和平。轄小寨田、小平田、舊寨、白沙井、漢泥扒、大溝邊、下炸池、上炸池、小炸池、大得勒、斷甲、紅滕箐、得勝莫、新寨、利居、曼別、黑查莫、大平掌、路木庫、會場、木場、曼畢岩共2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937戶,共3821人,其中農業人口總數為3786人,勞動力2322人。 整個村委會國土面積5192.13公頃,海拔1800米,年平均氣溫13.5℃,適合種植甘蔗、水稻、玉米、烤菸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060.315畝,林地1101.3畝,人均耕地1.075畝。全村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57.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59元。
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滇灘鎮勝利村
該行政村隸屬騰衝縣滇灘鎮,地處鎮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6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54公里。東鄰明光鄉,南鄰固東鎮,西鄰山寨村 ,北鄰臘幸村 。轄大梨樹自然村、顧家營村民小組、董家寨村民小組、葫蘆壩村民小組、老緬山村民小組、麻栗園村民小組、王家溝村民小組、吳家寨自然村等1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663戶,有鄉村人口3024人,其中農業人口 2987 人,勞動力 2426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2173 人。 全村國土面積7.54 平方公里,海拔 1695米,年平均氣溫 14.3 ℃,年降水量 1700 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烤菸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4471 畝,人均耕地1.5畝,林地6084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953.06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53 元,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養植業為主。
雲南省普洱市墨江縣孟弄鄉勝利村
該行政村隸屬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孟弄彝族鄉,地處 鄉東邊,距孟弄鄉政府所在地15.5公里,到鄉政府的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55公里。東鄰該縣新安鄉新生村,南鄰該鄉富東村,西鄰該省新平縣,北鄰雲南省新平縣建興鄉。轄上幫轟、下幫轟、平地等1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35戶,有鄉村人口2376人,其中農業人口2321人,勞動力165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61人。 全村國土面積24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氣溫11 ℃,年降水量1300 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5509畝,人均耕地2.3畝,林地15348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7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6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雲南省洱源縣西山鄉勝利村
該行政村隸屬 洱源縣西山鄉,地處西山鄉西邊,距西山鄉政府所在地23.00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123公里。東鄰西山,南鄰建設,西鄰雲龍 ,北鄰煉鐵。轄上樓等2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554戶,有鄉村人口2395人,其中農業人口 2395人,勞動力 145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56人。 全村國土面積 87.72 平方公里,海拔2,400.00米,年平均氣溫12.00℃,年降水量 1,000.00毫米,適合種植農業、經果業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3,093.50 畝,人均耕地1.3畝,林地 83,298.80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542.5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880.00 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農業、畜牧業、林果業為主。
雲南省大理南澗縣擁翠鄉勝利村
勝利村委會隸於屬南澗縣擁翠鄉,地處擁翠鄉東南邊,距離擁翠鄉政府所在地24公里,到鄉政府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城54公里。東鄰寶華鎮,南鄰公郎鎮,西鄰樂秋鄉,北鄰南澗鎮。轄鐵廠村、陳二莊村、大阿柱村等10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90戶,有鄉村人口2415人,其中農業人口2402人,勞動力176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00人。 勝利村委會國土面積1856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87米,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990毫米,適宜玉米、菸葉、泡核桃、小麥、啤大麥等農作物生長。有耕地面積1658.73畝,人均耕地0.69畝,林地8283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7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4.4元。農民收入主要以勞務輸出、烤菸為主。
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昔馬鎮勝利村
該行政村隸屬盈江縣昔馬鎮,地處昔馬鎮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距縣城54公里。東鄰太平鎮龍盆村,南鄰昔馬鎮團結村,西鄰那邦鎮街道村,北鄰昔馬鎮保邊村。轄山樑子、雙坡一組、雙坡二組、王家寨一組、王家寨二組、街子一組、街子二組、何家腳、秋場坡、石樁腳、黃蓮河一組、黃蓮河二組、黃蓮河三組、黃蓮河四組等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68戶,有鄉村人口3918人,其中農業人口3549人,勞動力202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59人。 全村國土面積54.48平方公里,海拔1,60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3,75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洋芋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7,567畝,人均耕地1.9畝,林地53,546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090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三產業為主。
雲南省怒江蘭坪縣河西鄉勝利村
該行政村隸屬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河西鄉,地處 河西鄉南邊,距河西鄉政府所在地32公里,到河西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150公里。東鄰通甸,南鄰拉井,西鄰石登,北鄰聯合。轄王利基、阿呢施瓜 、等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57戶,有鄉村人口704 人,其中農業人口 698人,勞動力39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64人。 全村國土面積18.90平方公里,海拔2700米,年平均氣溫9.50℃,年降水量800.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840畝,人均耕地4畝,林地14123.6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96.0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雲南省迪慶香格里拉縣東旺鄉勝利村
該行政村隸屬香格里拉縣東旺鄉,距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轄11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33 戶,有鄉村人口784 人,其中農業人口746 人,勞動力36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69人。 全村國土面積16.2平方公里,海拔3100米,年平均氣溫15 ℃,年降水量400毫米,適合種植小麥、玉米、青稞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857.6畝,人均耕地1.1畝,林地2344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6.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4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蟲草為主。
雲南省大理自治州雲龍縣關坪鄉勝利村
該行政村隸屬 雲龍縣 關坪鄉,距鄉政府所在地20.00公里,到鄉道路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城37公里,有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42 戶,有鄉村人口1579人,其中農業人口1561人,勞動力740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43 人。 全村國土面積26.66平方公里,海拔2650米,年平均氣溫12 ℃,適合種植 玉米、豆類、薯類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511.30 畝,人均耕地1.5 畝,林地25,620.91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51.49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160.00 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業、畜牧業、第二、三產業為主。
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勝利村
勝利村位於溫郫交界處,東臨江安河,西靠金馬河,周邊與汪家灣、東嶽社區、岷江相接,全村覆蓋面積3.8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人口2716人,農戶851戶,轄區內共有16個村民小組,黨員104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1人,國中、國小文化程度83人),有耕地面積2089.8畝,花木種植1600畝,糧食作物、蔬菜489.8畝,2007年全村工農總產值2460萬,人均可支配收5260元。村主要具備花木優勢及開發江安河豐富資源和優越的生態環境,著力包裝花木種植示範基地,大力開發河灘地資源,發展休閒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優良生態旅遊業。特別是通過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支部和村子委會班子思想認識明顯提高,幹部作風明顯轉變,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大大增強了黨支部和村委會班子的戰鬥力和凝聚力。
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勝利村
勝利村位於沿赤鄉西南面,東臨大域村,西靠建設塘,南面勝利塘,北鄰里浦於岙村。全村總戶數30戶,總人口120人,耕地面積143.3畝,林地面積41畝。
山東省膠南市理務關鎮勝利村
位於理務關鎮駐地北偏西3.4公里處,吉利河水庫西岸。地處丘陵,村域東西2公里,南北2.5公里,面積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75畝。以農林為主。西鄰諸城市的桃林鄉,北鄰諸城市的桃園鄉。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蘭姓從江蘇海洲盪蘆村遷至今村址東0.5公里處立村,取名蘭上村。1971年因吉利河水庫部分居民遷此立村,以嘉言取名勝利村。現勝利村有居民136戶,476人,現有徐姓、王姓、張姓、孫姓、劉姓、丁姓、曲姓、封姓等居民。自移民以來,先後共有46人考入全國的各所大中專院校。在各級黨政機關副處以上、軍隊營級以上任職的有6人。 自2003年開始,勝利村退耕還林面積達510畝。2004年全村總收入18.77萬元。人均純收入4080元。
山東省平度市蓼蘭鎮勝利村
村莊由來
明洪武年間,滇晉移民,段、焦、王等姓先後至此建村。清初,蓼蘭街按方位分為正北屯、西南屯、東北屯、東南屯。1948年,根據村莊位置將東南屯更名為勝利村。
政區人口
位於鎮政府駐地,現河北岸。全村共340戶1240人,總耕地面積2400畝。
經濟狀況
該村以發展鍋爐生產和餐飲服務業為重點。1978年以來,先後發展起青島鍋爐有限公司、青島和峰風機廠、青島泰隆設備有限公司等企業,固定資產1800萬元。發展個體餐飲、服務業戶20戶,從業人員180餘人。2005年經濟總收入12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4680元,其中工業收入1000萬元,服務業收入120萬元。
優勢產業
鍋爐製造業是該村的重要經濟支柱,2000年以後,該村相繼發展起了青島和峰風機廠、青島泰隆設備有限公司等企業,它們吸收剩餘勞動力180餘人,2005年營業收入1200餘萬元,上繳稅金80餘萬元。青島勝利鍋爐有限公司是勝利村最具優勢的企業。公司始建於1978年,二十多年的鍋爐壓力容器生產歷史,憑著勝利人不斷改革創新的精神,鑄就了今天的輝煌成就,向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精良產品,為輕工、紡織、造紙、食品加工、製藥、賓館、醫院等部門提供了出色的(服務)產品。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現屬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B級鍋爐、BR2級壓力容器專業生產企業和E級鍋爐安裝單位,公司已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三級計量單位。
社會事業
1998年投資20更新自來水供應設施。2001年投資10萬餘元更新了幼兒教室及設施。至2005年,村內有幼稚園1初、衛生室1處、文化教育中心1處。固定電話300部,有線電視用戶260戶。村民參加醫療保險的參保率達到了84%[1]。
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黃橋鎮勝利村
地處黃橋鎮區,東鄰朱何村,南與韓莊村相望,西靠直來橋村,北依東場村,地理位置優越。全村共有1528戶人家,人口總數5241人,耕地面積1824畝。近幾年來,按照鎮黨委的統一部署,做好各項工作,按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的要求,提升和轉變村委會工作職能,以學習落實“三個代表”、抓第一要務為工作重點,狠抓兩個文明建設,以發展地區經濟為重中之重,全村有私營工業企業122家,生產牛仔布、液壓機械等產品。有250家農戶從事豬副產品加工,促進了全村經濟的發展,使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觀,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各項工作的開展,推動了全村兩個文明建設。
山東省膠南市珠山街道辦事處勝利村
勝利村位於珠山街道辦事處駐地以北7公里處,東靠臨港經濟區,北靠旗盤山、長城嶺,西靠偉子山,南靠“同三”高速公路,地理位置優越。村域東西1公里,南北0.5公里,面積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0畝,荒山260畝。 據傳,清乾隆年間尹姓從膠州槐樹營遷此立村。因地處山溝,早晚多時見不到太陽,故名黑澗溝。村民認為字義不好,於1968年改稱勝利村。 勝利村改革開放以後,村民以農業和養殖業為主。現有58戶,120口人。因年輕人到外地落戶較多,該村老嶺化程度不斷提高,基本沒有其他收入[2]。
山東省平度市李園街道勝利村
地理位置
勝利村位於平度市舊城中心區,地處東經119°55′,北緯36°45′。原址在古城牆圈內,即現鄭州路以東,揚州路以西,濟南路以北,北環城路商場以南。建國以後,舊城區歷經拆遷改造,已今非昔比,勝利村也被拆散成四個居民區:城裡平苑新村居民區、城西居民區,原倉巷子街居民區、城北居民區。居住地十分不集中,北與白果園村為鄰,南至南關村,西接宗家莊,東到締王廣場。各居民區相加總面積為0.68平方公里。 區域內有市區主要幹道紅旗路、勝利街、鄭州路、錦州路等貫穿其中,交通十分便利。地處鬧市,商賈雲集,發展經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村名由來
解放前因地處舊城中心,按四個城門大體分為東門裡、西門裡、南門裡、北門裡四個居民區,統稱為城裡。 1945年秋,平度城解放,為紀念人民取得的勝利和其他被解放的縣城一樣把中心城區命名為勝利村。
隸屬沿革
因勝利村的特殊地理位置,它的隸屬沿革和變遷與平度城的歷史是息息相關的。根據史料記載,追溯到公元前140年的西漢時期,那時的平度城稱為膠東國郁秩縣。公元76年今平度城始稱膠東城。公元596年,已基本形成今平度雛形,至公元601年更名為膠水縣。公元1389年,膠水縣升為平度州,膠水之名廢。此後,山東省萊州府平度州,歷明、清兩朝代近600年不變。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平度州改名為平度縣,定為二等縣,公元1931年(民國二十年)屬平北縣一區。1943年1月屬平北縣城廂區。1958年9月屬紅旗人民公社。1962年屬城關人民公社,1984年屬城關鎮,1995年1月,屬李園街道辦事處。
經濟概況
2005年,全村310戶,農業人口927人,耕地面積276畝; 2005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為4323萬元,農民純收入6690元。
社會事業
自來水入戶率和新興合作醫療覆蓋率都達到了100%,其他各類基礎設施也相對完善,是李園街道近多年來的先進村之一。
榮譽稱號
是李園街道近多年來的先進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先進黨支部及文明村莊[3]。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勝坨鎮勝利村
基本情況
勝利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勝坨鎮,位於勝坨鎮北部,15公里,由於南展區灌溉於1979年由南展區遷往黃河淤備房台。勝利村2006年總戶數129戶,總人口454人。
自然資源
2006年有耕地面積450畝,村地面積15畝,溝渠林路配套,農業生產連年取得較大豐收。
經濟發展
主導產業,棉花小麥、玉米、大豆種植為主,2006年有棉花種植300畝,全村人均收入5980元。在畜牧養殖方面:有養豬大棚2處,飼養量350頭。桑園15畝,經濟效益3萬元。
村容村貌
主要街道三條,全部硬化1480米。排水溝2960米,街道全部綠化,環境衛生優良。
精神文明建設
有文化大院一處,遠程教育站點一處,人口學校一處,有存書580餘冊。
榮譽
2004年被鎮黨委政府授予:創建平安先進村 2005年被鎮黨委政府授予:創建平安先進村 2004年被鎮黨委政府授予:計畫生育先進村[4]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永安鎮勝利村
勝利村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南2.5公里處。中華民國24年(1935年),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渠從魯西壽張、陽穀、范縣、東平縣遷民於此後坨子(地片名,因這片土地在此坨子後部故名)建村,系以序數命名為“二十五村”。不久因有後、前兩個二十五村,本村居後,後以方位序數改名為“後二十五村”(當時民眾也稱“後坨子”,不久又名“後坨子”廢止)。1953年人民政府以嘉言更名為“勝利村”。1958年立勝利大隊。1980年8月31日重名而更名為“後二十五大隊”。1984年建勝利村村民委員會。有130戶,人口443人。 村因在黃河古道北側距離黃河較近,所以本村的土地以沙土為主。土壤比較鬆散。土壤鹽分較低。種各種作物長勢較好。本村以種小麥、棉花、花生、地瓜等作物為主。[5]
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福全鎮勝利村
勝利村位於福全鎮南部,地域面積1.43平方公里,漓渚鐵礦鐵路專業線穿經我村西北部,紹勝公路為村莊主要通道,交通較為便利。 至2007年,該村人口2021人,總產數713戶,2007年底人均收入已達萬元以上。村工業基礎紮實,不僅有斗寒服飾、信日制線、明星皮塑等多家規模企業,而且家庭工業發展迅速,被稱位個體工業戶的集聚地。[6]
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百步鎮勝利村
勝利村位於百步鎮的西北面,東面和南面分別與五豐村和桃北村相鄰,西北面與秀州王店鎮相接壤,全村區域面積4.9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3923畝,有承包組22個,農戶758戶,總人口2463人。村成立黨總支,共有黨員69名,村黨總支下設2個黨支部。村班子成員4名,村後備幹部1名。2006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232萬元,村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16萬元,村民人均收A.7765元。近三年來,該村被評為市級民主法治村四星級,縣級先進調解集體,縣先鋒工程“五好”村黨組織。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卜院、洪合等羊毛衫產業的發展,村黨支部、村民委積極引導我村羊毛衫加工產業,由原始的手工業,向機械化、工廠化發展。近年來,先後共引導村民引進半自動橫機、先進的羊毛衫繡花機250餘台套。發展小規模羊毛衫加工企業6家。使從業者人均產出和工業產值與九十年代初期純手工加工相比有了成倍的增加。2006年我村羊毛衫產業產值超過4000萬元。直接增加農民收入超過500萬元。農民增加人均純收入2000元強。全村有四分之一的勞動力從事與羊毛衫加工有關的行業。[7]
內蒙古烏中旗德嶺山鎮勝利村
勝利村地處德嶺山鎮政府所在地南3公里,全村總占地面積204平方公里,是德嶺山鎮占地面積最大的行政村。勝利村下轄16個村民小組,全村總戶數1486戶,總人口5778人。村內交通便利,鎮內“一橫兩縱”(6701公路、德長線、烏廣線)三條主幹線由西至東、由北向南貫穿全村。德嶺山鎮勝利村耕地資源豐富,全村耕地面積8.5萬畝,其中井灌區面積3萬畝,加之氣候適宜,灌溉條件便利,永勝村已成為德嶺山鎮重要的糧食種植生產基地。全村每年可產優質小麥900萬斤,花葵850萬斤,油葵300萬斤,籽瓜110萬斤。主要特色產品有:優質河套蜜瓜,每年8月份上市;優質無公害蕃茄,每年8月份上市。[8]
廣東省清遠市清新縣山塘鎮勝利村
勝利村位於山塘鎮中部,距鎮政府5公里,轄下10個村小組,共有居民1480戶,總人口1983人,面積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12畝,魚塘340畝,08年村民人均收入5610.5元,村集體總收入為12.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