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葉下珠(原變種)

小果葉下珠(原變種)

小果葉下珠(原變種),灌木植物,高達4米。生於海拔200-800米山地林下或灌木叢中。國內外均有分布。

基本信息

植物信息

小果葉下珠(原變種)PhyllanthusreticulatusPoir.var.reticulatus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44(1)卷|大戟科EUPHORBIACEAE|異萼葉下珠組Sect.Anisonema(A.Juss.)Griseb.
2a.小果葉下珠(原變種)圖版22:1-3
PhyllanthusreticulatusPoir.var.retaculatus

形態特徵

灌木,高達4米;枝條淡褐色;幼枝、葉和花梗均被淡黃色短柔毛或微毛。葉片膜質至紙質,橢圓形、卵形至圓形,長1-5厘米,

小果葉下珠小果葉下珠

寬0.7-3厘米,頂端急尖、鈍至圓,基部鈍至圓,下面有時灰白色;葉脈通常兩面明顯,側脈每邊5-7條;葉柄長2-5毫米;托葉鑽狀三角形,長達1.7毫米,乾後變硬刺狀,褐色。通常2-10朵雄花和1朵雌花簇生於葉腋,稀組成聚傘花序;雄花:直徑約2毫米;花梗纖細,長5-10毫米;萼片5-6,2輪,卵形或倒卵形,不等大,長0.7-1.5毫米,寬0.5-1.2毫米,全緣;雄蕊5,直立,其中3枚較長,花絲合生,2枚較短而花絲離生,花葯三角形,藥室縱裂;花粉粒球形,具3溝孔;花盤腺體5,鱗片狀,寬0.5毫米;雌花:花梗長4-8毫米,纖細;萼片5-6,2輪,不等大,寬卵形,長1-1.6毫米,寬0.9-1.2毫米,外面基部被微柔毛;花盤腺體5-6,長圓形或倒卵形;子房圓球形,4-12室,花柱分離,頂端2裂,裂片線形捲曲平貼於子房頂端。蒴果呈漿果狀,球形或近球形,直徑約6毫米,紅色,乾後灰黑色,不分裂,4-12室,每室有2顆種子;種子三棱形,長1.6-2毫米,褐色染色體基數x=13。花期3-6月,果期6-10月。

地區分布

產於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區,生於海拔200-800米山地林下或灌木叢中。廣布於熱帶西非至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中醫中藥

根、葉供藥用:駁骨、跌打。

相關變種

少子葉下珠PhyllanthusoligospermusHayata
小果葉下珠PhyllanthusreticulatusPoir.
無毛小果葉下珠PhyllanthusreticulatusPoir.var.glaherMuell.Arg.

大戟科·葉下珠屬

葉下珠屬(Phyllanthus L.),大戟科,約600種,分布於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約30餘種,大部產長江以南各省,北部極少,其中如余甘子P. emblica L. 南部盛產,其果味甘酸,可生食或漬制,根有收斂止瀉作用,葉可治皮炎、濕疹,樹皮含單寧達22%,可為鞣料和染魚網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