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CPI)是一個滯後性的數據,但它往往是市場經濟活動與政府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不過,從中國的現實情況來看,CPI的穩定及其重要性並不像已開發國家所認為的那樣“有一定的權威性,市場的經濟活動會根據CPI的變化來調整”。 因此,用失真的CPI來判斷國內通脹率的高低,並以之為利率變化的依據,在根本上是不可取的。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7.70元的貨品及服務。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他稱為SERIES 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http://www.financeol.com/2005/10-7/19391485476.html
(CPI)是一個滯後性的數據,但它往往是市場經濟活動與政府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CPI穩定、就業充分及GDP增長往往是最重要的社會經濟目標。不過,從中國的現實情況來看,CPI的穩定及其重要性並不像已開發國家所認為的那樣“有一定的權威性,市場的經濟活動會根據CPI的變化來調整”。近幾年來歐美國家GDP增長一直在2%左右波動,CPI也同樣在0%~3%的範圍內變化,而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首先是國內經濟快速增長,近兩年來GDP增長都在9%以上,CPI卻沒有多少波動,表面看來這可以說得上是“政府對經濟運行調控自如,市場行為反映十分理性”。二是一年之內CPI大起大落,前後相差幾個百分點;一般情況下,除非經濟生活中有重大的突發事件(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CPI是不可能大起大落的,所以2004年中國的CPI大幅波動有些異常。三是隨著CPI大幅波動,國內經濟一時間通貨膨脹率過高,民眾儲蓄負利率嚴重,一時間居民儲蓄又告別負收益,通貨緊縮陰影重現。這樣一種經濟環境令人擔憂,因此,如何理解CPI指數便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2月22日國家統計局所公布的1月份CPI指數同比上漲了1.9%,環比回落了0.5%,比去年最高月份回落了3.4個百分點。這個數字使得國內不少媒體紛紛發出警言,如加息是錯誤的、人民幣升值壓力放緩了、要警惕國內通貨緊縮再現等。CPI應該是民眾能夠切身體會到的東西,如生活消費品的價格是漲了還是跌了。事實上,身邊的消費品如電、車票、蔬菜、汽油、住房等,價格不斷在上漲,為什麼統計部門的數據卻正好相反呢?其實,現實的經濟並非如統計數據所顯示的那樣變幻莫測與隨意,也不像媒體所報導的那樣瞬息萬變、忽然通脹、忽然通縮,它本身有其發展的內在規定性。問題可能出在對CPI統計的理解上。
現實經濟生活與所公布的CPI數據為何全然相悖?我認為,國際油價、國內的工業品價格、交通運輸費用、環保監管加強所造成的企業生產成本上漲的因素沒有傳導到消費品上來,造成了1月份CPI統計數據的回落。
中國的CPI包括食品、衣著、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及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雜項商品與服務等八類,但近幾年來民眾消費所占比重最大、價格上漲最厲害的消費支出項目並沒有包括在CPI中,如民眾教育消費、醫療保險、住房消費等。舉個例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CPI指數之中,我國居住類人均年支出僅700元左右,而這些費用僅夠支付每個家庭的水電費,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這個數字甚至還不夠,至於住房消費中的物業管理費、房租、購房消費等項目就更沒有包括在其中了。事實上,這幾年國內經濟持續發展最大的動力是個人住房消費,如果不把它包括到整個社會的總消費中,那么這個數字能反映整個社會真實的消費水平嗎?如果這個比重無法反映在CPI中,那么CPI又如何反映真實的消費價格水平呢?
有研究者認為,房地產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其價格上漲是不可逆轉的,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可能呈現剛性上升趨勢的房地產價格並不足以作為貨幣政策的決策依據,在供求對價格信號的變化並不十分敏感的經濟結構中就更是如此。也就是說,CPI變化根本就不需考慮住房消費價格變化的因素。現在我要問的是,住房是消費品還是投資品?如果住房是消費品,住房消費的價格指數不反映到CPI中,那么這種CPI肯定是失真的,不足以成為政府貨幣政策的依據;如果住房是投資品,假定房地產投資收益率很高,那么房地產業必然會吸引許多人及資金的進入,這會推高房地產投資資金的價格(但如果利率管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容易產生泡沫。目前,不少人認為國內房地產沒有泡沫,市場火爆的原因在於個人房地產需求過大而非投資過高。按照這個推論,目前的房地產市場基本上是以住房消費為主導的,這樣一來,住房消費價格不計算在CPI之內也就沒有道理了。
房地產價格的快速上漲必然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產品價格快速上漲、投資過熱,如鋼鐵價格儘管在2004年巨觀調控時有所回落,但很快就回升了,近幾個月來上漲勢頭更是迅猛。還有電力、煤炭、運輸、能源等行業,價格上漲的勢頭也不減。這么多行業產品的價格上漲,為什麼沒有傳導到最終消費品上去?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的統計剔除了住房價格上漲的因素,從而掩蓋了價格傳導機制的正常性。因此,用失真的CPI來判斷國內通脹率的高低,並以之為利率變化的依據,在根本上是不可取的。目前國內的利率為什麼這么低、房地產投資為什麼如此火熱、民眾的購房需求為什麼如此旺盛,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失真的CPI指數來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依據,阻礙了國內銀行利率調整。
有一點應該注意的是,即使CPI能夠很好地反映居民消費價格,它也只是央行貨幣利率調整中考慮的一個因素而已,從更多的角度來看,國內利率提高的條件早已水到渠成了,如美元加息、民眾儲蓄的變化、民間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等。從央行最近發布的數據來看,1月份國內儲蓄存款同比少近3000億元,銀行存款的減少不僅表明了銀行資金的流動性減少,銀行“短存長貸”的結構性問題進一步惡化,而且說明了對利率的管制使得大量資金進入了體制外循環,市場利率大大高於政府管制利率。可以說,目前經濟生活中許多扭曲的現象都與國內CPI失真有關聯。
更為重要的是,在國際上,那種“逆風向而動”(即利率變化看CPI等經濟數據的變化)的貨幣政策早已過時了,如今的美國貨幣政策操作早就脫離了這種過時政策而轉向追求一種“中性”的貨幣環境。這裡的中性貨幣政策指的是使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貨幣政策,換句話說,就是一種保證貨幣因素不對經濟運行產生影響,從而保證市場機制可以不受干擾地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貨幣政策。正是出於這樣一種貨幣政策理念,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才連續多次加息,對通貨膨脹率上升的擔心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利用利率變化實現一種市場均衡的復歸才是最重要的考慮。
2005年中國將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從已有的信息來說,這種貨幣政策已開始向中性貨幣政策靠近,開始考慮如何為微觀經濟主體創造好的市場環境。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以過時的CPI權重作為市場活動及政府政策的參考,自然無法真正地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因此對CPI權重的修正是題中之義。目前通行的CPI所包含的信息含量是十分有限的,我們不僅需要對它進行更詳細的分類與權重修正,而且還應該向社會開放統計指標的編製程序,提高統計流程透明度,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市場的經濟活動及政府的政策分析提供更有效的參考數據與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