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哈威·魯濱遜

詹姆斯·哈威·魯濱遜

詹姆斯·哈威·魯濱遜(JamesHarvey Robinson,1863.6.29-1936.2.16)美國歷史學家,20世紀初美國“新史學派”的奠基人和倡導者。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他於1863年生在美國伊利諾州的布魯明頓市。父親是當地銀行的創辦人,家境富裕。1884年他入哈佛大學學習文學,1888年獲文學碩士,同年進入德國弗賴堡大學,師從史學教授愛德華·霍爾斯特(全名:愛德華·赫爾曼·馮·霍爾斯特,Hermann Eduard von Holst,1841-1904)習歐洲中古和近代初期史,1890年獲弗賴堡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1891-1895年間他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執教。1895年被聘為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歐洲史教授,執教至1919年為止,在哥倫比亞大學工作了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他因和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意見不合,又因繼承了大筆遺產,便退出該大學。1919年,在多洛茲·潘恩·惠特尼(DorothyPayne Whitney)的財富資助下,魯濱遜與歷史學家查爾士·比爾德(Charles A. Beard)、經濟學家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與羅賓森(James Harvey Robinson)以及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等人共同在紐約創辦“社會研究新學院”(後改名為新學院大學),任執行委員會主席。創始人中一些人原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因為宣揚和平主義理念遭到校方言論箝制,故圖思建立一個能自由表達進步思想的成人教育機構,成立宗旨為一個宣揚進步理念的成人教育機構。後因該校發起人之間意見分歧,魯濱遜遂辭職。1902-1920間,他曾兼任美國歷史協會主辦的“美國歷史評論”副主編,1929年他當選為美國歷史學協會主席,1936年在紐約去世。

主要著作

1.《西歐史》,1903年初版

2.《近代歐洲的發展》,與比爾德合編,1907年初版

3.《歐洲近代史資料集》(兩冊,1908年初版)

4.《新史學》,191I年

5.《歐洲通史》,與布累斯提德合編,上下兩冊,1916年初版

史學主張

詹姆斯·哈威·魯濱遜對歷史學的基本主張概括有以下幾點:

一、把歷史的範圍擴大到包括人類既往的全部活動,他說道:“從廣義來說,一切關於人類在世界上出現以來所做的、或所想的事業與痕跡,都包括在歷史範圍之內。大到可以描述各民族的興亡,小到描寫一個最平凡的人物的習慣和感情。”

二、用綜合的觀點來解釋和分析歷史事實,他說道:“新史學正在擺脫從前那些對研究歷史的種種限制。歷史研究將來總會有意識地來滿足我們的日常需要。它一定能夠利用人類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所做的與人類相關的種種發現。發現。最近五十年來這些發現曾經幫助我們對於人類的起源、發展和前景等觀念發生了巨大革命。在這最近的半個世紀中,沒有一門有機科學,或無機科學不發生過變化的,而且還增添了許多新的科學,這些科學的名字都是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的歷史學家所不知道的。根據上述情況,歷史這門科學也就必然已被捲入這個革命潮流中去。”

三、用進化的眼光考察歷史變化,把人類歷史看成為一個“繼續不斷的”成長過程。他說道:“我們不應鼓把歷史學看作是一門停滯不前的學問,它只有通過改進研究方法,蒐集、批評和融化新的資料才能獲得發展。恰恰相反,我們認為歷史學的理想和目的應該伴隨著社會和社會科學的進步而變化,而且歷史這門學問將來在我們學術生活里應核占有比從前更加重要的地位。”

四、研究歷史的功用在於幫助人們了解現狀和推測未來。

五、利用歷史知識來為社會造福。J.H.魯濱遜的這些觀點,風行一時,影響了美國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史學家。也奠定了他作為美國新史學一代宗師的學術地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