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萊堡學派

弗萊堡學派

弗萊堡學派即德國新自由主義學派。弗萊堡學派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與簡單集中的領導經濟相結合的競爭秩序,正是這種“社會市場經濟”被二戰後的德國政府採納,為戰後德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基本信息

簡介

瓦爾特·歐肯瓦爾特·歐肯

弗萊堡學派是一個嚴格的學術集團,其成員都是其領袖歐肯在德國弗萊堡大學的同事和學生,有密切的私人關係。他們都以歐肯的學說為基礎,圍繞著經濟秩序這箇中心,用歐肯開創的“顯著特徵提煉抽象法”進行各方面的研究,其成果互為補充,並為歐肯的學說提供例證。法學家伯姆是弗萊堡學派的第二號人物。他從法律的角度出發,從事反論斷的研究,通過法律內的各種觀念的推導和闡發,最終也得出了秩序的觀念。
廣義上,還有一些獨立從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研究的學者。他們與弗萊堡大學沒有學術聯繫,也不曾參加弗萊堡學派的學術活動。但是,他們得出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與弗萊堡學派相似,所以被認為是廣義上的弗萊堡學派的成員。在這些人中,最主要的一位是艾哈德。他領導了德國“二戰”後的經濟體制該改革和經濟重建,是弗萊堡學派的理論的最主要的實踐者。

代表人物主要有:瓦爾特·歐肯、弗蘭茨·伯姆、漢斯·格羅斯曼、盧茨、艾哈德、羅布凱等。

形成過程

萌芽階段(20世紀20-30年代)

一戰結束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以歐肯為首的一批學者對歷史學派的經濟政策產生懷疑,進而演變成對其整個理論體系的批判,並在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秩序思想。

形成階段(1933年-1945年)

1933年,歐肯等人合作編輯“經濟秩序”叢書,標誌著弗萊堡學派開始正式形成;1940年,歐肯《國民經濟學基礎》出版,奠定了弗萊堡學派的理論基礎,標誌著弗萊堡學派已經形成,受到納粹迫害,以公開的學術身份作為掩護,策劃反對納粹的經濟政策。

成熟與衰落階段(1945年後)

在戰後德國經濟體制何去何從問題上,弗萊堡學派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對戰後聯邦德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最終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950年,歐肯、萊克斯等人相繼去世,核心人物的離去使弗萊堡學派走向衰落。1952年歐肯夫人將歐肯遺稿整理編輯成《經濟政策原理》出版,系統闡述弗萊堡學派經濟政策的思想。

經濟理論

弗萊堡學派提出了一套以自由主義為中心的經濟理論。這些理論包括競爭秩序論、貨幣理論、資本理論、經濟周期論等,其中核心是競爭秩序論。

競爭秩序論

秩序觀念是弗萊堡學派的主要特徵。秩序無論好壞都是經濟活動的前提。歐肯認為歷史上任何一個經濟秩序都是由若干個不同的“純粹的秩序形式”組合形成的。形態學體系:全部“純粹的秩序形式”可以區分兩大類最基本形式:

1、集中領導的經濟,基本特徵:一個共同體的整個日常經濟生活都由一個中心的計畫來控制。

2、自由交換的經濟,基本特徵:以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形成的價格作為各個經濟主體的決策依據。供給和需求的五種純粹形態:壟斷、部分壟斷、寡頭壟斷、部分寡頭壟斷、競爭。

政策主張

歐肯和弗萊堡學派的競爭秩序是指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的一種合理的、有序的競爭秩序,他完全不同於無任何限制的自由放任。在這種秩序下,經濟秩序的形成是由國家根據秩序政策制定的,國家要保證家庭經濟外的一切經濟活動都遵循完全競爭的原則,在不能完全按完全競爭原則進行經濟活動的地方和場合,國家要制定政策措施來調解經濟活動,使之儘量像在完全競爭狀態運行。

社會市場經濟理論

建立的原則

第一、建立一個有運行能力的、完全競爭的價格體系;
第二、貨幣政策應在各項競爭中占首位。其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自行發生作用的貨幣政策上的穩定器,以便始終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主張反通貨膨脹比就業重要。
第三、開放市場;
第四、實行生產資料私有制,保障企業家對企業的領導權;
第五、與完全競爭相一致的真正的契約自由;
第六、責任原則-經濟活動的領導人應對其活動的後果負完全責任;
第七、經濟政策必須具有一切的穩定性,包括實行長期不變的稅收、對外貿易協定和貨幣單位。
第八、各項建立的原則必須相互配套而不能相互衝突;

經濟形式

弗萊堡學派認為,歷史上存在過的各國社會經濟形式可以抽象地歸結為兩類:
一類是自由市場經濟,即徹底自由放任和完全價格調節的經濟模式;
另一類是集中管理經濟,即在政府統一計畫和有力控制下的經濟模式。
這兩種模式都不是理想的模式。弗萊堡學派認為應該在漫無限制的絕對自由和嚴格的政府管制之間尋找一條理想和完善的中間道路,這種理想的社會發展的第三條道路就是“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它是以自由經濟為基礎,吸收集中管理的理想成份所構成的。在微觀上,應廣泛發揮市場機制的效能,在巨觀上,則要保護和維持社會經濟秩序,以防止社會動盪和混亂。因此,“社會市場經濟模式”,是指在國家保護和維持的社會經濟秩序下,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所具有的全部有效機能,保證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與個人自由達到完全協調一致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社會市場經濟的主要內容
1.保護自由競爭,發展私有制
2.發揮企業家作用,實行經濟人道主義;
3.政府適當干預,維持經濟秩序;
4.藉助國家力量,發展市場經濟中的“社會化”。

社會市場經濟秩序下的融資活動

弗萊堡學派認為,在社會市場經濟中的籌資主體是企業和政府,籌集資金的方式一般有三種:

第一,通過自由市場籌集資金;
第二,通過提高物價的辦法籌集資金;
第三,政府通過增發貨幣和增加稅收的辦法籌集資金。
弗萊堡學派認為,上述三種方法相比,後面兩種都是不可取的,理想的辦法應該是通過自由資本市場籌資。在自由資本市場上籌資主要採用銀行信貸融資和發行有價證券融資兩種方式,從企業家的角度看,銀行信貸是較為有利的融資方式。他們認為,證券融資主要有股票融資和債券融資二種形式,相比之下,他們認為發行人民股票是最優的籌資形式。

貨幣理論

貨幣供應的總原則

弗萊堡學派認為,貨幣供應的總原則應該是保證幣值穩定。他們認為,穩定貨幣主要是指穩定幣值,因為只有穩定幣值才能穩定物價、穩定市場、穩定經濟,因此穩定幣值是社會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基本條件。保證幣值穩定實際也就是保證貨幣供應量與實際需要量相一致。

貨幣供應的具體原則

第一,貨幣供應與社會生產能力相適應;

第二,保持商品追逐貨幣的局面。

貨幣供應的層次與控制指標

弗萊堡學派認為,要對貨幣供應進行有效的控制,應該科學地對貨幣供應區分層次。他們把貨幣供應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M1=現金+國內銀行機構的活期存款
M2=M1+四年以下國內銀行機構的定期存款
M3=M2+提前三個月通知可提取的國內儲蓄銀行的存款。
他們把M1和M2稱狹義貨幣,把M3稱作廣義貨幣,認為M1和M2這兩個層次的貨幣在短期內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經常處於強烈的波動之中,而這種波動是中央銀行難以控制的,因此,M1和M2不宜作為貨幣供應量的控制指標。相比之下,由於廣義貨幣M3在短期內比M1、M2更具有穩定性,覆蓋面也廣,又與整體經濟活動聯繫密切,因此,中央銀行可以採用M3作為貨幣供應的控制指標。

貨幣供應增長率的決定因素

弗萊堡學派認為,社會市場經濟是在不斷發展的,貨幣供應不可能一成不變,要使貨幣供應的變化與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必須確定恰當的貨幣供應增長率。在確定貨幣供應增長率時主要考慮以下兩個因素:

1.潛在社會生產能力的增長是確定貨幣供應增長率的主要因素;

2.可承受的通貨膨脹(緊縮)率是確定貨幣供應增長率的主要限定因素;

貨幣政策的目標和中介指標

1.貨幣政策目標

弗萊堡學派認為,政府的巨觀經濟政策可有多個目標,例如發展經濟、維持充分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等,政府的各職能部門也可以有自己的政策目標,但對於中央銀行來說,貨幣政策的目標只能以穩定貨幣為主。只有穩定貨幣,才能穩定經濟,為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保持正常的秩序;才能保障其他經濟政策的貫徹執行,為實現巨觀經濟政策的其他目標鼎力相助。因此保衛貨幣,穩定幣值是中央銀行的基本職責和首要目標。當中央銀行的這一政策目標與其他經濟政策目標發生衝突時,或穩定貨幣與經濟發展出現矛盾時,中央銀行必須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堅定不移地把穩定貨幣放在首位,這樣做事實上是對其他政策目標的最大支持,也是對經濟發展的最大貢獻。可見,弗萊堡學派中央銀行的政策目標主張與貨幣供應的原則是完全一致的。

2.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

弗萊堡學派認為,要實現穩定貨幣這個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還需要正確確定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來進行實際的操作。他們不同意把利率或匯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其理由是,利率或匯率是經濟體系中的內生變數,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因素,有經濟的也有非經濟的因素,它們之中有許多因素是中央銀行無法控制的,如果把利率或匯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中央銀行的政策效果會很不理想。
他們認為,穩定貨幣的核心是穩定幣值,而幣值的穩定與否取決於貨幣供應量的多少,因此,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應該是貨幣供應量。只有控制貨幣供應量才能比較直接而有效地達到穩定貨幣的目的。他們主張把中央銀行貨幣量作為貨幣供應量的操作指標。

貨幣目標公布制

弗萊堡學派對實行這種制度的必要性和優點作了理論上的闡述。他們認為,實行貨幣目標公布制,尤其是嚴格地按公布的控制指標供應貨幣,是穩定貨幣,穩定社會市場經濟的重要保證。

金融體制與金融控制的關係

金融體制

弗萊堡學派把一個國家金融業的結構和制度稱之為金融體制,具體包括兩大體系:
一是由不同功能的各種金融機構組成的金融體系;
二是由各種金融法令和規章制度組成的法規體系。

金融控制的重點和手段

弗萊堡學派認為,金融控制的主要和首要任務是貫徹貨幣政策,實現公布的貨幣供應目標,穩定和維護社會市場經濟的貨幣環境。因此,金融控制的重點應該放在貨幣供應上,包括貨幣供應量和信貸總額。由於以中央銀行貨幣量表示的貨幣供應增長率的變化牽制著信貸總額,所以,金融控制的關鍵在於貨幣供應增長率。
根據社會市場經濟理論,作為金融企業的銀行,其經營活動完全是獨立自主進行的,中央銀行無權直接干預他們的經濟行為和經營決策,而只能在法律的保護下,運用經濟手段進行調控,達到預定的目標。
他們認為,由於貨幣數量和信貸總額形成的渠道不同,運動軌跡不同而處於不同的層次上,因此金融控制也應該分層次進行,通過間接控制信貸總額實現既定的貨幣供應增長率目標。這種間接控制的手段主要是:
第一,利率手段。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以下三種利率:
(1)再貼現率,即中央銀行給予金融機構再貼現的利率。
(2)短期放款利率,即中央銀行向金融機構發放的指定證券為擔保的短期貸款利率,稱作“倫巴德業務”。
(3)證券回購協定利率,即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與各金融機構簽訂證券回購協定時的利率。
這三種利率都是中央銀行可以自行決定的,變動它們就可以間接影響社會的信貸總額,進而控制貨幣量。
第二,流動性政策手段。其中最主要的有:

(1)通過調整法定準備金率,制約銀行信貸擴張的能力。
(2)通過改變再貼現的最高限額,限制銀行貼現貸款的業務。
(3)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影響銀行的資產流動性比率,調節信貸規模,進而控制貨幣數量。

影響

戰後,弗萊堡學派的成員以經濟政策學說為中心來發展自己的思想,為戰後的德國復興盡心盡力。1948年,弗萊堡學派出版了宣傳自己理論與政策主張的機關刊物《奧爾多》年鑑。1948年以前,他們的工作重點是要求實行競爭的市場經濟;1952年後則是經濟壟斷問題。他們的中心是要建立靠國家來保障的,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確立“競爭秩序”。歐肯認為,只有價格機制才能把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如果國家的權力加強。將會破壞個人自由。無以實現公正;但市場也自己的弊端。如果沒有國家的監管。最終只會出現壟斷。同樣破壞自由競爭。弗萊堡學派的成員就是圍繞這思想進行研究的。他們的研究與宣傳,有力地支持了艾哈德的新自自由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促使德國向社會市場經濟轉軌。聯邦德國在弗萊堡學派的理論支持下,憑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美國的物資援助,迅速復興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